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关于加强青少年上网管理的建议 | ||||||
编号 | 302 | 办理部门 | 市教体局 | 处理状态 | 已办结 | ||
签发人 | 邹成燕 | 签发日期 | 2020-08-20 15:30 | 发布日期 | 2020-08-24 15:30 | 类别 | A |
正文 |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据统计,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人,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网络为我们获取知识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渠道。同时,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沉迷网络有很多的负面作用,如:网络游戏让很多缺乏自制力的人、特别是青少年深陷其中,占用了学习、工作、休息的时间,影响身心健康。有的家长和孩子沉迷游戏、沉迷网络虚拟世界,缺乏对孩子的沟通交流,忙于其他事情时就把手机或电脑给孩子,让孩子痴迷手机和游戏,导致心理自闭,性格孤僻,冷漠亲情,厌烦学习,影响健康人格的形成,甚至被一些暴力色情伤害,导致违法犯罪。为此,就加强青少年上网管理提出提出如下建议: 1、把文明、正确利用互联网作为新民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宣传文化和网信部门要把教育青少年正确利用互联网作为精神文明和新民风建设的重要内容,着眼于在倡导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加强舆论引导和网络监管,建立政府、家庭、社会齐抓共管的网络使用监管工作机制,落实基层组织、群团部门的教育引导职责,着力培育全民特别是青少年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引导他们养成文明上网的良好习惯,自觉抵制各种网上不良行为;不点击不健康网站,不运行带有凶杀、色情内容的游戏,未成年人不进入营业性网吧。引导农村家庭切实担负起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监护人责任,提高对网络的认知能力和运用能力,科学教导孩子学习网络知识、使用网络工具。对于已经沉迷于网络游戏的青少年不能放任自流和放弃,家长不要过分指责,以免起反抗情绪,要深入了解沉迷上网和游戏的原因,找到正确的引导、解决方法。 2、加强网络游戏运行监管。互联网管理部门要对网络游戏出版和运行加强监管,对于含有色情、暴力等不健康因素的网络游戏应予以坚决取缔,鼓励开发适合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积极向上的网络游戏。积极推行网络游戏实名制,对于不适合游戏的人群限制进入。引导游戏开发商遵纪守法,合法经营,自觉担负社会责任,注重网络游戏的文化性、思想性,走健康娱乐的发展道路。 3、教育机构要注重趋利避害引导学生正确上网。学生上网,有助于智力开发,有助于拓展孩子的知识领域,只要不是痴迷网络,对健康成长是有帮助的,对此,学校要注重对学生上网的正确引导。即便是网络游戏,也具有寓教于乐的作用,在玩游戏的同时,依旧可以得到许多启示。因此,要消除“网络恐慌症”、“网络有害论”的观点,顺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趋势,充分认识到网络运用及网络游戏在学生成长中的各种作用,实行疏堵结合,在加强管理的同时,因势利导地做好上网的引导工作,帮助他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生活情趣,合理适度地安排上网的时间,多渠道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满足青少年合理的、健康的、高尚的兴趣,削减网络游戏的消极功能和一些负面的思想情绪。 |
||||||
回复 |
您在市政协四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强青少年上网管理的建议的提案”收悉,在提案中,就“教育机构要注重趋利避害引导学生正确上网”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建议意见,在此,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关心重视和大力支持。市教体局对您的提案高度重视,专题进行了研究,现回复如下: 近些年来,安康市教体系统认真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大会和网信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陕西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落实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指导意见》,严格落实党委(党组)网络安全责任制,完善体制机制,加强中小学网络和道德安全教育,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合理利用网络,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主要做法是:
1.健全机制,理顺体制,协调推进教体系统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 市教体局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副局长任副组长、相关业务科室和业务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全市教体系统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明确了领导小组和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职责。各县区和市直教体单位按照市局要求,进一步加强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统筹管理力度,建立与市教育体育局相应的组织机构,形成上下对口的工作管理体系。建立网络安全责任制的检查考核制度,把网络安全工作纳入教体系统重点工作予以研究部署,全面落实网络安全保障工作。制订印发了《安康市中小学(幼儿园)德育工作实施方案》,提出“三重融合”“三全育德”工作目标,积极进行“互联网+德育”探索,更新德育手段,拓宽德育途径,改革德育形式,创新德育工作新形态,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2.加强中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对中小学网络道德教育的指导,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实际和课程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各中小学校利用品德课、信息课及校会、班(团队)会等,集中开展对中小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组织学生通过开展绿色上网承诺等活动,自觉践行《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树立网络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虚拟世界,合理使用互联网和手机,提高对黄色网站、暴力和淫秽色情信息、不良网络游戏等危害性的认识,增强对不良信息的辨别能力,主动拒绝不良信息。教育学生不浏览、不制作、不传播不良信息,不进入营业性网吧,不登陆不健康网站,不玩不良网络游戏,防止网络沉迷和受到不良影响,努力在校园内和学生中形成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风气。 3.加强网络法制教育。各中小学全面贯彻落实《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重点培养学生依法使用网络的意识和行为,教育学生拒绝使用侮辱性、猥琐性、攻击性语言,自觉抵制网络不法行为,慎交网友,懂得在网络环境下维护自身安全和合法权益,增强网络法制教育的针对性。所有中小学校均设置法制副校长,定期邀请司法专家到校开展讲座咨询、运用典型案例等方式,增强网络法制教育的感染力。鼓励中小学生在使用互联网和手机过程中,遇有不良网站链接和不良信息特别是淫秽色情信息传播时,及时举报。 4.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监管,建设绿色网络环境。根据省教育厅和市委网信办的要求,开展以网络安全责任制落实、网络安全日常管理、网络安全技术防护为内容的网络信息安全检查,定期邀请第三方机构通过技术手段对全市教体系统网络进行监测,仅2020年度,就发现并及时处置漏洞事件8起;要求各中小学购置防火墙、上网行为管理系统、在师生用电脑上安装绿色上网过滤软件等,及时屏蔽或删除含有低俗、淫秽、暴力、反动等内容的信息和攻击性言论,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使网络处在可监控状态。加强对网站管理、维护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切实做好校园内网的信息更新和监管工作。各中小学校积极开展绿色上网专题教育活动,组织广大中小学生积极参加全国中小学网络安全知识竞赛活动,用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活动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大力发展校园网络文化。2019年以来,市教体局还根据省教育厅《关于落实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备案工作的通知》,加强教育APP管理,杜绝有害APP进入校园。 5.加强重点关注和引导。全面加强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建立心理咨询室建设,配齐心理健康教师,加强心理健康状况监测,掌握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及时开展沟通交流、咨询辅导、关爱帮扶等工作,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对有沉溺网络、行为举止异常或学习成绩突然下降等状况的学生要及时进行疏导、教育和帮扶。高度关心、关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深入了解他们在校外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促使其监护人对孩子的校外生活进行有效监管。 6.加强学校家庭合作。市县区教育、共青团、妇联共同组织,加强中小学家庭教育,密切家校合作,联合家长共同做好抵制互联网和手机不良信息工作。各中小学利用放假前、开学后等时机,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致家长一封信、手机短信提醒等多种形式,争取广大家长与学校共同有效监控和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和手机。提醒学生上网时不轻信网上言论,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回复不明提问。倡导家长对孩子上网和使用手机进行教导和约束,教育孩子远离成人聊天室和黄色网站;尽量避免孩子在家独自上网;多花时间与孩子交流,多带孩子参加有益活动。 今后,市教体局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加强教体系统网络和信息化安全管理工作,持续加大青少年网络道德和法制教育,会同宣传、文广、网信等部门共筑中小学绿色上网防火墙,确保营造良好的“互联网+教育”育人环境,保障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