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大棚内的温度和湿度啊,只要按照我多年经验来播种管理,明年按照目前市场价,每亩利润在1.5万元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平利县城关镇三里垭村众旺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袁盟叮嘱技术人员,元旦之前气温骤降,刚播种个把月的羊肚菌,正是管护关键时刻。
收官之时,刚刚荣获安康市脱贫攻坚突出贡献奖的三里垭村正是该镇脱贫攻坚成果的最佳注脚,同时也和遍地开花的产业村一样,成为未来乡村振兴的希望所在。
一举摘了贫困帽
一座座安置社区拔地而起,一个个产业园初具规模,一条条公路干净整洁……相比五年前的城关镇,在焕然一新的同时,更是处处生机勃勃。
翻开该镇全年的工作总结清晰地看到,一处处变化,一组组数据显示着该镇摘掉了“贫困帽”,群众过上好日子:2020年,全年完成退出贫困户131户286人,五年累计减贫6748人。修建产业路107公里,“油返砂”156公里,通组联户路138公里,车路通到群众家门口,告别肩挑背驮和雨天一脚泥、晴天一脚灰,村容村貌明显改善;搬迁1734户4476人,走出深山老林,告别土墙危房,住上舒适楼房;修建供水厂9个,水窖36处,铺设供水管网76公里,自来水引到灶台,农户饮水问题全部解决;所有农户用电实现一户一表、同网同价,用电不再犯难犯愁;各村宽带、通讯基站全部配套到位,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提升。
在解决好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基础上,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底的2600元增加到2020年9700元。上学有保障,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全镇5658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无因贫辍学;看病不再难,城乡医疗保险、“全面两孩”及计生奖扶、村级卫生室实现全覆盖,慢性病由卫生院和村医上门送药、体检,卖房子、借钱看大病成为历史。
脱贫摘帽之后要同步迈进全面小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必将乘势而上扬帆启航。镇长刘军告诉记者,170名在职镇村党员干部率先结对帮扶1244户贫困户,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90余名两新组织党员率先产业带贫、捐款捐物、奉献爱心,履行了社会责任,帮助他们解决日常所需、建立脱贫信心,校舍新了,老师愿留村;出诊勤了,医生似家人;产业多了,群众钱赚足;组织强了,老乡有奔头;关系好了,相处更融洽。同时,50名贫困户党员率先实现脱贫致富,起到示范带动作用,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产业增收一片生机
隆冬时节,原本装点大地的绿叶红花,已谢下枝头,即将化作春泥。在该镇三河村千亩标准化茶叶示范园,伴着隆隆机器声,工人们正修整茶园。闲暇时,工人告诉记者,自该示范园建设以来,附近村民就多了增收途径,从栽植到养护只要干一天就有一天的工资,虽然现在增收有限,但日后随着茶园成园了,养护、采摘等工钱收入就会提高。
产业发展是稳定脱贫的基础,也是乡村振兴的动力。该镇因地制宜,用活资源,紧盯主导产业培育,大力发展扶贫产业,让农村资源要素“活”起来,开动了乡村振兴“加速器”。
该镇纸坊沟村富家寨产业园施工现场,透过林间缝隙县城全貌尽收眼底。项目负责人王洪波告诉记者,2020年在该镇领导干部支持下,2月份开始栽植茶树,筹划茶旅庄园建设。截至目前,流转土地1000余亩,新增茶园300亩,老茶园维护200亩,前期茶园投资100多万,下一步预计再投资三四千万用于民宿康养茶旅庄园建设。
采访中,脱贫户郭知明说:“现在也不用出去打工了,今年在老家三河村种了40亩烤烟,卖了四五万块。”
三里垭村更是如此。脱贫攻坚战打响后,三里垭村着力从群众长效产业入手,一方面按照“两不愁三保障”为村里制定多项具体脱贫举措;一方面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好绿茶产业,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让群众以产业增收脱贫,全村绿茶种植面积达到2100亩,实现了“人均一亩园,户均一万元”目标。
今年以来,该镇新建茶园面积1290余亩,其中标准化示范园600亩,改造提升茶园1000亩,茶饮产品产量达到495吨。辐射茶农5500余户1.6万余人,其中带动贫困户1259户3613人持续增收,基本实现“人均一亩茶叶园、户均增收一万元”目标。新建养护芍药园1600亩,绞股蓝产业园1000余亩,中药材1000余亩。巩固提质千头以上示范场1个,全镇饲养生猪3万头、出栏1.77万头,羊饲养量3.7万只,禽饲养量23万只,当年新培育省市级县农业园区11个,获批市级家庭农场1个,龙头企业4个、农业合作社7个。落实28家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1201户,有效带动了当地产业发展和贫困户持续增收。
新日子越来越红火
之前一直靠外出务工的郭知明夫妇,自2018年搬进城关镇白果安置小区后,也变成实打实的城市居民,不再为雨雪天气出行不便而担忧。“水、电、煤、气通了,生活也方便了,没事就领着娃到游乐园玩。”
在白果社区儿童活动中心,邓静正坐于桌前,加工小零件。邓静告诉记者,自己之前是徐家坝村贫困户,得益于易地搬迁政策搬到白果社区,现在是白果社区儿童活动中心员工,平时负责给社区工厂上班的邻居们照看孩子,辅导大一点孩子的作业,给3岁以内孩子做早教,安排集体活动,带孩子玩耍。闲暇之余,在旁边社区工厂接点简单活儿。每个月不光有儿童活动中心的固定工资,还有装配零件的兼职工资。同时还兼顾了孩子、家务。谈起该安置小区和之前老家的变化时,邓静说:“我觉得最大的便利是孩子上学的接送问题,之前在村子上校车接送费都是1200元,现在离得近了,路费才200元。放学后,每天都有孩子在这儿写作业,平时还未上学的孩子都来这儿玩。”
平利县城关镇易地扶贫搬迁白果安置社区2018年建成投用,共安置612户2121人,其中贫困户503户1953人,配备2900平方米社区工厂用房。自建成以来,创新建立社区“一厅八中心”,有效提升了社区服务管理质量。在社区水、电、路、讯等基本功能保障基础上,协调开通了公交专线、配套建设车辆充电桩、引进物业管理、开办小课堂、设立便民台、开辟安心小菜园、连通便民桥、建设小广场、兴办小超市、规划小公墓,落实“十小工程”增强搬迁居民幸福感。按照“摸底子、建册子、压担子、找路子、挣票子”工作思路,持续加大社区办工厂的招商力度,引进宏尧制衣、惠康达制衣、昌泰制衣、宇奥电子4家社区工厂,提供就业岗位350余个,促进搬迁居民就地就近稳定就业。
自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以来,该镇对标“两不愁三保障”,在解决搬迁群众安全住房问题上狠下功夫,建设了二道河白果、纸坊沟老砖厂、平旬路口等8个集中安置社区,安置群众1734户4476人,并通过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和服务管理方式加强搬迁后续帮扶,为搬迁安置群众打造宜居宜业良好环境。
“下一步,我们将把二道河白果安置社区建成一个拥有新环境、新服务、新产业、新民风、新生活的‘五新’社区,切实增强该安置区搬迁群众幸福感、归属感、获得感。”该镇党委书记王贤君告诉记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