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社区工厂是与脱贫攻坚中移民搬迁新社区相伴而生,出发点是为了解决搬迁社区中的劳动力就业问题,尤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在新社区工厂务工就可以达到脱贫标准。伴随着安康新社区工厂的蓬勃兴起,其在助力脱贫攻坚中的作用日益展现,但是要想实现新社区工厂中就业群众由脱贫到致富的目标还需持续努力。围绕安康新社区工厂未来如何实现提质增效,近期选点调研了不同类型的新社区工厂,就发现的问题及分析思考形成本文。
一、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关系
问题: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劳动力短缺和人力成本居高,安康招商引资正是以此为“优势”吸引投资者在移民搬迁社区建工厂,看起来是双方一拍即合的好事情,但是实地调查的情况则是几乎所有的新社区工厂都面临着劳动力短缺的情况。也许从理论上测算安康的劳动力绝对数量不少,但是能在新社区工厂做工的劳动力确实不充足,源于劳动力供给的结构性问题。当前外出打工仍然是安康青壮年劳动力的首选,新社区工厂吸纳的主要是留守人员,注定以女工为主体,这一群体不外出打工的主因是要照顾老幼生活、接送孩子上学,换句话说照顾家庭是她们的“主责”,所以在新社区工厂务工反而有“副业”之意。调研中看到有的新社区工厂订单充足、待遇不差,但还是开工不足,开业时招收的工人也因为照顾子女的原因逐渐流失,只是源于工厂距离学校和幼儿园的距离有点远。因此有的社区工厂甚至出现了因为无法完成订单任务不得不开始找代加工厂家的情况。如此劳动力供给结构与需求的不协调,导致企业现有产能都不能满负荷开工,何谈再扩大规模,一些企业主只能边走边看。
建议:一是要加大宣传动员组织力度,提升劳动力想就业的意愿,协调好企业招工不足和劳动力主动就业的关系。二是重视家庭工坊的延伸,搬迁社区劳动力的结构性特点(女工多、年纪大、照顾家庭是首要责任等),决定了家庭工坊更适应搬迁社区的务工需求,而且家庭工坊对务工人员职业意识的培育作用不可低估,一旦照顾子女的负担减轻,这批人很容易变为进厂的工人。所以要动员鼓励企业因地制宜,适应安康新社区工厂劳动力这种务工需求,可以在家庭工坊完成的加工任务积极延伸出去。三是注重整合新社区工厂的资源,小的新社区工厂可以为大的新社区工厂代工,形成劳动力资源域内的良性互补机制,而不应该彼此隔离“单兵作战”。
二、产业分散与集约(短链与长链)的关系
问题:截至2020年底,全市累计建成新社区工厂587家(498个一百户以上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实现新社区工厂全覆盖),毛绒玩具企业投产308家占比52%,此外还有电子加工、服装鞋帽等产业。上述大多是接受域外企业的“外包”辐射订单,甚至仅仅是域外企业产业链条中的一个节点(工序),与安康本地既有的产业基础和产业链关联度较低。而且由于新社区工厂产业趋同度高,从横向看企业同质化必然缺乏产业的有机联系,从纵向看产业链短也难以形成产业链之间的合作关系,所以新社区工厂呈现出布局分散,体量小、链条短,层次低,抗风险能力差等特点,订单小了“吃不饱”,订单大了“吃不下”,波动而不稳定就成了一些新社区工厂的常态。当然在招商引资建设新社区工厂初期,首先考虑的是工厂数量,只要愿意来投资都欢迎,但是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结束,乡村振兴背景下安康新社区工厂发展应该关注产业分散与集约的关系,这个问题完全交给市场选择是不切合安康实际的,因为政府推动建设新社区工厂首要目的是解决就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建议:一是市级层面要加快着手研究培育新社区工厂的支柱产业,支柱产业做不到一柱擎天也绝不能过于分散,脱贫攻坚战中诞生的新社区工厂在脱贫攻坚收官之时绝不意味着可以暂时“小憩”,而是面临着提质升级的转型时期,转得好可能在乡村振兴中逐步发展,转的不好企业的生存空间会被市场竞争挤压,进而必然影响就业和致富。二是引导和激励规模较大企业在安康加长产业链的布局,不仅有利于自己的企业发展,也可以为更多相关企业提供服务。同时加大力度围绕现有新社区工厂上下游产业链招商,招企业和招产业并重,着力引进稳链、补链、延链的好项目。
三、低收入与高收入的关系
问题:安康新社区工厂多以毛绒玩具、电子产品配件、服装鞋帽加工、手工编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产品多数以初级产品或半成品的形式出售,注定薪资不会很高(计件工资平均月薪大多在两三千块钱),这也是为什么搬迁社区中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仍然选择外出打工的主要原因。但是调研中发现了一个悖论,新社区工厂中高工资岗位急缺工人(按比例计算比普工缺口比例高),而众多已经就业人员又普遍感觉新社区工厂工资低,即高薪岗位就业严重不足,已经就业的员工又对收入多有抱怨,所以老板高薪求才的饥渴和员工对现有薪资的不满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据实地调查安康新社区工厂的车间管理岗位起薪点5000元,高的能达到8000元,技术岗位熟练工月平均收入最低也在5000元以上,操作自动化设备的高技术岗位月平均收入8000元甚至过万元,而抱怨收入低的恰恰是技术要求低、可替代性强的普工岗位。面对管理和高技术岗位的人才急缺,有的企业为了能够正常开工生产不得不以更高的薪资把外地人员招进来,不但用工成本大大增加,外地员工的稳定性也成问题,即便如此用工缺口还是难以弥补,并且越是规模大效益好的新社区工厂这个问题越突出,显然根源仍出在劳动力供求结构不匹配。
建议:一是职业理念的引导培育。不能一说新社区工厂就是工资低所以吸引不了人,好像过错都在工厂,也要让工人明白高收入是建立在高素质、高技术基础之上,即使企业效益再好,高薪资也不会成为普惠制的福利。“能致富”决定性因素不在外因而在于内因,典型的例子是某毛绒玩具厂一个20岁左右的小姑娘由于扎实安心学技术,不到一年就能看守3台自动印花机,月收入达到6000元左右,而许多人由于怕吃苦(看多台机器)嫌培训周期长(至少培训一年才可能独当一面)不安心纷纷离开技术岗位。二是加大培育本地管理和高技术人才。推动校企合作的订单式培养,让本地的职业技术学院和高校应该成为本地需求人才培养的摇篮,既缓解毕业生的就业难,又缓解企业用工饥渴问题,实现双赢。三是将管理岗位、技术岗位和普工岗位区别对待,制定培训费补贴标准和补贴时长。调研中发现目前新招普工的培训费补贴周期内可以让一个新员工成为能上岗的普工,但是培养一个新员工成为可以独立操作机器设备的技术工人最少一年时间(即一年内拿不到比较高的工资),而技术岗位培训又没有没有针对性的培训补贴政策,所以很少有工人愿意接受技术岗位培训,导致一些新社区工厂的技术设备无法完全启用成了摆设,相关的工序只能又外包给南方的企业,如此状况必然导致安康的新社区工厂只能完成简单、低端等工序,不可能做到延长产业链。
四、政府扶持与企业创新的关系
问题:安康新社区工厂的诞生不完全是市场自由选择的结果,客观上有东部产业转移的机遇,主观上市委市政府为了解决搬迁社区就业问题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并以坚持不懈的招商洽谈和热情真诚之心,感动了一些外来投资者和本地在外创业成功人士来安康建厂创业。但是,现在开工的新社区工厂对优惠政策的依赖度比较高,企业在管理和技术上自主创新的意愿不够强烈,“给钱供房招人”等扶持政策短期有吸引力但是不可持续,毕竟企业而非政府才是市场主体。新社区工厂现在的投资规模小、产品种类少、产业链很短(有的只完成某个工序)等薄弱之处,在抵御风险和市场竞争中注定生存空间受挤压。依现状看新社区工厂如果不能提质升级,未来不论是企业生存发展,还是实现让搬迁群众“可就业能致富”的政府初衷都面临着极大的压力。所以,只有首先解决好社区工厂的发展问题,其次才能解决好搬迁群众就业问题。
建议:一是扶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创新。新发展理念指导下的推动高质量发展核心是创新驱动,占新社区工作半壁江山的众多毛绒玩具厂几乎都是代工厂,因此也是各为其主、各自为政,如何整合这些毛绒玩具厂的设计、生产、市场等资源,打造安康品牌的毛绒玩具产品,应是政府大力推动扶持引导的着力点。二是企业联合组织形式的创新。安康所处的地理区域,使得新社区工厂面临的原料采购成本和产品外运成本,远远高于大城市和沿海地区。降低成本才能留住企业,政府的“无水港”建设就是有力举措之一。但是政府还可以引导企业组成竞价企业联盟,以集合的规模数量在采购和运输议价竞价谈判中增强聚合竞争力,进而降低采购和运输成本。三是新社区工厂提质升级的理念要尽快变成可支撑的落地举措。在安康“十四五”规划产业发展布局中,面对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安康新社区工厂的支撑产业如何选择、如何布局、如何培育,服务于新社区工厂的支持体系如何配套等,不但要具体明晰,而且要兼顾企业意愿、政府意向、群众需求,必须做到长远谋划布局、举措有力有效、保障刚性落实。
(作者系安康市委党校〈行政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