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互动交流 > 正文内容
    标题 关于加强农村劳动技能培训工作的建议
    编号 345 办理部门 市人社局 处理状态
    签发人 汪小卫 签发日期 2020-08-20 10:20 发布日期 2020-08-26 09:30 类别 B
    正文

    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特别是贫困家庭农村劳动力技能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解决“三农”问题的重点举措,是巩固脱贫成效的有力抓手。以镇坪县为例,近年来,镇坪县在实施贫困劳动力全员培训促进就业工作以来,解决了部分贫困劳动力就业层次低,缺乏创业技术等问题,贫困户的技能培训已经达到了全覆盖,但是引领农村发展的技能型人才仍十分缺乏,加之,农民工群体文化基础薄、成长慢,面对新机遇、新挑战,很难在短时间内成为推动发展的“能人”,结合镇坪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工作的实践,目前,劳动技能培训还存在以下问题和短板:

    一是培训资源分散。目前,人社、扶贫、农水、教体等多个部门掌握多个项目的培训资源,但上级对各个部门的培训考核标准各不相同,造成培训工作各自为政,部门为完成考核任务,重复培训,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这种分散的培训方式,不利于培训工作的统筹协调,不利于培训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二是缺乏公共实训基地。据了解,我市大部分县没有实训基地,县发改部门没有专门的项目申报渠道,县本级财政无力解决,培训没有平台支撑,致使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不强。如,镇坪县大部分采取以会代训的形式传授理论。由于学员自身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接受能力存在差异,致使培训效果不够理想,加之就业意向的不同,满足不了就业需求,难以借助理论培训走向更好的工作岗位。少数部门为完成培训任务,会不得已选择一些不能尽快“适岗”的培训项目,培训对象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就会“改行”,这种纯理论的培训方式,不能满足参训农民多样化的实际需求,一方面造成培训资金浪费,一方面影响了培训对象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使有限的培训资金得不到充分利用。

    为进一步提高全市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加快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现就加强农村劳动技能培训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1、整合资源,形成培训资源共享机制。建议市一级成立“技能培训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牵头部门,整合所有培训资金,统一管理,统一调配使用;指导县一级建立统一的培训资源数据库,各部门将各方面的行业需求信息、培训对象及其就业愿望、技能需求、培训机构等信息纳入信息资料库,建立信息互通的资源共享平台,使培训对象“按需点单”,培训有的放矢,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的培训工作格局。

      2、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建设公共实训基地。按照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县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 陕办发[2020]1号)文件:每个县必须建一个公共实训基地和一个标准化产业中心的要求,建议市政府相关部门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对省专项基金没有辐射到的县区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确保公共实训基地投入建设、运营,使之成为劳动保障部门新的公共服务窗口,为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服务,为实现素质就业探索道路,为经济发展输送合格的技能人才。  


    回复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农村劳动技能培训工作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对我市农村劳动技能培训工作的关心支持。人社部门作为承担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的职能部门,做好农村劳动技能培训工作是我们的主责主业,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近年来,我市人社部门狠抓技能培训提质扩面,根据就业需要设置培训课程,根据培训对象确定培训方式,让广大劳动者在田间地头学本领,工厂车间是课堂,增加培训操作性,提高培训有效性,力争使其学会一种技能,带富一个家庭。在抓好传统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坚持从“立志、扶智、强技”入手,以扶志为先导,以扶技为抓手,实现强技的根本。大力推广修脚足疗的“紫阳模式”和“产业、创业、就业”三业融合的“白河经验”,激发贫困户“想脱贫”的激情,催生“要脱贫”的动力,培养“能脱贫”的本领,实现“可脱贫”的目标。安康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模式先后被评为“全国人社系统精准扶贫典型案例”、“中国优秀扶贫案例”、“全球最佳减贫案例”和“全国知名劳务品牌”,荣获人社部第二届全国创业就业服务展示活动“优秀项目奖”。2017年以来,共开展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15.52万人次、贫困劳动力创业培训5189人次,致富带头人创业培训3154人次,开展修脚足疗订单式培训4.7万人次。 同时,我们配合市发改委积极争取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目前,已经在建的有安康市公共实训基地和紫阳、平利两个县级公共实训基地。

    2019年我市开始实施职业技能提升三年行动,此项工作作为各县区政府的重要民生工程,已纳入政府目标责任考核。市上也建立了市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协调领导,市级统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牵头、各级部门参与、县区政府具体负责的工作格局。

    当然,即便做了大量工作,我们也还面临着技能人才总量不足、培训基础能力薄弱、培训资源整合和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相对滞后等问题。下一步,我们将结合部门职能,做好几点工作:一是全力抓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突出抓好贫困劳动力、新生代农民工等就业重点群体的技能提升培训。积极加大与吸纳就业能力强、用工人数多的企业或行业合作,大力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全面提升技能培训的就业率。继续深化技能扶贫,突出抓好抓好修脚足疗为重点技能品牌培育,加强与远元集团等修脚企业的沟通协调,从抓培训修脚师到抓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并重延伸,全面行业管理和服务水平。二是切实加强技能培训基础能力建设。积极协调省市发改、财政等部门争取县区公共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为贫困山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做好“固本强基”工作。同时,引导民办培训机构加大对基础设施、实训设备的投入,努力提升针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基础能力。三是及时完善各项政策。依托今年4月启用的陕西职业技能提升信息管理系统,及时对接发布工种、培训机构、评价机构三个目录清单,发布工种目录和补贴标准,为推动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严格执行信息系统凡补必进、不进不补的原则,规范使用提高资金管理水平,建立健全补贴资金使用台账,严把资金使用各环节,定期向社会公开任务完成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确保资金安全。特别需要向您汇报的是,您提到的“整合资源,形成培训资源共享机制”与我们不谋而合,我们已经就此问题向省级主管部门汇报,建议进一步理顺技能培训工作领导体制,加强省内技工院校和各县区的合作,实现优质培训资源共享。同时,整合所有培训资金,专账管理,专款专用,改变其长期与就业专项资金混合的情形,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由阶段性举措变为制度化、长效化的培训工作机制。

    6月底,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又迅速分解全年以工代训不少于2.7万人的任务,要求各县区将以工代训作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重要举措,以超常规手段确保以工代训任务完成,大力动员辖区企业开展以工代训,坚持“三季度基本完成、四季度回头看”的工作要求不变,把握好政策的时间节点、补贴范围、对象和标准,做到能训尽训、应训尽训。以工代训不受培训工种(项目)、培训机构、评价机构目录清单限制,并将此纳入市局对各县区的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范围。

    根据以工代训政策,用人单位组织在岗职工开展以工代训的,按每人每月 600 元的标准对用人单位给予以工代训补贴。其中,202011日起,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并开展以工代训的,以及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含“零就业”家庭成员、退役军人)、离校两年内高校毕业生(含技师学院高级工班、预备技师班和特殊教育院校职业教育类毕业生)、登记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就业并开展以工代训的,补贴期限为 6 个月;新社区工厂(含扶贫车间、村镇工厂)在岗职工全部纳入以工代训补贴范围,补贴期限为 6 个月;202011日以来,受疫情影响连续停产停业3个月以上的中小微企业,组织 2016 11日后入职的在岗职工开展以工代训的,补贴期限为 3 个月;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外贸、住宿、餐饮、文化旅游、交通运输、批发零售行业和承担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项目建设的企业、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组织 2016 1 1 日后入职的在岗职工开展以工代训的,补贴期限为 3 个月。

    再次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大力支持,我们也将认真吸纳您的宝贵建议,积极履职尽责。以上答复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祝工作顺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