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的春天
这里有水,一条汉江川流而过;这里有山,巴山秦岭相拥对坐。这是一颗不太为人所熟知的陕南明珠,同时拥有一个寄予了所有人美好希望的美丽名字:安康。
时间回溯几百年,这里被称作“千年黄金水道,万里丝路之源”。从现在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磨船坝、西关堤、南马道等地名中,仿佛能听到船夫长满青苔的木浆在水中声声荡漾,骡马在崎岖的古道上一路得得前行。
时间回溯几十年,从这里到山外是很多本地人的梦想。上下秦岭二三百里,不止一天的颠簸。如果遇上冰雪天,车堵在秦岭梁上,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就得挨饿受冻几天几夜。
几年前,秦岭打通了全长18.456公里的隧道,西康铁路贯通,天堑变通途。
今年5月28日,西康高速也即将通车。从安康到西安,穿越巍巍秦岭也只需要2个小时。
安康——这座秦巴山水间的城市,山门正在打开,即将融入广大无边的世界。
安康很古老。据《兴安府志》载:晋武帝太康元年,为安置巴山一带流民,取“万年丰乐、安宁康泰”之意,将此地更名为安康县。
安康也很年轻。公元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安康地区撤地设市。作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至今还未度过她的9岁生日。
安康有个说法叫“十家九客”。1700多年来,为了躲避战火与饥馑,从陕北、关中、湖南、湖北、四川长途迁徙而来的人们与当地人一起构成了现在的安康人。
虽然地处陕西,但是由于秦岭的阻隔,这里气候温润,森林密布。完全没有人们印象中“黄土高坡沙漫天”的景象。南水北调工程的水源地,就主要来自安康。汉江在安康境内流长340公里,和另外1037条大小河流一道,最终汇入湖北丹江口水库。
“走三秦,看变化”媒体到达安康
国家水源涵养地的优势与尴尬
外人对安康,经常有这样的评价:“走进安康清肺,食在安康养胃。”
这里有数不清的林地,在安康的岚皋县,森林覆盖率高达90%;这里有地道的农家味,被誉为西安的后花园。在市郊的瀛湖旅游区内的清泉村,全村110户人家,有100多户挂上了“农家乐”旅游服务点的牌匾。
的确,作为为南水北调工程服务的国家水源涵养地,这里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全市现已查明景区32处,景点78个,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5个(南宫山国家森林公园、鬼谷岭国家森林公园、千家坪国家森林公园 、天华山国家森林公园、上坝河国家森林公园),省级森林公园多处(擂鼓台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化龙山自然保护区),省级风景名胜区2个,现已开发的景区景点29处。安康因势利导,把生态旅游做成了对外宣传的名片。
“在08年颁布的全市旅游发展规划中,安康对生态旅游发展重点景区和区域进行了规划,并且运用市场运作,招引大企业、国内知名的旅游设计单位对旅游产品进行设计和开发。”安康市长方玮峰介绍道。安康的南宫山、瀛湖和市区还列为“一山一湖一城”重点项目进行建设。
除了“一山一湖一城”,安康还设置了4大旅游片区,包括宁陕的森林体验游、石泉的千里汉江游、平利的生态农家游等等。
安康的岚皋县,这个国家级贫困县,甚至开发出了一套新模式,把生态旅游产业作为岚皋突破发展的“立县之业”来抓,开发出安康特色的“十个围绕”。即:一产围绕旅游调结构,二产围绕旅游出产品,三产围绕旅游搞服务,交通围绕旅游上档次,城建围绕旅游树形象,林业围绕旅游出景点,文化围绕旅游创特色,宣传围绕旅游造声势,公安围绕旅游保平安,各行各业围绕旅游聚合力为核心。
用安康市长方玮峰的话来说,主打生态旅游产业,完全符合“我们安康旅游资源的禀赋”。但是,正是这样的禀赋,在一定程度上也在制约着这个本来交通就不发达的地区的发展。
2007年,为了确保“一江清水供北京”,安康市从服务南水北调大局出发,关停了对汉江水污染严重的小厂小矿120多家,对有可能影响水质的40多家企业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限期治理13家企业,砍掉了81个有污染的大小项目。不管从服从国家政策安排的角度,还是从秉持为公众、为未来牟利的角度,安康,作为一个GDP234亿(08年数据)的后发城市,近年来在环保上可谓下了血本。
还是07年6月份,安康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要在3至5年内把安康市建成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政府与各县(市)区及相关部门等29个工作单位签订了责任状,启动了“南水北调水土保持工程”。2007年以来共投入近1亿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784平方公里,实施重点小流域综合治理43条。国务院批复的《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中,安康市汉江沿线的白河、旬阳、汉滨区、石泉、紫阳6县区,被列入第一批重点治理县。《规划》中安康市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18.53平方公里,总投资9.23亿元,治理面积、投资,位于陕南三地市之首。安康市先后实施了退耕还林试点工程、天然林保护工作、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农村能源的建设工程,汉江梯级开发已累计投入资金30多亿元。十五期间,全市共完成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2亿元,其中十多家重点企业治理投资9000万元。
另外,由于长期的山水阻隔,道路交通不便,加上对环境的严格保护,安康市的招商引资工作也进行得比较艰难,基础设施建设也相对落后。安康市辖9县1区,其中就有8个国家级贫困县,2个省级贫困县。
“西三角”呼之欲出 安康剑走偏锋
在今年的陕西两会上,一颗“重磅炸弹”引起了广泛关注:陕西省政协委员徐砚平提出“西三角经济圈”的概念。它的核心内容是: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重庆城市群、成都城市群联合,大西南与大西北联手,共同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届时,陕川渝“西三角”加上东北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华中城市群,以及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市群,形成整个中国七大城市群的构架,并将最终构成中国通过大经济圈和大城市群经济来支撑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
有专家预计,如果“西三角”的经济增长速度为年均13%到15%,那么在2015年到2020年之间,随着成熟度提高和规模加大,增长速度会降到12%到13%左右,到了2020年,“西三角”GDP将占整个西部的50%左右,占全国的12%到13%。
有经济学家指出,设立”西三角经济圈”,需要在重庆、成都、西安三个大城市间建设一批中小城市,从而使三个城市的辐射范围形成交集,有效延伸产业链和实现产业分工、配套。同时,各个城市间要根据各地区的区位特点和比较优势,进一步加强经济区内的协调,鼓励和引导要素流动,促进生产力布局的合理化,加快区域性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
据了解,西部地区一直没有一个实力很强的经济圈,缺乏核心的辐射力与带动力。这样的结果,往往会导致三地在发展上各自为政,资源、产业不能整合和有效分工,各自的优势也难以得到更大发挥。若能实现联合,则可以强化协作,合理分工,避免在同一区域里恶性竞争。
活跃于网络论坛的民间学者楚汉说,在“西三角”中,西安可重点发展高新产业和加工制造业,陕北重点发展能源产业,陕南重点发展绿色产业,避开自己的非优势产业,如此才便于三个城市联合起来,集中力量搞好自己的优势产业,使整体得以提升。
对于已经开通了西康铁路,又即将开通西康高速和机场的安康来说,机会来了!
其实近年来,随着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入,安康的产业布局就已经在“剑走偏锋”,走上了差异化生存的道路。
在今年的陕西中西部贸易洽谈会上,安康专门就本地的富硒食品进行了推介会。由于本身水质富硒,安康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产品开发,包括富硒矿泉水、富硒茶叶、富硒魔芋食品、富硒腊肉、富硒菜子油等等。
据市长方玮峰介绍,下一步安康还要开发各种富硒农产品产业。
于此同时,安康对各种生态食品用品的开发可谓如火如荼。从魔芋、安康茶到“绞股蓝”,再到大兴蚕桑的“东桑西移”,安康可谓在不断摸索中慢慢摸清了自己的定位。
回到西三角的问题。“首先就是陕西的安康、汉中,重庆的万州、四川的达中这些过去比较落后的地区先受益。”“西三角经济区”的民间首倡者宁志俊说。
随着交通网络的日益完善和西三角各大城市相互合作的日益深入,必将为安康带来跟多的发展机遇、新鲜理念与商业智慧。作为在西部地区独树一帜的产业体系,还能合理地规避许多不必要的恶性竞争。
方玮峰对此不无憧憬地谈到,“该到了安康迅速发展,厚积薄发的时候了”。
美丽的安康夜色
未来猜想 一个“非著名”城市的发展范本
曾经有人说过,中国人都梦想成就大业,却没有人愿意选择过幸福安稳却平淡的人生。如果把城市比做人,那么中国的城市也可以构成一个各有特色、性格迥异的社会了。只是,在这个社会里,同样少有甘于平淡者。
德国著名的管理学大师赫尔曼·西蒙曾经写过名叫《隐形冠军》的书,书中提到在欧洲有许多名不见经传的企业,但却能在自己的领域屹立数百年而不倒。所谓隐形冠军的好处是就是市场上避开竞争,他们只要在自己专注的范围内做到最好就可以了。世界上由各种各样的企业组成,各有各的生存空间,只要能够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哪怕平淡无奇,却也能牢牢立足,甚至经世流传。
无独有偶,另一本财经书籍《蓝海战略》也提到,企业为了寻求持久的、获利性的增长,往往与其对手针锋相对地竞争。它们为竞争优势而战,为市场份额而战,为实现差异化而战。
然而在目前过度拥挤的产业市场中,硬碰硬的竞争只能令企业陷入血腥的“红海”,即竞争激烈的已知市场空间中,并与对手争抢日益缩减的利润额。作者因而提出:要赢得明天,企业不能只靠与对手竞争,而是要开创“蓝海”,即蕴含庞大需求的新市场空间,以走上增长之路。
如今的中国,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的洗礼,也逐步走向了一片产业“红海”。而安康,或者许许多多如同安康一样的城市,也许由于地缘不佳、资源贫瘠或者各种各样的原因错过了上一轮发展的快车。而在此时,也许新一轮的机会即将到来。没有雄厚的积淀,却勇于走自己道路的隐形冠军们,将是下一批值得期待的后起之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