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县市区新闻>平利 > 正文内容

    平利:绿水青山见证幸福生活

    作者:肖力伟 熊荣军 时间:2020-12-09 08:00 来源:平利县 字号: 打印

      绿水青山,因茶致富,陕西平利人幸福生活画卷缓缓展开……11月17日,时代报告剧《石头开花》正在六大卫视联播,开篇单元《青山不负人》聚焦安康市平利县。
      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从绿水青山迈向金山银山;绿色梦,蓝色梦,金色梦,梦想叠加凝聚成福民强县的平利梦。平利人在奋斗中出彩,在变化中收获幸福,在同步小康中共享美好人生。

      绿水青山,茶香幸福家
      如今走进蒋家坪茶园,只见满目葱郁,游客漫步其间。“因茶致富、因茶兴业,让蒋家坪绿了青山,美了景致,富了日子”,村支书罗显平感慨万千说道。
      蒋家坪村历来有种茶的传统,但这些年村民们都外出打工,1000多亩茶园被撂荒了几十年。2016年以来,“茶旅融合”成为蒋家坪村新的脱贫突破点。2019年,蒋家坪村充分利用“高山、绿色、富硒、无污染”的优势,打造旅游观光示范村。2020年,蒋家坪村成为中国最美丽乡村“网红”打卡地,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村民丁国全曾是贫困户,现在他在茶园务工,一年能挣2万多元,还成了制茶的行家。如今,通过在茶园打工、流转土地、回购茶叶、旅游增收、特产变现等方式增收致富,蒋家坪村106户贫困户告别贫困,在绿色茶里实现小康梦想。
      蒋家坪是平利“因茶致富、因茶兴业”的一个缩影。近20年来,平利实施茶饮产业一业率先突破,2020年“平利女娲茶”成功入选中国品牌榜,品牌价值达到22.58亿元。平利先后建成16个千亩茶叶现代农业园区,有效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融“登茶山、游茶园、采茶叶、购茶品、赏茶艺”为一体的农旅休闲特色游也初具效应,真正实现了“一片叶子养活一方百姓”。
      “因茶致富、因茶兴业”的背后,是平利县把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脱贫攻坚以来,平利县以“5个10万”(10万亩富硒茶、10万亩绞股蓝、10万亩中药材、10万亩富硒粮油、10万头生态猪)为抓手,以贫困群众稳步脱贫为目标,坚持长中短结合,建立和完善产业扶贫机制,走出了一条稳固长效的产业扶贫之路,形成了具有平利特色的产业扶贫模式。

      社区工厂,致富不离家
      走进绿水青山平利县老县镇锦屏社区,一栋栋安置楼房整齐排列,一家家社区工厂满负荷运作,到处是一派安居乐业的好景象。
      康士利毛绒玩具工厂里,张运弟正在前排缝纫机上熟练地缝制着毛绒玩具小鹿。她笑着说:“以前家住万福山村,山上的房子阴冷潮湿,大女儿刚满月就患上了感冒,当时连10块钱都拿不出来。现在搬到了锦屏社区,孩子上学方便,医院也近,楼上居住,楼下上班,一月能挣2000多块。自己丈夫陈健本镇厂子上班,一月3000多元收入。
      这个曾经为生计发愁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如今来到安置小区,因为有了社区工厂,成了“双职工”家庭,月收入将近6000元,实现了“楼上居住,楼下上班”梦想。
      老县镇党委书记杨居侨告诉记者:老县镇社区工厂提供几百个就业岗位,让安置小区一大批居民像张运弟一样,真正实现了“楼上居住,楼下就业。一人进厂,全家脱贫”目标。
      “总部在园区、工厂在社区、车间进村庄”,平利县努力让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在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中,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进驻搬迁社区,创办以家庭手工业为主要业态的“社区工厂”,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成功探索出一条“就业式精准扶贫”新路径。
      香港嘉鸿集团在2016年决定把平利县建成西部最大的手套出口基地。现在,平利嘉鸿手套社区加工厂先后建分厂17家,还把各类运动手套和机械手套卖到了欧美市场。这样的社区工厂,在平利随处可见,分布在平利搬迁扶贫的各个安置社区里。
      平利在全县11个镇发展83家社区工厂,提供就业岗位6000余个。这种社区工厂就业门槛不高、工资相对稳定,妇女和稍有劳动力的中老年人都能参与,群众每个月在家门口上班有稳定收入。
    如今,社区工厂已经走出了平利,在西北地区蓬勃发展,成为秦巴山区可复制、可推广的扶贫模式。这一模式先后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全国搬迁后续脱贫典型案例,被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全国典型扶贫案例,入选国家人社部典型扶贫事例,并作为安康脱贫攻坚“五大工程”之一在全市实施。

      易地搬迁,圆梦小康家
      “只花了1万元,就从大山里土墙房搬入100多平方米的新楼房。一家人在家门口的工厂就能挣钱养家,日子越过越红火!”汪显平一边诉说着自己的幸福生活,一边回忆起全家坐在自家客厅沙发上,与今年4月前来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拉家常的情景,仍然浑身充满了温暖和力量。
      汪显平一家原来居在平利县老县镇万福山村山顶上陈旧的土墙房里。2016年,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从万福山搬到老县镇锦屏社区。
      2010年遭受“7·18”特大洪灾后,按照陕南移民搬迁部署,按“城乡美”标准规划“一城十镇一百个移民安置区”,按“生活美”标准坚持一手抓搬迁安置一手抓产业培育创业就业上下功夫。历经“十二五”避灾搬迁、生态搬迁,再到“十三五”精准扶贫开展的易地扶贫搬迁,平利十年搬迁工累计帮助8万多群众搬进新居,摆脱了险境、摆脱了贫困,彻底解决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难题。
      搬出穷窝只是第一步,如何才能让老百姓稳得住、能致富?经过深入细致研究。平利县按“山上兴产业,山下建社区,社区办工厂”发展思路,山上兴起了产业园,群众搬进了新家园,工厂变为了增收园,业兴家旺全民奔小康。如今,平利县一大批搬迁群众和蒋家坪、丁国全一样在绿色产业园里实现小康梦想,和张运弟一样在老县锦坪社区工厂里过上了幸福生活。
      为真正让几万搬迁群众把家安置在社区、把心留社区、把日子融在社区”,今年平利县又创新探索在安置社区以“十小惠民工程”为切入点,强化移民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以宜居、宜业、宜养的环境和惠民、利民、便民的服务措施促进群众安居。锦屏社区定期开设的“小课堂”培训就业技能,配套“小库房”存放生产工具,流转70亩土地建起“小菜园”,让搬迁户分得菜地。“小管家”,解决搬迁群众管理服务问题。“小配套”,解决安置社区基础设施短板问题。“小平台”,解决搬迁群众居住质量问题。“小餐厅”,解决搬迁特殊群体吃饭问题。“小厅堂”,解决撒迁群众婚庆嫁娶场所问题。“小市场”,解决搬迁群众融入问题。“小公墓”,解决农村文明殡葬问题。
      如今,平利许许多多像张运弟这样的搬迁群众,从绿水青山迈向金山银山过程中,在点滴变化中收获满满幸福,在同步小康中共享美好生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张子怡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