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2105期/工作思考/内容详情

创新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作者:许启政 王 东发布时间:2021-12-22 16:17 来源: 【字体:

制造业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主导力量,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和重点所在。近年来,要素投入对制造业的拉动作用正在减弱,科技创新已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和必然出路。当前,我市制造业正处于加快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探讨研究如何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以科技创新为抓手,驱动引领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和思考,对我市制造业创新发展情况进行了梳理,提出了建议。

一、全市制造业创新发展现状

我市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破解当前制造业突出矛盾问题的关键和加快制造业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的重要抓手,为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达5.11亿元,是2015年的6.7倍,R&D经费投入强度0.44%,较2015年提升0.36个百分点。市工信局制定了《实施三大工程推动工业经济创新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年),依托普瑞达、北医大、华银科技等民营企业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4家、专家工作站22家,筹建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4个,创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户、市级中小企业研发中心65户。入库国家级科技型企业156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5家,申报陕西省重点新产品48个,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0个,评定为陕西省质量标杆8个,我市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以科技型企业为支撑、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的制造业创新群体初具雏形。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创新引领作用不突出。我市六大绿色工业等为代表的传统产业大多还处于以量取胜的外延式经济增长模式,电子信息、新能源、先进制造等新兴产业尚未发展壮大。受制于较低产业水平和较小的企业规模,企业创新引领作用不够,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仅146家,占规上企业总数的18.6%。二是研发投入严重不足。全市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还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虽然近年我市规上工业(R&D)经费投入强度大幅提升,但仍然远远低于汉中1.64%等毗邻地区和全省1.09%的平均水平。三是创新能力薄弱。我市高校和科研院所极少,仅有一所普通本科和高职院校,且开设制造业领域相关的专业较少,加之受产业发展水平与客观条件所限,我市制造业各行业各领域较难吸引到高层次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导致新技术、新工艺研发研发缓慢,企业质量管理提升缓慢,在国内外能叫得响的著名商标或名优品牌很少,制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四是成果转化不足。我市制造业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高层次科技成果产出较少,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三、对策建议

下一步,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围绕抓科技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三抓引领新旧动能转换,实现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推动我市制造业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一)抓科技创新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制造业科技创新体系。围绕我市富硒食品、新型材料、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毛玩文创等产业链发展需求,积极搭建制造业创新平台并注重作用发挥。主动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分梯队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同步完善检验检测、研发设计、成果转化、物流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构建创新成果同产业发展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劳动同利益回报对接的技术创新平台和成果转化体系。二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健全以企业为投入主体、政府为政策引导、科技与市场紧密结合的研发激励机制。积极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类创新资源要素向企业特别是链主集聚,使企业成为研发投入、技术创新、成果应用和专利申请的主体。鼓励企业开展重大产品创新、新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示范,加快培育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持续创新能力的产业链领军企业和聚焦主业、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专注于细分市场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引领产业融合发展。三是提升制造业科技创新研发投入强度。充分发挥省市产业发展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引导、中小企业发展、工业转型升级等专项资金和创新政策的支持引导作用,落实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制造业研发费用奖补、重大装备首台(套)、重点新材料首批次、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激励企业提高研发投入强度。鼓励金融机构提高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比例,不断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创新动力和市场竞争力。四是提升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牢固树立人才第一资源理念,实施人才驱动战略,推动人才链、创新链、技术链深度融合。围绕重点制造业领域,加强院地合作,引导人才回归、项目回迁、技术回乡、智力回哺,柔性引进一批领军拔尖人才,加强产业链中高层骨干人才队伍建设,切实提升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

(二)抓机制创新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支持产业链企业深化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和研发机构组建创新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知识产权联盟。依托中国农科院、中国药科大学、西安交大等高校院所,并发挥秦创原安康创新飞地孵化园等市域内研发机构和双创平台作用,构建以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院所依托的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推动科技赋能、人才赋能、资本赋能、数字赋能等一系列新旧动能转化过程中发挥面向企业一线的首创精神,开展原创性微创新、小切口改革。二是推动揭榜挂帅机制。以富硒产业、生物医药、新型材料、先进制造、新能源、电子信息等制造业产业链关键共性技术导向目录、产业链技术创新路线图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项目为导向,认真梳理我市产业链上中下游关键重大技术需求和核心技术瓶颈,建立健全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科技攻坚机制,着力推进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支持产业链龙头企业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推动我市制造业加快向智能、绿色、服务型制造转型升级。三是建立鼓励激励机制。完善技术创新激励评价机制,支持企业建立健全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创造运用激励机制,建立产业链高端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推动技术要素以多种形式参与收益分配,激活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活力。

(三)抓管理创新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一是推进质量管理创新。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意识,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为主攻方向,落实企业的质量主体责任。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动制造业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引导企业推广应用全面质量管理(TQMTQC)模式、ISO9001模式或GB/T19001模式、卓越绩效模式等先进质量管理模式,提升ERP(企业资源计划)、MES(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信息化应用水平。推进企业诚信建设,鼓励支持食品、医药等重点行业企业建立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继续组织企业开展部省市质量标杆评比活动并推广相关管控典型经验,提升我市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效能。二是推进品牌管理创新。实施品牌战略,以质量标杆培育、标准化体系建设和知识产权能力建设为支撑,提高企业品牌建设能力,促进企业质量效益提升。继续推进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组织专业机构开展品牌诊断、培训讲座、现场交流等活动,深入实施消费品三品战略,促进企业品牌与区域品牌的良性互动发展。挖掘企业品牌建设亮点,提升我市制造业品牌形象。三是推进经营管理创新。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引导战略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推动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完善制造业人才库,完善市场化薪酬分配和科研成果研发转化奖励机制,让广大经营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和工匠标兵在推进制造业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中大展身手、建功立业。


(许启政系安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王东系安康市发展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