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互动交流 > 正文内容
    标题 关于安康城区中小学校各父母竞相“补课”的提案
    编号 69 办理部门 市教体局 处理状态 已办结
    签发人 邹成燕 签发日期 2020-08-20 11:00 发布日期 2020-08-24 09:45 类别 A
    正文

    学生在学校读书学习多长时间,国家有规定,生理上也有规律。学校都按国家规定执行,比如每周上五天课,每天上8节课,挺和谐的。近10  多年来,安康城区部分高中学校改每周上六天课,每天上10节课,结果取得了较好的办学成绩。赢得了家长的好评和追捧。于是其他学校也跟进(业绩考评和孩子的压力,家长的期盼),高中学都改成六天上课制度。一个学校不守规矩必然演变成所有学校都不守规矩,于是,大家的办学时间达成了新的平衡。安康老城区小学12所,初中6所,国家政策卡的严,但是,另一替代品上场了:“补习班”。班里同学们学习成绩有好有差,有一半父母要打工,老师建议上补习班或父母知识欠缺无法教导孩子。有的同学利用周六周日时间补课或上补习班,或找的一对一的家教,短时间内提升了自己的成绩排名,引发了其他父母的效仿,于是愈演愈烈,上补习班的同学成绩提升了,不上补习班的同学就相对落后。班级里几乎所有同学都上补习班,结果,班级里的成绩排序又回到了起始状态。更有父母追求名牌补习班和名校老师,过去是学习差的上补习班,现在是学习好的也上补习班。如此恶性竞相上补习班的结果,得到的是和原来一样的排序和升学结果。父母们的经济负担更沉重了,孩子们的童年更加悲催了。怎么才能给孩子们减负,给父母们松绑?

         解决办法:1、安康市教育体育局、汉滨区教育体育局、财政局、人社局逐年加大教育财力投入,平衡中小学教育资源,从财力支持、加大招录新教师数量入手。逐步缩小区域差别、城乡差别,中小学均衡发展,老师配备均衡发展,从源头解决教育均衡发展问题,逐步缩小教育资源不公。2、学校要号召家校共育、亲子教育互动,人人要遵守教育法规,学校是教育法规守护者。学校老师不提倡、不建议上补习班。3、安康市教育体育局倡议城区各学校的学生父母不上“补习班”的一封信,尤其是小学生及父母们。教育等行政执法部门加大对城区各“补习班”的检查力度,给小孩子减负,给父母松绑,还孩子美好的童年。

    回复

    您提出的“关于安康城区中小学校各父母竞相“补课””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多年来,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认真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扣教育内涵发展,规范办学行为,化解突出矛盾,探索改革创新,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办好每一所学校,着力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一是优化统筹,持续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坚持以规划为引领,合理规划中小学校布局,编制出台了《安康市区学校中长期布局建设规划(2012—2020年)》《安康市中心城区教育资源整合实施方案》《安康市县城以上城区中小学建设实施方案》,持续加大教育资金支持力度和基础教育项目建设,先后实施学前教育第二期、第三期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专项建设工程、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普通高中改造计划、“十三五”中心城区教育提升工程,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大县城以上城区学校扩容改造,有效增加学位供给,扩充教育资源总量,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补齐两类学校办学条件短板,努力提高乡村教育质量,办好“家门口好学校”,不断缩小城乡、区域、校际间教育差距。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会同市编委办完成教师编制管理制度改革,精准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调整教师流动用编管理程序、建立教职工编制动态调整机制、严格规范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落实教师公开招聘、特设岗位计划、高层次人才引进、免费师范生和教师交流轮岗等政策,实施教师“十百千万”培训工程,精心打造三级三类教师骨干体系,着力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二是规范管理,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全面实施国家课程计划和标准,要求学校不能随意调整课程计划,随意增加课程难度、增减课时、赶超教学进度。任何学校不得增减课程和课时,严格按教学计划组织教学。严格规范学校作息时间,对学生休息时间、在校学习(包括自习)时间、体育锻炼时间、在校活动内容和家庭作业等方面作出了科学合理安排和严格规定。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每天书面家庭作业不超过60分钟,初中每天家庭作业不超过90分钟,坚决杜绝给学生布置机械性、重复性、难度过大的作业。学校和教师不得用增加作业量的方式惩罚学生。严格规范补课行为,全市中小学(除高中毕业班级)严禁组织各种形式的补课,学校不得组织或变相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培训机构举办的各类培训活动,不得与社会培训机构联合举办培训学校和培训班。规范教师从教行为,严禁擅自从事影响教育教学本职工作的兼职兼薪行为,不得组织参与有偿家教,不得为校外培训机构和他人介绍生源、提供信息。三是丰富载体,积极开展家校共育活动。广泛开展家校联系双向互动活动,定期组织开展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亲子游戏、家长座谈会等活动,密切家校联系,通过举办咨询座谈、参观开放等活动,了解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同时学校也向家长通报学校各项教育的目的和教育要求,让家长及时掌握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和学生在校期间动态,争取家长的主动支持,使家长在思想上真正与学校取得共识,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工作。定期组织开展家庭教育宣传教育活动,在全市中小学开展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公益巡讲活动,联合市妇联举办“家庭教育大家谈”系列活动,举办分享交流会、家庭教育沙龙,同时,采取请进来的方式,专家邀请国省市家庭教育专家针对初中和小学家长分别开展家庭教育专场报告会,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分享家庭教育经验,与家长进行面对面交流,现场解答疑问,指导家长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营造民主和睦的家庭教育环境。各学校还开设家庭教育大讲堂,传承良好家风、家规,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提高家长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充分利用中华传统节日和重大节庆和纪念日等时间节点,邀请家长共同参与学校体育艺术节、大型庆典、社会实践、学生毕业典礼等活动,学生和家长既是观摩者,更是参与者,培养家长与孩子互相交流,增进感情。四是依法治理,严格校外培训机构管理。2019年,市教体局、市民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应急管理局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制定《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工作方案》(安教体发〔2019〕28号),明确校外培训机构“十不准”要求:校外培训机构不准举办、受托举办或变相举办与中小学入学或升学挂钩的选拔性考试、竞赛、排位赛、分班测试等;不准以名师、名校进行招生宣传、承诺保过等;不准“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不准与中小学教学时间相冲突开展培训;不准在公示的收费项目和标准外收取其他费用;不准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等名义提前教授小学内容;不准聘用中小学在职教师;不准张贴应试成绩和学生考取学校相关消息;不准超审批范围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不准为学生代办或承诺建学籍。同时,进一步完善工作协调机制,强化市级统筹,落实以县区为主的管理责任,制定校外培训机构设置标准,完善审批登记制度,扎实开展专项治理,建立齐抓共管、各司其职的工作格局,促进了校外培训机构规范有序发展。

    虽然,我们在强化学校管理,规范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仍然与人民群众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下一步我们将结合您提出的意见建议:一是要进一步提高家校共育水平。继续办好家长学校,完善家长委员会和家校联系制度,积极与妇联等部门加强配合和深度协作,推动建立和完善家庭教育指导和培训机构,通过家长开放日活动、召开家长会、大家访活动,与家长加强交流、沟通,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成人观、成才观,争取家长理解和支持,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二是加大督导检查力度,切实规范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建立长效机制,促进减负工作常态化、制度化。三是常态化严格校外机构监管。建立并推行黑白名单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黑白名单和通过审批登记的校外培训机构主要信息,并切实加强对列入白名单校外培训机构的规范管理。对未经批准登记、违法违规举办的校外培训机构予以严肃查处,并列入黑名单,同时,将黑名单信息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平台,按有关规定实施联合惩戒。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