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山区是南北气候的过度带。奇特的地理位置、气候和秀冠三秦的森林资源,为香菇、木耳、猪苓、天麻等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传统农业比,“这些植物生长环境独特,生产、管护精细,需要农业实用技术和新技术作为支撑。技术服务跟不上,发展规模化现代农业就缺乏后劲”,宁陕秦南菌业公司经理陈世民说。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等公共服务机构,切实增强服务能力,这无疑是一场及时、稀贵的春雨,滋润着秦巴大地。一场春雨过后,农业公共服务的春天是否来到?农业产业的技术服务、科学发展是不是春光明媚?农户是不是迎来了满园春色?
突破的“瓶颈”:专业人才是条“短腿”
汉滨区东镇,在乾隆年间也叫福镇,曾是安康到西安古商道上的一个镇点。
以前,东镇“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改革开放30年,久负盛名的福镇却是汉滨区最边远、最贫困、基础最差的乡镇,“基础设施比周边落后30年,农业产业落后20年,思想思维落后10年”,汉滨区东镇乡党委书记党信荣说。
据了解,东镇乡88.8平方公里,人口6118人。除人迹罕至的深山外,可耕地1.1万亩,可利用荒山5.6万亩。2008年,全镇农民年均收入2508元,部分山沟的村民还没有告别煤油灯。
东镇如何实现突破发展?利用林业资源优势,发展林下养鸡、白山羊等特色产业。乡政府的发展思路让村民为之一振,但实施起来,却是寸步难行:乡里没有专业技术人员,农户也没有可借鉴的经验,需要的专业人员又招不来,请不来,产前、产中技术服务和日常饲养指导没法跟上,产业发展只有流产。据了解,乡农业综合服务站按编制应有专干2人,不超过3人,但目前只有1人,还不是专业人员,承担着全乡农林水畜等产业新技术新品种的示范、推广,病虫害及疫情的检测预报防治。“专业人才紧缺是农村走突破发展之路的短腿,是制约产业兴农的瓶颈。乡镇干部再卖力,腿再长,也是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一瘸一拐的”,乡政府一位干部说。
新技术推广:缺乏“引擎力”
汉滨区金蚕有2000年的发展史,在国内享有盛名。2008年全区养蚕12万多张,历史上最多达18万张。如此有发展前景的产业为什么做不大,做不强?关键是“缺乏一个专业技术人才管理的科学运行机制,缺乏服务人员助推农业产业的引擎力”,汉滨区人事局局长刘庆海说。
据了解,蚕农养一张蚕,产茧32.5公斤。如推广养蚕新技术,花同样的时间可养5张蚕,产茧150多公斤,蚕农收益就翻两番。
蚕蚁,也叫“蚕宝宝”,病虫害多发。如采取小蚕集中共育的“厂房式”养蚕方法,在现代化共育室统一孵化,等蚕蚁度过危险期后再分养,既可有效控制病虫害,又缩减劳动力和成茧的时间。
桑业是发展蚕丝业的辅助产业。现有的桑树品种,每亩可种300株,产量低,叶子小,产丝的质量受到影响。若推广“305”、多百体等优质桑苗,每亩可植600-800株,每亩的产能可提高2倍以上。
学习推广养蚕新技术,是给蚕丝业发展提供“引擎”的有效途径。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很困惑。政府提供养蚕新技术推广的公共服务,可“目前还没有形成培训、聘用、服务的工作机制,也没有农业技术培训推广的专项经费,组织培训的人事部门和乡镇政府力不从心,参训人员图个形式,走了过场”。据了解,乡镇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的人员是事业编制,目前还没有可行的考勤、考核制度和标准;服务人员的工资收入与同级别、同级政府的公务员差距较大,参加培训还要出培训费,“谁参训,谁出钱,干部哪有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汉滨区一位乡镇干部说。
拥抱“春天”:“任重而道远”
在素有“自然生态大观园”之称的秦巴山区,农民除出门打工外,80%以上的人口在家创业。据了解,2008年,佛坪种植山茱萸8万亩300余万株。2009年,南郑县将出栏生猪100万头,未来3年种植中药材20万亩,烟叶6万亩,名优茶10万亩……
产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山区发展食用菌,受温度、湿度、土质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在制种、选种、配料、灭菌、接种、养菌、贮藏上有较高的技术含量,管护中温差、时差、光照差的调理也很讲究”,佛坪陈家坝镇农业科技示范户王继东说。农户发展蚕桑业,需要选择蚕药、蚕具、蚕种等技术培训和服务;种植养殖,在防虫防疫、施肥、季节性管理等方面均需专业人才的指导和服务。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设置乡镇或区域性农业公共服务机构不是什么难事,但“要培训大批农业产业发展急需的人才,让山区农户拥抱农技公共服务的春天,还是任重而道远”。刘庆海说。宁陕县92%以上的乡镇、70%以上的村、12000余人发展食用菌1500万袋,11个高山乡镇、53个村地存猪苓56万窝,可全县仅有高级农艺师6名,农艺师7名,难以满足产业技术服务的需求,也“不具备新菌种的研发和延伸服务的能力,只能依靠从外地引进的母种和栽培种(陈世民说)”。筒车湾镇有农业人口4672人,林地25.4万亩,全镇十有八九的农民发展香菇、板栗、天麻等林下产业,可全镇的专业人才少之又少,只有靠外请专家和一些“土专家”给农户做日常技术培训和服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