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如何使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并在乡村振兴中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笔者结合紫阳县的情况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牢固树立“人才资源为第一资源”理念,充分认识到人才开发对乡村振兴的极端重要性。坚持有用即人才、需要即人才、创造创新即人才的人才观念,以人才优先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构筑乡村振兴人才新高地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要整合组织、人社、财政、乡村振兴、科技、农业等相关部门及乡镇已有资源,齐抓共管,形成联动机制;制定并完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和开发的政策,用足用活用够国家和本地出台的与人才开发相关的扶持政策,通过扶持创业小额担保贷款、免费职业技能培训、乡村振兴等,为各类创业创新人才创造宽松良好的政策环境;利用电视、报刊、微信等媒体广泛宣传涉及各类人才开发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和人才开发中涌现出的优秀人才,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为引领各类人才创新开发创造良好的舆论宣传氛围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搭建创业平台。着力打造一批功能齐全、各具特色的创新创业平台;筑巢引凤,积极引进人才,制定有激励性的招聘、薪资、考评制度和晋升机制以及人才发展方案,以吸引和激励人才;改善乡村居住条件,为各类人才努力创造优越的工作环境,激发相关人才的工作干劲,让人才在一线得到锻炼,能力在基层进一步提升,本领在工作中充分地体现,作用在本职岗位得到更好地发挥,使各类优秀人才进得来、留得住、下得去、干得好,长住长留,为紫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完善相关机制。围绕培育发展地方特色支柱产业和重点企业,建立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的人才市场运行机制;开展以政府为导向、用人单位为主体、社会力量为补充的人才奖励机制;充分发挥经济利益和社会荣誉双重激励机制;探索建立城乡、区域、校地之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完善不同单位(企业)间各类人才流动机制和人才补充机制。提高人才市场的信息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实现人才市场由集市型向信息网络型“人才超市”转变。以优惠的政策、真诚的感情、美好的事业、丰厚的待遇留住各类人才。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特别是农科类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充分调动他们扎根基层长期工作的积极性,激发创造性,努力使一切劳动、知识、技术人才的活力竞相迸发。
四、建立人才体系。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建立起以县人才中心为主体,镇(乡)人才工作站为骨干,村组(社区)人才专员为基础,民营机构为补充,各类专业技术协会为网络的人才开发服务体系。按照科技推广、能工巧匠、生产开发、经营管理等分门别类建立农村乡土(实用)人才信息库,动态管理,及时吸收补充各方面涌现出来的新型人才,将年轻、有素质的乡土人才优先选拔、充实到相应干部队伍中,保证各级各类人才特别是农村人才队伍的先进性和年轻化,成为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乡村振兴的带头人。紧密结合农村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使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整体素质逐步提升、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五、提升人才素质。把教育培训作为提高劳动技能、创业创新和人才队伍能力提升工程,加快乡村振兴和富民强县的重要抓手,坚持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形成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实践锻炼等多种方式并举的乡村人才开发新格局。深入实施农业知识培训、科技入户项目,组织农业专家下乡进行定点专业辅导和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整合人社“劳动就业”、教育“人人培训”、扶贫“阳光工程”、农业“雨露计划”四大培训资源,按照不同类型人才特点和人才需求,分门别类开展对大学生的科技创业、农民工的返乡创业、下岗失业人员的自强创业、妇女的巾帼创业、新生力量的青年创业培训;开展在职公务员网络培训、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乡(镇)社区(村组)干部业务知识培训;实用技术人才培训和新招录人员、安置复原退伍军人的上岗前培训,形成政府主导、人社部门主抓、人才技能主管、各类培训机构主办,政企联合、部门配合、县镇村紧密结合、齐抓共管的人才技能培训创新模式,为人才队伍建设注入生机,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增添活力。
(作者单位:紫阳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