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时节,走进秦岭腹地的宁陕,一排排香菇大棚依旧产出优质产品,一座座的社区工厂依旧紧锣密鼓地生产……本应闲置下来的土地和季节,却在寒冷中依旧迸发出无穷活力。
宁陕县针对全县农村资产不活、产业结构不优、生产规模不大、集体经济不强等难题,通过激活“资源要素”,重塑“经营体系”,推动“产业升级”,变“闲置资源”为“发展引擎”,促进农民增收、产业增效、生态增值,推动乡村振兴。
变“闲置资源”为项目基地
11月6日,从中国科技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网获悉,经国家科技部最终认定通过,陕西欧西克电子有限公司成为2021年度陕西省首批高新企业。
陕西欧西克电子有限公司于2019年4月作为重点招商项目落地宁陕县江口镇新庄安置社区,同年9月投产运行。项目总投资6000万元,建设标准化厂房及辅助设施总建筑面积18500平方米,建设四条高压陶瓷电容器生产线,四条5G微波陶瓷材料及GPS天线片生产线,实现了电子陶瓷从原料到成品全过程生产,5G微波介质陶瓷材料全系列生产。
从产业项目的引进、落地到长效发展,江口镇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2009年3月,江口镇征地700余亩用于电力环保公司的建设,但因后期项目的调整,该项目停滞,所征用的土地按程序全部化为国有建设用地,并一直闲置。2014年,宁陕县在这块土地上建立了旬广工业园区,园区内电力、通讯等配套基础设施到位,并建成110千伏高压变电站1座。2016年,新庄安置社区在旬广工业园区落成,用地80余亩,安置了搬迁群众389户1289人,搬离大山的群众从分散居住到社区化的生活,种地、林业生产等原本主要事务逐步副业化,社区内以妇女为主的闲置劳动力增多。
该镇先后引进了南通海安千彩有限公司和西安欧西克电子有限公司,积极开发对工人技术、学历、年龄要求低的岗位解决全镇脱贫搬迁闲置劳动力的就业。产业的落地也解决了企业在西安等地生产用工紧张、耗电量大等难题,有效加快了旬广工业园区的开发,推动宁陕的经济发展。
这种“筑巢引凤”式发展模式是近年来宁陕县推动产业项目落地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该县积极引进社区工厂,以搬迁安置社区为中心,带动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坚持强实体、促增收战略,立足群众增收致富目标,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不断推动产业振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变“闲置资源”为产业园区
“我们永盛佳园农业生态专业合作社目前已发展羊肚菌15亩、有机蔬菜5亩、优质草莓5亩。”城关镇旱坝村永盛佳园农业生态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吕宣勤说。
旱坝村位于宁陕县城以东2.5公里,具有便捷的交通、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区位优势。当地年轻人大部分出门务工,老年人在家留守,土地也逐渐撂荒,旱坝村依托合作社,对村民撂荒土地进行流转,由合作社统一规划,集中进行羊肚菌、应季瓜果、蔬菜等种植经营,通过订单式销售,做到土地、大棚不闲置,应季农作物不间断,持续性、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目前,该合作社共流转村民撂荒土地50亩。
宁陕县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契机,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进一步强化新型市场主体培育,加快培育一批产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带动和承接作用。
该县推行“村集体+公司+农户”和财政资金配股推动等工农一体化经营体制,具体有三种形式。一是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和种养殖大户可向村集体经济组织租赁或承包所需用地,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可通过股份合作、转包出租、招标经营等形式,搞活集体土地经营。二是集体所有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参与兴建农业园区,建造标准厂房、专业市场、仓储设施等开展物业租赁,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三是通过反租倒包、承包权入股等形式,对农户自愿退出的耕地进行统一规划、招标承包、集约开发,发展效益农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据悉,宁陕县71个村(社区)都建立了农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登记赋码71个,界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19788户57653人,发放股权证书1.9万本,建成现代农业园区105个,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培育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14家。
变“闲置资源”为康养胜地
“我们将一座废弃的水电站设计改造成为渔湾村生态社区中心,天空下自然书店、鹿柴咖啡、放电美术馆、汉唐驿山居青旅等景点一度成为网红打卡地。”城关镇渔湾田园逸谷综合体项目负责人胡兴兵介绍。
宁陕县城关镇渔湾村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便捷的交通优势、独特的区位优势,实施渔湾逸谷田园综合体项目,以社会资本投入、集体经济合作社资产、资金入股的开发模式,深入挖掘该村“八卦太极真图”的田园地貌,秉承“不砍树、不拆房、不占田、不迁人”的思路,利用闲置房屋、闲置资产、撂荒土地,大力发展种植高品质水稻,发展民宿、自然教育,规划康养医疗中心,着力打造集田园观光、农业体验、旅游民宿、康养中心融合发展的休闲观光农业。
据悉,渔湾村有序盘活村民闲置宅基地17处,为村民兑付一期房屋流转款25.5万元,整治撂荒土地100余亩,全面加快产业堰项目建设,恢复渔湾村180亩水田。将流转来的空置老宅进行保护性设计改造,在展示渔湾村特色建筑原始风貌的同时,发展康养民宿产业。目前,民宿项目一期改造高级客房4间、青旅驿站床位60余张、建设格蓝篷10个,已全部投入运营,已带动20户60人增收,让群众实现了“薪金+股金+租金”的多元化增收。
“在园区带动下,流转了家里土地,在园区当农田养护工,工作不是很累,还能照顾父母,一年算下来也有20000元的收入。”从外省返乡务工的黄太建高兴地说、
通过政府引导、社会互助等模式,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主动与渔湾逸谷达成劳务输出合作协议,帮助当地群众走上园区农耕管理员、民宿保洁员、餐厅服务员等岗位,园区运营直接吸纳就业人数超20人;同时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将基础设施等固定资产折股投入园区,每年还会进行资产收益分红,使周边群众从旁观者、局外人变为参与者、受益者。
据悉,宁陕县按照“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思路,大力发展生态康养产业,探索“党建引领、主体带动、盘活资源,做大康养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共富”新模式,通过“城乡联建”“村村联建”“村企联建”,整合帮扶力量,推进产业联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