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2105期/搬迁后扶/内容详情

关于实施“五心家园”加强易地搬迁 社区党建工作的研究

作者:平利县委组织部发布时间:2021-12-22 15:21 来源: 【字体:

  易地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当前,易地搬迁工作重心已经从搬迁为主向后续扶持工作转变,从解决好“怎么搬”向“搬后怎么办”转变,已然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为夯实党建基础、强化党建引领,平利县积极探索新时代党建引领易地搬迁后续管理服务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力求全力破解易地搬迁后续之策、管理之需、发展之道。2020年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深入平利县老县镇锦屏社区,对“山上兴产业、山下建社区、社区办工厂”发展思路进行充分肯定,并指出“这里已经在变,将来会变的更好”。

  一、总体情况

  平利县辖11个镇137个行政村,总人口23万,常住人口17.77万,是秦巴连片特困地区重点县。“十二五”以来,累计搬迁32607户98055人,搬迁人口占全县常住人口总数的55.2%。全县共建设易地搬迁安置区110个,其中300户以下小型安置区83个,300-500户安置区12个,500-1000户安置区7个,1000户及以上的大型安置区8个。连续三年荣获“全省移民搬迁工作先进县”。

  二、前期面临困境及原因分析

  (一)人员管理难。贫困户迁入安置地后,行政区域界限被打破,居住地和户籍地分离,原来以村级组织管理为主的模式无法发挥作用,出现原籍地管不上、驻地社区不便管的问题,群众办理个人权益等手续需要回原籍地,部分没有实现就业和创业的群众,存在白天回原籍地务农、晚上回安置区休息的两头跑现象,一些约定俗成的村规民约也失去效应,涌现了人员流动、居民管理、子女就学、矛盾调处等许多新问题。

  (二)生活融入难。大多数搬迁群众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接受新生事物能力较差,恋乡情结严重,对新环境适应过程较长,心理归属感不强,特别是卫生习惯、劳动纪律等意识淡薄,不同程度存在乱扔、乱吐、乱倒、乱画、乱放等生活陋习,一些群众也存在不会用电、用水等问题,还不能完全融入城镇居民生活习惯中。此外,现有政策只是保障安置区硬化、管网等最基本的基础设施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农贸市场、文化广场、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到位,难以满足搬迁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便民服务呼声也日益高涨。

  (三)就业增收难。一方面,搬迁群众远离原有土地等生产资料,安置区就近又无可耕种土地,原有的种养殖业被迫放弃,粮、油、肉、菜等生活必需品主要靠买,用电成本高,生活支出加大。另一方面,原有的产业园区布局不便于搬迁群众就近务工,难以满足不同年龄、性别搬迁群众的就业需要,加之部分搬迁贫困群众劳动力不足、就业技能差,要么习惯于回原居住地务农,要么无业可就,搬迁后增收难度大,实现“能致富”的目标任重而道远。

  (四)作用发挥难。搬迁群众来自四面八方,其中的党员大多都是农民党员,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能力不强。在日常管理上,由于部分党员组织观念淡薄,搬入集中安置区居住后,未及时转移党员组织关系,又不主动向现居住地党组织亮明身份,不参加驻地党员组织生活,成为流动党员管理的真空地带。加之党员在就业形式、生活方式、道德观念与价值取向上也有差异,教育管理工作又缺乏针对性,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

  三、平利的实践与探索

  近年来,平利县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和加强党对易地搬迁社区的全面领导,按照“抓党建、壮队伍、优保障、建制度、强引领”的思路,切实把易地搬迁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把易地搬迁社区建设成为发展有主心、增收有信心、乐业更安心、治理更暖心、生活更舒心的“五心”社区,确保搬迁群众真正“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

  (一)建强战斗堡垒,在强化政治引领上下功夫。一是做好“两个覆盖”。分类推进易地搬迁社区党组织建设,采取单独、联合、挂靠等形式组建党组织,对不具备成立党组织条件的易地搬迁社区,选派素质高、能力强、熟悉农业农村工作的优秀党员干部担任党建指导员。目前,平利县单独成立党组织9个,挂靠临近村(社区)成立党组织101个,选派党建指导员111名,实现了党的组织、党的工作在易地搬迁社区的全覆盖。二是建好活动阵地。采取“上级争取一点、镇村自筹一点、帮扶单位帮补一点、项目配套一点”的办法,按照面积不低于500平方米的标准,为每个新建社区建设集便民服务、宣传教育、保障维权、帮扶救助、矛盾调处、志愿互助、信息公开等功能于一体的党群服务中心,确保支部办公有场所、党员活动有阵地、村民议事有平台、文化娱乐有去处。三是群团组织“共建”。及时在易地搬迁社区设立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开展党的工作。始终突出“群团姓党”第一属性,建立各类组织定期向党组织报告工作制度,不断强化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推动党建与群建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共同提高,在促进高质量发展、创建文明社区、优化基层治理中争先进、强担当、显作为。

  (二)注重选优配强,在锻造过硬队伍上下功夫。一是选好“领头雁”。采取从担任过村组干部的搬迁党员群众中优选、跨区域遴选、机关下派、党建指导员或第一书记转任等方式,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落实党组织书记“一肩挑”和县委组织部备案管理要求,推行全员轮训、任期承诺、考核激励、定期研判等工作机制,并实行“目标式”管理,对不在工作状态、不胜任现职的及时调整,确保履职尽责。此外,深化“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兴产业、办企业、置家业”的“三乡三业”能人工程,为每个社区培养储备至少2名后备力量,推行“定岗锻炼”提升能力,确保后继有人。二是配强“生力军”。把观念新、懂经营、会管理的优秀人才选配为社区“两委”班子其他成员,推行“交叉任职”,提升党员比例。根据承担事务和服务群众需求,配备数量充足的社区工作人员,配套建设一支由“公共服务员、就业指导员、文化服务员、社会治理员”组成的“四员队伍”,分类制定职责任务清单,加强教育、管理、考核,确保迅速进入工作状态。三是激活“红细胞”。严格落实党内基本制度,倾斜发展党员指标,实行“两地公示”,确保每个新建社区每两年至少发展1名年轻党员。动员迁入党员及时将组织关系转到新建社区,悬挂“共产党员户”牌,接受社区党支部和迁出地村党支部“双重管理”“两地评议”,助推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三)坚持三业并举,在促进群众增收上下功夫。一是山上“兴产业”。深化“党支部+X+贫困户”模式,实行社区党支部与原村党支部“联抓”、与镇农业园区党建服务指导站“联动”、与农业园区非公党支部“联强”的“三联”模式,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旅游景区等市场主体,激活迁出地“沉睡”的土地资源,在每个100人以上的社区配套建1个农业产业园,发展茶饮产业、特色种植、生态养殖等优势产业,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切实将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先后引导1.3万余户农户流转土地13.8万亩,带动用工1.1万人。二是社区“办企业”。推行“党支部+新社区工厂+搬迁群众”扶贫模式,在每个100人以上社区配套建设1个社区工厂,实现搬迁群众“楼上居住、楼下就业”,走出了一条“支部为龙头、工厂为依托、党员为骨干、群众为主体、富民为目标”的新路子。目前,平利已兴办社区工厂83家,提供就业岗位6000余个,月平均工资达到2000元以上。三是对外“扩就业”。积极搭建“信息共享、技能培训、创业就业”3个平台,采取联系企业用工就业一批、引导劳务输出就业一批、支持发展产业就业一批、组织灵活务工就业一批、开发就业扶贫专岗安置一批等方式,最大限度满足搬迁群众就业需求。同时,社区开办“小课堂”“讲习所”,累计培训搬迁劳动力1.2万人,确保每个有劳动能力的群众至少掌握1项实用技能,每个有劳动能力的家庭至少有1人稳定就业。

  (四)健全工作机制,在优化管理服务上下功夫。一是建立“双向管理”制度。深化完善“原籍管理地和林、社区管理房和人”工作模式,进一步明确迁出地党组织负责保障搬迁群众的土地、林地承包流转权益和集体收益分配权益等不变,社区党组织负责做好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养老保险等保障服务,确保搬迁群众在迁出地的各项权益衔接到位,更好享受基本服务。二是建立“包帮联建”制度。建立易地搬迁社区“七个一”“包帮联建”制度,即确定一个县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包帮联建、一名镇党委班子成员联系包抓、选派一支工作队进驻社区帮扶、一名党建指导员具体指导、培植一批标准化建设示范支部、兴办一批搬迁群众所盼的民心工程、扶持一批脱贫致富典型,确保搬迁群众“遇事有人办、道话有人听、困难有人管、贫困有人帮、致富有门路”。三是建立“双网管理”制度。以“建好百姓群,服务零距离”为目标,线上建立“党建020”网络党支部,线下建立以“社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楼栋党员中心户”为基本框架的三级网格化管理体系,群众线上“点单”,党员线下“服务”,实现“人在网格走、事在网上办”。四是建立“三张清单”制度。结合党员干部岗位责任制,建立“责任清单”;定期入户听取服务事项诉求建议,建立“需求清单”;开展便民代办、志愿服务、“微心愿”认领等,落实“服务清单”。目前,各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400余次,解决群众诉求2000余件,化解矛盾纠纷400余件,代办各类事项2万余件。

  (五)突出社会治理,在打造和谐社区上下功夫。一是“十小工程”强配套。按照“15分钟服务圈”目标,大力实施小管家、小配套、小平台、小库房、小餐厅、小课堂、小厅堂、小市场、小菜园、小公墓等“十小工程”,着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解决生产生活难题,真正把精细化管理、规范化服务、人文化关怀落到实处。二是文化活动“树新风”。开展寓教于乐、健康向上的文娱活动1500余场次,突出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行“一约四会”,组织开展“道德模范”“十星级文明户”“文明楼栋”“好邻居”等评选活动,培育特色鲜明的社区文化,让搬迁群众融入新环境、适应新生活、传播正能量。三是“三治融合”提效能。完善社区党支部、居委会、物业公司三层服务体系,建立监委会、业主委员会为主的监督体系,建立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并进的治理体系,构建以党组织为核心、自治组织为主体、群团组织和各类社会服务组织为纽带、经济组织为支撑的社区治理架构,切实提升社区治理效能,不断增强搬迁群众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四、经验启示

  实践证明,要实现搬迁群众安居乐业,党建工作必须全面过硬,各项事业才会全面进步。

  (一)坚持党建引领是重要保证。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加强易地搬迁社区党建工作,为易地搬迁社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既是客观要求,也是必然选择。只有不断强化政治功能、健全组织体系、配强干部队伍、完善工作机制,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才能形成党组织引领下的多元主体共联、多元平台共建、多元组织共商、多元资源共有、多元服务共享的易地搬迁社区发展体系。

  (二)群众增收致富是根本核心。久困于穷,冀以小康。平利县推行的“党支部+新社区工厂+搬迁群众”扶贫模式,让搬迁群众离土不离乡,挣钱又顾家,既促进了群众就近就业,拉动了县域经济,推进了城镇化,又解决了农村留守、社区治理问题,其经济效应日益凸显、社会效应逐步释放,初步构建了“村新、户美、人和、业旺、民富”的乡村新画卷。

  (三)优化治理服务是必然要求。搬迁群众远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和山林,面临的是一个崭新的环境,从陌生到熟悉、到适应、到完全融入,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如何引导他们从山野人家转变为社区居民,既要强化治理水平,也要提升服务质量,这不仅需要党委政府工作引导和政策支持,还需要党员干部真心帮扶和倾情服务,也需要社会力量给予支持和更多关注,只有营造舒心、放心、安心的社会环境,搬迁群众才能在新的生存环境安居乐业、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