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县市区新闻>平利 > 正文内容

    平利:源头聚合抓统筹 精细管理出绩效

    作者:佚名 时间:2020-11-17 09:15 来源:平利县 字号: 打印

      平利是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县,产业基础薄弱,资金投入困难,农户增收缓慢。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为全面破解产业扶贫资金“瓶颈”问题,该县先后创新了“两权” 抵押贷款“平利模式”、主体带贫益贫“平利模式”,特别是在产业扶贫资金统筹整合、安排使用、绩效评价以及资产管理上探索出“12345”管理模式(即狠抓一个整合、突出两个重点、完善三种模式、强化四个跟踪、严把五道关口), 通过加强源头聚合和精细管理,充分发挥产业扶贫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撬动大量社会资金投入产业扶贫。

      狠抓一个整合
      为从源头上解决好产业扶贫资金投入问题,全县按照 “多个渠道引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和“大类 间打通、跨类别使用”要求,每年将60以上“投向相近、目标相似、来源不同”的涉农资金整合用于产业扶贫,着力破解产业扶贫资金交叉重复、使用分散等问题,基本形成了“5+3+1+X”稳定投入机制(即每年用好500万元省级产业帮扶资金、3000万元县级产业扶贫奖补资金、1亿元涉农整合资金,引导大量社会资金参与产业扶贫),扩大了扶贫“资金池”,充实了产业项目库,释放了资金聚合效应,推动了扶贫产业大发展。“十三五”期间,全县累计整合涉农资金12.7288亿元用于脱贫攻坚。

      突出两个重点
      全县围绕“五个十万”扶贫主导产业,在确保产业脱贫户政策支持全覆盖的基础上,重点瞄准集体经济组织和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壮大集体经济和培育市场主体,带动贫困户 增收脱贫。通过政策引导,全县共成立村级集体经济组织137个,培育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6家、专业合作社645家、家庭农场106家、现代农业园152个,全面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市场主体带贫益贫到村到户全覆盖,切实将贫困户引在增收项目上、连在龙头企业上、嵌在产业链条上, 全县产业脱贫工作始终稳居省、市前列。

      完善三种模式
      积极创新资金投入方式,全面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一是资产收益型。几年来,全县共向村集体经济组织注入财政扶贫配股资金9637万元,按照“保底收益+分红”模式年为贫困户分红增收600万元以上。二是利益联结型。通过扶贫资金引导,全县222家经营主体带贫1.15万户,带动贫困户年增收1000元以上,实现了企业发展、产业增效、贫困户增收互助多赢。三是自主发展型。对全县12053户有产业自主发展能力和需求的贫困户实行政策帮扶全覆盖、资金兑现“一卡通”,变“输血”为“造血”,有效解决了贫困户 产业发展资金“瓶颈”难题。

      强化四个跟踪
      在资金投放使用和项目选择上,坚持“村申报、镇审核、县审查”和“八公示八公开”自下而上申报、自上而下审批方式,全面夯实“项目跟着方案走、资金跟着项目走、责任跟着资金走、监管跟着责任走”的四跟踪机制,把“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第一责任落实到项目资金使用单位和镇村,并积极协调配合纪监、财政、审计、扶贫部门定期开展督查检查和全方位、全过程、无缝隙审计,用严格规范的办法和制度把人管严、把钱管紧、把事管好,确保产业扶贫资金投放精准、使用精当、管理精细,充分发挥产业扶贫资金的最大效能,实现带贫效益的最大化。

      严把五道关口
      重点围绕扶贫资金使用和资产管理,全县各级通过建章立制,规范程序,严把资金计划安排、审计验收、绩效考核、资产移交和后续监管五道关口,强化风险防范,确保资产安全。在资金安排使用上,做到精准精细、公开公正;在审计验收上,做到即审即改、无缝监管;在绩效考核上,做到精准评价、精准运用;在资产移交上,做到确权赋能、量化到村;在后续管理上,做到保值增值,长期见益。全县通过强化资金统筹整合、项目落地实施、绩效目标管理一体推进, 打通了扶贫资金管理增效“最后一公里”,确保了产业扶贫资金使用精准、高效、安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张子怡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