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水面生态渔业是利用河流、湖泊、水库等天然水域,采用人放天养的方式,以“净水、抑藻、提质、增效”为目的的渔业产业发展模式。下面,仅围绕安康大水面生态渔业的资源优势、政策环境,以及面临的困境和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的有利因素
(一)大水面水域资源丰富。安康市境内水库众多,全市水库面积20余万亩,其中安康电站、蜀河电站、喜河电站、蔺河电站、石泉电站、白河电站及即将蓄水的旬阳电站等大型水库7个,水域面积500亩以上5000亩以下的中型水库16个。这些水库均可用于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
(二)中省市政策大力支持。2019年1月农业农村部等10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意见》中“鼓励在湖泊水库发展不投饵滤食性、草食性鱼类等增养殖,实现以渔控草、以渔抑藻、以渔净水。”同年12月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局、林草局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以发挥渔业生态功能为导向开展增殖渔业,加快推进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2019年9月农业农村部在浙江省淳安县召开大水面生态渔业现场推进会,会议指出“湖泊、水库等大水面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内陆渔业水域的主体,大水面渔业是我国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具有重要意义。”今年4月召开的全省渔业渔政工作会议指出“十四五”期间“建设以安康为中心的大水面生态渔业示范区”。对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2020年6月4日现任市委书记赵俊民赴瀛湖实地调研,主持召开办公会议专题研究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工作,还专门成立了“安康市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
(三)拥有可借鉴的成功经验。从省外层面来看,浙江省千岛湖全面实施“保水渔业”,大力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既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又有效地保护了水质。2021年5月中央党校专著出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千岛湖保水渔业》。该书系统介绍了千岛湖创新发展“保水渔业”模式,总结以“生物治水”为主的千岛湖生态治理的基本经验、基本模式、基本路径,为我国探索自然生态永续经营提供独特的借鉴。近年来,全国各地发挥渔业净水、抑藻、固氮等生态功能,理顺生产与生态的关系,涌现出一些类似千岛湖、查干湖、洪泽湖、梁子湖等开发和保护相得益彰的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典型案例。从市内层面来看,岚皋县岚翠湖公司依托蔺河水库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实施“人放天养、定量捕捞”,年生产销售花白鲢鲜鱼30万斤,经营收入220万元,带动1400人增收。这些成功的案例为全市大力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提供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四)大水面养殖模式优势凸显。目前,全市渔业养殖模式主要有工厂化养殖、池塘精养、稻鱼(虾)综合种养和大水面生态养殖。从抵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来看,除工厂化养殖外,大水面生态养殖模式抵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均优于池塘精养、稻鱼(虾)综合种养。2021年汛期,全市遭遇大面积连续强降雨天气,石泉、紫阳等县依托小河沟、小水库建设的池塘精养、稻鱼(虾)综合种养因无法抵御泥石流、山洪而遭受重创,而瀛湖、岚翠湖仅仅发生水体浑浊现象,未出现大面积死鱼灾情。从水产品品质来看,由于大水面生态养殖不投食、不投药、不投肥,与工厂化养殖、池塘精养相比,水产品品质绝对上乘。从市场竞争优势来看,随着人们对绿色环保、无公害有机食品的需求日益增长,采用“人放天养”模式生产的水产品占据绝对的市场竞争优势。虽然,稻鱼(虾)综合种养的水产品也可以做到绿色无污染,但其经济价值在“米”不在“鱼(虾)”。而且,稻鱼(虾)综合种养的水产品品种单一、规格不一、产量较低,难以在安康“两山夹一川”的地形地貌条件下大规模连片发展。
二、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面临的“误区”
一些人认为只要养鱼就会污染水质,即便是在湖泊和水库里采用“人放天养”模式养鱼也不例外,因此对大水面生态渔业持否定态度;2021年1月1日国家全面启动实施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制度,大家认为大水面生态渔业养殖的水产品也不能捕捞了,似乎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与“十年禁渔”矛盾。这些观点和认识是片面的、不科学的,经不起实践检验。
(一)大水面生态渔业有助于水质净化。大水面生态渔业养殖是向水体中投放不需要人工投喂饲料的滤食性鱼类,例如鲢鱼、鳙鱼等品种。科学研究表明,每生产1公斤鲢鱼、鳙鱼,可从水体中带出20.04克氮、1.46克磷、118.6克碳。鲢鱼、鳙鱼以滤食水体中的浮游生物为天然饵料,每生产1公斤,可消耗40公斤蓝绿藻类。国内多年实践证明,科学开展鲢鱼、鳙鱼增殖放流能够有效地抑制水体富营养化,彰显渔业净水、抑藻的生态功能,是防止大水面富营养化的最有效的方法。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既能有效提高水体净化能力,又可通过合理捕捞实现经济效益。2018年,瀛湖网箱全面清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过去大面积养殖如草鱼、鮰鱼、鲶鱼、况鲤等投食性鱼类,大量的饲料残饵和鱼粪沉积,超过水体自我净化承载力,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然而,瀛湖网箱清理不等于禁止一切水产养殖,而是对渔业养殖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发展渔业产业必须优先保护水质,必须转变养殖模式和调整养殖品种。应该说,瀛湖网箱清理以后安康迎来了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的“春天”。
(二)增殖渔业与长江“十年禁渔”并不冲突。大水面生态渔业属于增殖渔业范畴,养殖品种以鲢鳙鱼为主。上世纪50年代末期至60年代初期,我国著名的农业科学家、淡水养殖专家、中国池塘养鱼学主要奠基人之一谭玉钧教授研究发现:青鱼、草鱼、鲢鱼、鳙鱼(俗称:四大家鱼)只能在大型江河中发情产卵,而且需要水流湍急、流态紊乱、河面涨水的自然条件。四大家鱼在水库型湖泊及池塘无法实现自我繁殖。因此,大水面生态渔业养殖的鲢鱼、鳙鱼苗种均为人工繁育,通过增殖放流方式投放到大型水库、湖泊“人放天养”,而实施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保护的是野生鱼类种群,维护水生生物的多样性。对此,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局、林草局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进行了明确界定,强调要“以发挥渔业生态功能为导向开展增殖渔业。增殖渔业要按照水域承载力确定适宜的放养种类、放养量、放养比例、捕捞时间和捕捞量。要严格区分增殖渔业的起捕活动与传统的对非增殖渔业资源的捕捞生产,长江流域重要水域禁止的‘生产性捕捞’不包括增殖渔业的起捕活动”。
三、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的具体措施
(一)主动出击,争取支持。引进千岛湖“保水渔业”理论和实践,把安康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作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践地”。要主动与农业农村部长江办就安康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问题进行沟通,争取从政策上谋求与国家战略之间的有效衔接。
(二)抓点示范,瀛湖先行。瀛湖作为全市最大的湖泊型水库是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的首选之地应该先行先试、创新发展、以点带面。整合瀛湖生态旅游区、岚皋县、紫阳县大水面资源,由市政府主导成立国有瀛湖生态渔业股份公司,整合承包瀛湖库区的汉水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实施统一放养、统一管理、统一捕捞。充分吸纳过去瀛湖网箱养殖户就业,促进转产转业和群众增收。积极构建大水面经营企业与环湖群众利益共享机制和大水面生态渔业管护考核机制,根据考核绩效结果,每年从大水面经营企业收益中安排一定份额资金用于环湖村组公益设施建设,激发环湖村组管理能力,引导环湖群众主动参与护鱼,形成“共营、共管、共享”的和谐关系。
(三)科技支撑,科学管理。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院校科技力量,采用院地合作的模式,建立安康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实验教学基地。积极示范和推广大水面生态渔业科技,加强大水面生态渔业新技术研发,加快大水面生态渔业标准体系建设、渔业资源调查评价等工作,促进大水面生态渔业生产。通过渔业科技创新驱动机制,吸引渔业专家入住安康、入驻企业,加快技术成果转化。每年委托具有渔业资源评估实力的科研院校开展生态渔业资源本底调查,科学评估大水面水域承载能力。要按照水域承载力确定适宜的放养种类、放养量、放养比例、捕捞时间和捕捞量,制定分阶段增殖放流方案,分批次进行苗种增殖放流;科学评估大水面水质变化,及时调整年度增殖放流方案,促进大水面生态渔业生产与水质保护双赢。
(四)强化宣传,打响品牌。今年4月安康花鲢通过农业农村部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认证和富硒检测,“安康汉水鱼”品牌价值再度提升。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广大群众对优质水产品的需求日益剧增,群众从“吃鱼”向“吃好鱼”转变,为“好水养好鱼、好鱼卖好价”提供了巨大市场潜力和美好的发展前景。瀛湖网箱清理以前,大多数养殖企业、个体养殖户都有自己固定的销售渠道,要充分利用这些人力资源优势,吸纳销售精英人才,组建“安康汉水鱼”营销团队;要建立营销激励机制,鼓励单位、个人主动宣传和推销“安康汉水鱼”。持续在本市及周边地区打造一批“安康汉水鱼”体验店、品鉴店、旗舰店、连锁店,不断开发一批以“安康汉水鱼”为主要食材的富有地域特色的菜品;充分发挥安康已经到来的“航空时代”和即将到来的“高铁时代”区域交通优势,着力打造“安康汉水鱼”2小时活鱼配送圈;鼓励企业和个人在外省,特别是一、二线城市参加各类展销会、博览会宣传推介“安康汉水鱼”,全面提升“安康汉水鱼”品牌影响力。
(五)产业融合,提质增效。以渔业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为路径,按照“+渔业”发展模式,鼓励发展休闲渔业,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路子。积极培育和壮大水产品深加工、现代冷链物流龙头企业,引导活鱼消费向便捷加工产品消费转变。大力支持主导品种和特色品种的鲜活鱼销售和加工,着力打造一批便携、实用、精致的鱼产品“伴手礼”,丰富大水面生态渔业衍生产品种类,最大限度延长消费链条,促进各产业融合发展。包装和推介大水面巨网捕鱼旅游观光项目和“安康汉水鱼”宴,挖掘“安康汉水鱼”渔文化内涵,举办以大水面路亚垂钓比赛项目为载体的休闲渔业赛事活动,建设具有渔家风情的民宿群,实现大水面生态渔业与旅游、观光、垂钓、餐饮、康养、休闲产业深度融合,满足来安游客看渔、赏鱼、吃鱼、戏鱼、住渔、购物等消费需求,切实提升大水面生态渔业附加值。
(作者单位:瀛湖生态旅游区渔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