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2105期/乡村振兴/内容详情

如何推动乡村产业兴旺

作者:徐天华发布时间:2021-12-22 15:19 来源: 【字体:

  2019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指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笔者结合安康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就如何推动乡村产业兴旺提出如下建议:

  一、坚持错位发展,做大比较优势。我国农业与美国资源农业、日本精细农业、荷兰设施农业等国农业发展模式相比,主要特征就是多元化。认清农业产业发展国情、市情及资源禀赋,按照特色化、差异化、品牌化的错位发展原则,牢固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理念,坚定不移的走富有安康特色的现代生态富硒循环发展之路,推动一二三次产业深度融合、互动发展,最终实现经济结构最优化、产业效益最大化。依托富硒资源,将富硒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全力打造全国富硒食品生产加工基地、世界硒源地、国际健康城,把富硒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发展优势。

  二、抓牢主体培育,壮大经营体系。一是做大园区。按照“品种优良化、建设标准化、发展园区化、设施配套化”要求,继续抓好五大产业园区提质增效工程,每个产业分层打造一批国、省、市、县级精品示范园,示范带动全市农业产业升级发展。二是做强龙头。树牢市场化理念,采取对外招商、对内扶持等方式,重点发展一批国省级“领军型”龙头企业。用足“归雁经济”政策,吸引务工能人返乡创办农业龙头企业或园区,支持工商资本以入股方式办企业、建园区。三是联结农户。探索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将广大农户的利益镶嵌在产业链中。发展订单收益型,探索推行“龙头企业(园区)+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由龙头企业向合作社下达农产品收购计划,合作社再向农户分配订单计划,农户直接获取订单收益。发展入股分红型,农户以土地、劳力、农机等要素入股合作社或者龙头企业进行合作,实行保底收益+股权分红的分配方式,实现大资本带动小农户互利共赢。发展配套分享型,探索推行“大园区全套服务+小农户自主经营”模式,由园区为周边农户提供种、管、收、售等全套服务,周边农户为园区提供配套生产,构建以强带弱的发展格局,实现分散生产转变为集中组织。

  三、打造新兴业态,推动产业融合。一是现代智慧农业。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运用大数据、在线监测等新技术,远程精准调控农作物生长环境,实现节本提质增效。如全套智能化的设施大棚、全套智能化的智慧养殖、数字化管理的智慧田园。借鉴工业园区标准化厂房模式,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智慧农业标准化厂房,公开租赁给农户发展农业生产,租金再作为集体经济收益向农民分红。二是生态循环农业。树立生态循环理念,通过种养结合、链条循环、立体发展,实现农业增值收益最大化。生猪产业推行“猪-沼-园”种养循环模式,魔芋产业推广“果芋”“药芋”等林下立体模式,渔业发展稻田养鱼(虾)等综合种养模式。三是休闲观光农业。利用田园景观,结合农业生产、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康养为主的新型农业。依托山、水、田、林,借助稻田、花卉、菜园、果园等,打造休闲观光农业基地。依托农业园区、森林公园,建设农耕体育带、登山探险带,打造休闲运动文化。遵循自然规律,借助“春有菜花、夏有荷花、秋有稻香、冬有雪花”的自然景观,大力发展农村旅游服务业。依托城镇周边区位优势,积极打造体验型农事基地,吸引城里人到农场采摘菜果、耕种除草、养禽垂钓,让城里人干农家活、吃农家饭、享农家乐。借助富硒招牌,依托自然山水,大力发展绞股蓝养心基地、茶园养生基地、田园养老基地,壮大康养产业。四是文化创意农业。立足“三农”领域,融入时代元素、文化元素,增添农事活动和农业产品文化性和趣味性,提升功能农业附加值。举办春季菜花节、夏季荷花节、秋季核桃节、冬季“庖汤会”等农业节日,打响地方农作物品牌,带动农产品销售,繁荣农业旅游。开设创意活动,如城里人在农业园区租种一处菜园、认领一颗茶树、认养一笼家兔,付费托管给园区业主,利用监控在线观察,丰收成果归认领(养)人。

  四、遵循市场主导,搞好产品营销。一是打造产品品牌。重点围绕五大产业,加快制定生产标准、产品标准、富硒标准等一系列标准体系,全面系统推进标准化。按照“一个产业一个公共品牌”目标,加大“两品一标”认证,加快完成五大产业区域公用品牌创建。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长效机制,打造一批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引导企业走品牌制胜之路,争创一批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培育一批全国知名品牌。二是注重线上营销。实施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工程,加强与阿里巴巴、京东等知名电商平台合作,支持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电商平台建设,构建“生产基地+批零市场+物流配送+电子商务”新模式,创新“基地园区+城市社区”“批发市场+宅家配送”等新服务,打通线上市场通道。三是拓展线下市场。积极参加国际国内农产品贸展活动,精心组织“招商引资+特色产品”推介,全力推动安康富硒特色产品出省出国。运用市场化机制,探索组建富硒产业公司,抓好产、供、销各环节组织和区域公用品牌使用管理。

  五、强化要素保障,破解关键难题。一是破解资金难题。首先,完善信贷机制。探索组建市县区农业担保公司,探索推行土地经营权和农村住房财产抵押贷款、大型农机具融资租赁试点,积极发展厂房抵押和生产订单、农业保单质押等业务,建立健全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探索建立重要农产品绿色生产贴息贷款政策,健全农村金融机构存款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考核和约束机制,确保金融支农政策落地见效。其二,设立重点产业基金。探索设立安康富硒产业发展基金,撬动社会资本投入,扩大政府资金的“倍数效应”。其三,开发农业保险新品种。试点推广种植业、养殖业定点保险,有效降低产业发展风险,增强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信心和定力。二是强化项目支持。聚焦产业园区,加大项目争取,整合项目实施,加快高标准农田、土地整理、产业道路、农业灌溉等配套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条件。加快智慧农业、涉农大数据共享、综合信息服务、电商平台等信息化项目建设,为提升农业智能化、信息化、现代化水平提供支撑。三是加强人才建设。首先,培引科研人才。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通过科技协作、交流学习、挂职锻炼方式实行“人才委培”,借助“双招双引”政策,缓解农业科研人才紧缺问题。其二,培训经管人才。对龙头企业、园区业主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培训,帮助提升经营管理能力和水平。其三,充实专技人才。及时补充农业农村部门专业技术人员,着力解决专业技术人员老化和断档问题。探索农村乡土人才认定办法,摸底建立乡土人才库,精心培育一批“土专家”。其四,培育职业农民。继续实施“千村千员”培训工程,进一步整合培训资源,着力培育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职业农民。四是强化科技服务。围绕富硒产业全产业链创新行动,用足用好富硒研发中心、专家工作站等现有科研力量,持续深化与农科院、中科院等科研院校合作,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优化富硒特色产品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强化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

  六、完善配套政策,激发产业活力。一是完善奖扶政策。完善农业设施用地管理政策,在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优先保障农产品加工园区、农机具保管用房、农业园区旅游设施等农业项目建设用地需求。完善分类扶持奖励政策,对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园区业主、家庭农场业主、从事种养农户等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分类分层完善扶持政策;对带动农户能力强、农产品品质好、产品品牌知名度高的优质龙头企业、优质精品园区进行重点奖补,促其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建立惩戒机制,对涉农“黑心”“失信”企业进行惩罚。二是支持土地流转。镇村对农村承包地分区位、分地类制定流转指导价格,对在家农户的承包地可自行协商流转,对不在家农户的承包地可由村委会组织统一流转。镇村探索建立土地流转收储公司,指导建立土地流转交易所,农村承包土地可通过土地收储公司和土地流转交易所进行流转。三是完善组织体系。深化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遵循市场规律组建村集体资产运营公司,将产业发展与集体经济壮大有机结合,助力产业做大做强。完善合作社运营规则,加强合作社组织管理,激活“休眠社”,真正发挥合作社在企业、园区和农户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鼓励各专业合作社纵向跨区域成立联合社,或者横向跨专业成立综合性联合社,由联合社再组建联盟,切实将生产和销售两端紧密联系起来。充分发挥五大产业联盟桥梁纽带作用,真正实现抱团发展、合作共赢。

  (作者单位:安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