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关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建议 | ||||||
编号 | 78 | 办理部门 | 市教体局 | 处理状态 | 已办结 | ||
签发人 | 邹成燕 | 签发日期 | 2020-08-20 15:25 | 发布日期 | 2020-08-24 15:30 | 类别 | A |
正文 |
随着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呵护好青少年的视力,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的近视将是重要环节。以教与学为导向,关注教学、大爱教育、运用互联网、智慧物联,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持续创新教育科技平台,研发教育软件,使教育信息化、智能化。分别从以下几方面实施: 第一:优化教育管理方案。以大数据升级教育软件平台,以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降低教学负担,提高教学效率,最终实现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目的,持续性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现代化发展,打造普通老百姓都能消费得起的教育电子产品,让更多老师、学生、家长享受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 第二:整合教育资源。打造以硬件装备为基础,以云端软件为支持,互动教学为优势,不断丰富周边教育产品,形成软硬件结合,云端共生的产业形态。融合各名校名师微课堂;建立强大的错题库纠错练习;丰富的教师PPT备课课件等;达成资源共享的目的。 第三:强大硬件终端。平台所有教育电子产品,必须以保护儿童青少年视力为前提。从产品结构、原理等硬件设备上解决。例如:防近视防控书写笔、黑白墨水瓶电纸作业本或更先进的彩色墨水屏电纸书包等近视防控,用眼健康的教育产品。 第四步:打造智慧教育管理平台。教师端授课终端,教师从授课,到课堂互动,课后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学生端学习终端,学生从课堂互动,回家完成作业和预习功课;学校管理学生校园考勤,安全定位以及校讯通等,结合各教育产品的优势,进行系统升级开发,将学校教学、老师备课、学生作业、师生考勤、电子围栏、异地互动教学等功能纳入智慧校园系统,全方位服务师生。 |
||||||
回复 |
您在市政协四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建议”收悉,在提案中,您提出了“优化教育管理方案”“整合教育资源”“强大硬件终端”和“打造智慧教育管理平台”四点建设性提议,对今后我市发展教育信息化工作具有很好的借鉴意见。首先,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关心重视和大力支持!市教体局对您的提案高度重视,专题进行了研究,现回复如下: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教体系统以体制机制建设为保障,以师资培训为抓手,以应用融合为驱动,以试点示范为引领,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助推教育信息化工作深入发展。各县区抓住“双高双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改薄项目以及联网攻坚行动等契机,加快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截至目前,建成全市校园安全网络监控中心和视频会议系统,全市中小学校(含教学点)100%实现100M以上带宽接入互联网,多媒体设备“班班通”普及率95.5%,建成计算机教室931间,师机比1:1、生机比8:1,建成录播教室142间,智慧教室31个,创客教室50个,配备机器人设备399套,依托陕西人人通综合服务平台,91%的中小学教师开通网络学习空间。数字资源使用和信息化教学成为常态,教育信息化已成为促进教育公平,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有效手段和途径。主要做法是:
一是加强信息技术常规应用。制定出台《安康市推进中小学信息化教学应用工作的意见》,通过深化课堂教学应用、推进学习空间应用、提升教师应用能力、开展示范校创建、探索STEAM融合创新提升全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水平。 二是扎实推进试点示范创建工作。积极开展国省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教育部立项课题“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区域教研模式研究及试点”工作落户岚皋、汉阴两县,“比翼行动”英语教学信息化项目落户岚皋县,石泉县被确定为陕西省教育管理大数据试点县,镇坪县被确定为陕西省中小学教育设备和学校资产管理系统应用试点县;持续推进教育信息化示范校创建工作。2015年以来,我们完善创建标准、强化过程督导,以创建促提升、以评估促发展,在全市形成了一批推进机制完善、环境建设先进、应用融合水平高、能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学校;积极开展智慧幼儿园试点基地创建工作,制定印发了《安康市智慧幼儿园试点基地建设评估标准(试行2019)》,标准从机制建设、智慧环境、智慧安全、智慧保教、智慧管理、教师发展等方面对智慧幼儿园试点基地建设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指导全市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通过创建形成了一批国、省、市级教育信息化试点示范典型,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探索出模式和路径,为全市各县区和中小学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深化应用、提升水平提供了样板。 三是注重总结提炼,形成安康模式和经验。“十三五”以来,我们在全市中小学广泛开展教育信息化应用案例征集工作,并通过培训会、现场会、交流会等形式,总结、交流新经验、新成效,推动教育信息化工作创新发展,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安康模式”,旬阳县第五幼儿园探索形成的案例《“智慧校园”APP 家园互动助推器》、石泉县《教师“领航课”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案例,先后入选教育部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案例。石泉县《“互联网+教育”助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案例还被收录到《2018年中国互联网学习白皮书》之基础教育发展报告之中,这也是我省唯一一个被收入的基础教育信息化案例。 四是积极推进人工智能教育。通过市电教馆的牵线协调,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普及工作委员会认定汉阴月河中学等7所学校为实验校,积极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普及工作。宁陕中学、安康高新中学、汉阴初级中学、白河高中等学校积极开展机器人、创客教育,不仅在国内赛事中多次荣获优异成绩,在国际大赛中也屡获殊荣。2019年度,成功举办了全市首届中小学生机器人大赛,来自各县区的120余支参赛队伍同场竞技,在此基础上,推荐了61支队伍参加省级决赛,49支队伍分别获省级一、二、三等奖。 五是抓教师培训,提高信息化应用能力。依托 “三级三类”骨干教师培养体系,建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培训团队,通过名师大篷车、“安康教育大讲堂”、新媒体新技术专题培训等形式,全面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通过专家引领、技术培训、名师示范、集中研讨、在岗研修实践等形式,提升了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转变教学方式的能力和水平。 六是抓应用融合,促进创新发展。依托国家和省“人人通”平台技术力量,市、县区均建立起与国家平台数据互通、数据共享的“人人通”管理平台。2014年以来,全市上下精心组织面向教师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累计参与教师达29071人次,上传课程资源32720节,评选出县级优课5317节,市级优课1354节,省级优课630节,部级优课95节。通过“名师优课”活动的磨课、录课、晒课、评课,进一步提升了广大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提高了课堂教学水平,推进了课堂教学改革;连续5年开展全市中小学教师微课制作大赛,形成了一系列优质学科数字教学资源;组织开展面向中小学生的机器人大赛、微电影大赛、电脑制作活动和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等信息化创新活动,营造了学校信息化创新氛围,激发了教师教育创新活力,促进了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育。 今后,全市将按照中、省部署,把教育信息化工作作为促进教育均衡、保障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结合实际,强化措施,抓好落实,促进发展。一是推进“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建设与应用。依托陕西省人人通综合服务平台和陕西省教育大数据平台,建设互联互通、多级分布、协同服务的安康市“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实现资源、资讯、管理、服务和应用集成。二是持续推进数字校园建设。统筹推进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建设市、县区教育城域网,持续推进学校联网攻坚行动、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网络学习空间创新应用。三是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促进校长信息化领导能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的显著提升,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全面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四是推进智慧教育融合创新发展。遴选培育1-2个具有较好发展条件的县区,开展智慧教育试点建设与实践探索,推动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发展,实现教育理念与模式、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创新,提升区域教育水平。遴选30所中小学校、60所幼儿园开展智慧学校试点基地建设。五是推进网络精准扶智。积极推进对口支援和帮扶教育信息化发展,开展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享、教育信息化应用服务活动,推进网络条件下的精准扶智,落实教育扶贫和网络扶贫重点任务落实。 推进教育现代化工作,前提在认识、基础在建设、核心在应用、关键在落实。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抓紧完善资源平台建设,不断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常态化应用,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