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互动交流 > 正文内容
    标题 关于进一步创新完善教育管理机制的建议
    编号 232 办理部门 市教体局 处理状态 已办结
    签发人 邹成燕 签发日期 2020-08-24 10:30 发布日期 2020-08-27 16:35 类别 B
    正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汉阴县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国家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全县学校分布呈现山区学校“点多、人少、质量低”的现象,城乡教育差异明显。近年来,该县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采取多种措施均衡配置城乡师资,改革农村教师编制和岗位设置办法,有效破解了“乡村弱”难题。下面以汉阴县为例,提出进一步创新完善教育管理机制,促进了办学水平全面提升和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的工作建议。

    一、汉阴县教育基本情况

    汉阴县辖10个镇141个行政村,总人口31.3万人,共有中小学校和幼儿园110所,在校学生4.9万人,教职工3601人。近年来,为有效破解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基础教育“乡村弱”“城镇挤”的现象,汉阴县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为重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激发了教育发展活力,促进了全县教育均衡协调发展。2017、2019年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教育体制改革简报》和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教育工作情况简报》分别刊发了汉阴的典型经验。从汉阴县教师编制总体配备情况看,差缺额并不大。但实际情况是,农村学校学生家长大部分外出打工,农村学校大部分学生寄宿,导致学校管理工作量增大,农村学生家庭教育缺失,教育也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和谐和优质均衡发展。从而也就产生了教师编制、协同育人等问题。

    二、汉阴县在创新教育管理机制方面所做的探索

    一是持续推进“人财事”改革。推行教师编制“县控局管”“局管校用”,按照大规模学校用师生比、小规模学校用班师比的原则,统一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核定标准,适时动态调整,实现“学校人”向“系统人”的转变。结合当地实际推行“校财局管”,将教育资金由县财政局管理为主调整为县教育局管理为主,县财政局、审计局负责监管,并成立教育经费核算中心,将全原34个财政一级预算单位调整为二级预算单位,财务全部实行预算管理。促进教师合理流动。制定实施《汉阴县中小学幼儿园教职工工作调动管理办法》,积极开展教师流动制度改革,按照遵循编制、岗位空缺,学科配套、网上公示的原则,建立由深山向浅山、浅山向川道、川道向城区、城区反赴农村的教师良性循环双向流动机制,并搭建“对口支援桥、能手考核桥、留乡待遇桥、干事创业桥、职称晋升连心桥”,激励优秀教师赴乡村任教。6年来,双向流动教师1042人、校长教师交流轮岗720余人,230余名符合“出山进城”条件的教师自愿继续在农村任教。三是推行绩效工资考核改革。按照“依规执行、全员参与、按月考核、同工同酬、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原则,探索建立了中小学教师工资与公务员工资增长长效联动机制,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仅2019年,县财政落实教育系统绩效工资专项资金1500万元。

    、具体建议

    (一)进一步创新教师编制管理。按照“师随生走、编随师动”的原则,对各市学校教职工编制总量进行核定,收回空余编制,由省编办、省教育厅统筹调剂使用。盘活事业编制存量,优化编制结构,省域调剂,及时补充全寄宿制学校和城区中小学专任教师。

    (二)完善省政府对市政府教育履职考核。设立教育履职目标考核奖,对市政府教育履职工作情况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核拨各市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量。全面落实教师待遇不低于当地公务员水平,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

        (三)创建健康和谐的大教育格局。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积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教育主管部门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把育人工作向家庭辐射、向社会延伸,使家长、社会各界从学校教育的旁观者、监督员变为学校发展的参与者、同盟军,为培养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创造健康和谐的教育环境。

    回复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创新完善教育管理机制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对安康教育的关注和支持,市教体局高度重视教育管理制度建设,2019年协助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9—2022年)》《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方案》《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意见》等三个重要文件,为深入贯彻落实中省教育现代化战略部署,加快全市教育现代化步伐指明了方向。

    在编制管理方面,2019年6月市委编办、市教体局、市财政局印发了《关于动态调整全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的通知》,按照陕编办发[2015]221号文件规定的核编标准,综合县域内学校规模、在校学生、班额大小、生源变化趋势及教师工作量等因素,收回部分富余编制用于中心城区中小学校,实现了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市域范围内的动态调整,增强了编制服务城乡中小学校教育教学发展需要的能力,提高了编制使用效益。

    在教育督导方面,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加强督导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县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体系,落实对县区政府履行教育主体责任的督导评价考核。2019年通过发放问题提醒单、督办函等方式,督促县区落实资金1.9亿元,全面解决4632名特岗教师待遇问题,确保特岗教师在工资待遇、职称评审、评优评奖、绩效考核等方面与当地公办学校教师同等对待;2020年5月起开展义务教育教师待遇落实专项督导工作,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负起中小学教师保障责任,认真落实工资待遇政策,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与公务员工资增长长效联动机制,通过督导整改,全市10县区均达到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的政策要求,其中9个县区统筹考虑了高中和幼儿园教师待遇,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总量水平得到全面提高。

    在优先发展方面,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每年至少研究一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问题;将教育发展列入党委、政府督查督导工作的重点内容,并将结果作为党政领导班子和有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奖惩任免的重要参考;不断优化教育经费投入结构,落实经费保障机制,规范经费使用,确保资金使用效益;建立教师荣誉制度,加大教师表彰力度,2019年我市受国省表彰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17人,先进集体4个,市委办、市政府办表彰安康市立德树人优秀学校46所,优秀教师50人、优秀班主任30人、先进教育工作者20人,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的浓厚氛围。

        尽管我们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制约教育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教育管理制度仍然需要不断完善创新,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积极采纳您的建议,协调提高教职工编制管理效益、不断争取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推广汉阴县强化教育管理的做法,协同社会力量继续关心支持教育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