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安康要闻 > 正文内容

    旬阳县“三管齐下”规范干部“选、管、退”

    作者:王芳勇 时间:2009-05-26 10:21 来源:中共旬阳县委组织部 字号: 打印

    近年来,旬阳县按照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初步建立了开放透明规范的干部“选任、管理、退出”工作机制。

    公推公选规范干部“选”的环节2006年开始,结合县、乡换届和平时干部调整,大胆探索实践“阳光选人”机制,提高了选人用人的科学性、准确性和透明度。一是公开选拔、规范管理后备干部。制定出台了《公开选拔管理后备干部办法》,对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使用作了明确规定。后干选拔实行集中公开选拔和个别推荐相结合,公开选拔的程序是个人报名、基层党组织推荐、资格审查、知识测试、面试演讲、干部联审、研究审定的方式产生。个别推荐的程序是结合年度考核在民主推荐的基础上研究审定。后干培养采取选送到重点项目、主导产业、信访维稳工作一线进行实践锻炼,加快培养步伐,并规定干部提拔使用原则上从后经过实践培养锻炼的备干部中产生,前移了干部初始提名的关口,规范了后备干部选拔培养和管理。2008年科级后备干部公开选拔中,报名达318人,经资格审查,有239名参加笔试, 210名进入面试,综合笔试、面试成绩,173名被县委常委会确定为后备干部。其中有100名后备干部选派到重点项目和主导产业建设一线进行培养,已有47名后备干部提拔重用。二是实行“四项公开、四轮差额、全程监督”公开选拔干部。采取县委常委会公开调配原则、召开全县领导干部大会公开充实调整的范围、召开培训会公开选任程序、召开单位干部职工大会公开选拔任用的条件;打破定向推荐、定向考察、等额使用的习惯做法,实行在所有乡镇、部门全员差额推荐考察对象,把基层民主推荐率达到50%以上,近年纳入后干管理的干部一律提交全委会票决确定考察对象,实行差额考察,常委会集体听取推荐考察汇报,常委会、全委会票决参与到干部选拔任用全程,把差额考察的对象按职位排序,好中选优,实行部务会差额票决提名和常委会差额票决使用;全面推行考察对象联审制度和群众信访举报督办制度,开通了干部监督热线和网上监督平台,全程监督干部选拔过程。在2007年县乡换届的6名乡镇长和7名县人大、政协专委会正职人选的选拔中,派考察组深入到28个乡镇、55个县直部门进行海推,共推选出74名初步人选,组织部在筛选的基础上通过13人,其中6名乡镇长人选又经过县委全委会等额票决任用。三是“公推差选、双考承诺”拓宽选拔途径。按照电视网络公告、公开推荐、资格审查、基础(法律)知识测试、二次推荐拟考察对象、联审确定考察对象、差额考察、组织部部务会差额票决拟使用人选、常委会差额票决任用、电视公示任职承诺等程序,将方案规定的条件、范围、方法进行公告,通过组织基层民主推荐、党委(党组)推荐、干部群众联名推荐、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署名举荐、个人自荐方式公开推荐初步人选,资格审查确定参加考试人选,考试确定参加拟考察对象二次推荐人选,联审确定差额考察对象,分层次考察进行使用排序,提出使用建议,县委集体听取考察情况汇报差额票决使用,拟任用人选在县有线电视台公开任职承诺,接受群众监督。四是创新常委会研究讨论干部方式。建立了全县科级领导及后备干部电子档案信息库,在常委会研究干部时运用多媒体演示干部音像资料的方法,使县委常委更直接了解拟提拔干部的形象气质、语言表达及应变能力,解决了干部决策过程中只有考察资料抽象的评价概念,缺乏直观印象所造成的干部决策质量不高的问题。截至目前,通过这种方式研究讨论任用干部288人,有效提高了常委会讨论干部的质量。

    公评公议规范干部“管”的环节。为防止对干部重选轻管,讲约束不激励的现象,县委研究制定了《部门、乡镇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办法》,改革传统干部管理模式,建立了以绩效管理为重点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对全县科级领导干部年度目标任务量化分解,编印成册向社会公布。通过公开年度目标、公开实绩,召开单位职工会、领导干部大会、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服务对象评议评价各乡镇、部门工作,对连续两年绩效考核排名靠后,未完成重点工作任务的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全县单项工作考核连续两年或一年内两项分管工作处于末位的责任领导,以及长期工作无起色的副职领导,责令辞职或降级使用;市级部门业务工作评比倒数第一,单项工作出现重大失误产生恶劣影响,或被市级以上一票否决的单位主要领导和责任领导,实行限期整改,一年内改变不了面貌的免去现职;对因个人主观因素导致干部群众联名上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署名批评的干部;民主测评不称职票超过50%以上的干部;绩效考核三个层次评价较差票达到三分之一以上的主要领导;平级调整推荐率达不到1/3的干部,换届中不再继续提名,届中调整时不再安排领导职务;对那些在其位不谋其政,长期工作无起色,单位管理混乱,在群众中失去公信力的部门领导加大调整力度;对在工作中成绩突出、群众基础好和受到中省表彰的破格提拔使用,强化干部不进则退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工作实绩作为干部进退的依据,领导干部能不能继续干下去让群众说了算,强化干部任职后的管理,激励督促广大干部认真履行职责截至目前,对受到国家部委表彰的先进人物破格提拔1人,对群众评议差、平级调整提名推荐处于末位、长期请假的23名干部免去了领导职务。

    公考公下规范干部“退”的环节。“公考公下”也是公评公议管理干部的配套延伸,主要是以乡镇、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和领导干部任期目标为基础,疏通干部出口。县委制定出台了《健全干部退出机制的若干规定》,明确党政领导干部在同一职位上连续任职达两个任期,不再推荐、提名或者任命担任同一职务,同一层次领导职务累计达到15年的不再任命领导职务;实行领导干部退二线制度,科级干部担任领导职务达一定年龄,在换届或届中干部调配时不再继续提名,同级改任非领导职务或到非常设机构任职。进一步完善试用期制度,对非选举产生的新提拔干部实行试用期制度,对选举产生的新提拔副科级干部实行一年跟踪考察期制度,试用期、考察期满向任免主体述职评议,试用、考察期内出现不胜任工作、违规违纪、群众意见大等问题,由任命机关作出决定,按程序取消任用,拓宽了领导干部退出途径,突破了“下”的难题。为解决干部“下了怎么办”的问题,他们制订了《关于改进和加强退居二线干部管理工作的意见》,按照政治上关心、工作上安排、生活上照顾、管理上严格的思路,采取落实通讯费等福利待遇,选派二线干部在非常设机构任职,协助班子成员负责某一方面工作,编入单位具体科室从事单项业务,动员回村、入企发展主导产业、抽调负责重点项目等方式参与中心工作,为退出领导岗位干部发挥作用搭建平台。同时制订了专门的考核管理办法,对于在率先突破发展中贡献突出的二线干部,县上每年拿出专项资金予以重奖,并在年度干部考核中拿出一定的“优秀”指标专门用于对二线干部的考核,彻底改变了退出领导岗位干部管理放任自流,退职退休的被动局面,充分发挥了退出领导岗位干部的积极作用,为突破发展聚集了强大合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王玲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