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总面积2.35万平方公里,绝大部分地区属于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重点开发区域和点状开发区域仅占全市总面积的6.9%,立地条件和产业发展空间极为有限。近年来,该市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功能配套、规范建设”原则,突出县域工业集中区标准化厂房建设,走出了一条土地集约利用、产业聚集发展、量质同步提升的发展之路。截至2020年底,该市19个县域工业集中区累计建成标准化厂房面积363万平方米,占全省县域工业集中区标准化厂房总面积20%以上;入园企业2329户,较“十三五”初期增长72%,带动县域工业集中区产值实现翻番,解决就业10.6万人,实现年工资收入28.5亿元。今年上半年,累计新建标准化工业厂房41.8万平方米,比去年同期增长81.9%。标准化厂房成为县域产业承载、招商引资、科技引领、企业培育、产业链聚集的强引擎。
一、政府引领“先作为”。出台《安康市加快县域工业集中区(产业园区)建设行动计划》《关于加快推进标准化厂房建设的实施方案》及支持标准化厂房建设和入园企业的激励奖补措施;将标准化厂房建设面积、投资千万元入园企业户数列入市对县区的考核体系。平均每年争取超过5000万元省市专项资金支持园区标准化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指导各园区成立投资开发公司作为投资建设主题,要求各县区各部门将基础设施项目向工业集中区倾斜,例如汉滨区财政安排专项资金3亿元支持五里工业集中区发展。全面推行标准化厂房“一年免、二年减、三年租”租赁优惠,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和中小企业入驻,既节省企业投资,降低融资成本、缩短建设周期。安康高新区、汉滨五里工业集中区,通过财政补助、费用减免、租售优惠等支持政策,厂房供不应求,规模企业培育成效明显。
二、创新模式“广参与”。积极采用政府投资、委托代建、合作共建、企业自建、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建设等模式,广泛筹措国资、民资、财资、融资各类资金。一是政府投资。通过园区国有投资开发公司以公开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后,抵押银行贷款建设标准化厂房,将建成的厂房再抵押银行贷款再建设厂房,实现标准化厂房滚动建设。二是委托代建。把标准化厂房建设作为工业地产运作,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鼓励有实力、有潜力的企业投资建设,建成后由企业独立经营或者政府回购、用房企业购买、招商出租等方式供入驻企业使用。三是合作共建。园区投融资公司出土地,与企业合作建设厂房或产业园,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自行约定比例分红,建成后由投资建设企业统一管理,在同行业或业内上下游招商引资,实现互利共赢。四是企业自建。引导平安绞股蓝、欧西克电子、通用机械、正大制药等一批工贸企业购置土地或利用自身闲置土地,按园区规划要求自筹资金建设自用或租售标准化厂房,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协作配套的产业链。五是民间资本参与。积极鼓励行业协会、集体经济组织、规划区内失地农民以土地补偿金入股等形式,引导民间资本跟进,参与标准化厂房建设。
三、强化带动“显特色”。紧扣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产业、就业需要,围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大力推广“群众搬迁进社区、土地流转建园区、农民就地变工人”模式,在300户以上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社区配套建设标准化工业厂房,积极承接毛绒玩具、电子线束、电子元器件、服装鞋袜、手工艺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外贸加工项目落户,促进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快融入、可致富。截至2021年6月底,全市以标准化厂房为重点的新社区工厂正常在营765家,带动就业2.36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601人。同时,还依托修建标准化厂房,创新工业扶贫新模式。汉滨区五里工业集中区将苏陕合作资金9500万元以村集体组织入股形式,投入标准化厂房建设,又将厂房租金给贫困群众保底“分红”,累计投入苏陕扶贫协作资金建设厂房6万平方米,分别于2020年9月、12月兑付了当年到期分红资金480万元,既保证了苏陕交流资金的安全使用,又带动了贫困群众增收。
四、开放招商“延链条”。用足用好主要领导亲自接待、亲自洽谈、亲自协调、亲自督办,内资与外资、国企与民企、本地企业与外地企业、大项目与中小项目一视同仁等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巩固拓展“特色产品展销+重点合作项目推介”招商模式,依托富硒食品、生物医药、纺织丝绸等特色产业,面向全国特别是长三角经济带,坚持每季度赴国家省会城市开展招商推介活动至少1次以上。2021年以来,市级领导先后带队赴苏州、重庆、广州等城市开展全产业链精准招商,上半年新引进合同项目349个、总投资613.42亿元,新建和续建到位资金552.82亿元,同比增长44.76%。各县区主动作为,安康高新区引进近20个沿海地区智能电子终端“智”造全产业链项目落户并陆续投产,累计开工建设战略新兴厂房近200万平方米,重点招引发展高端制造、电子信息、富硒生物、医药健康等战略新兴产业集群;汉阴县正在建设6万平方米标准化工业厂房,大力招引电子信息产业,聚力打造电子信息产业特色园区。
五、项目入园“促落地”。扎实开展“产业项目建设年”行动,市级财政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助力工业稳增长,明确要求政府性融资担保对工业企业融资担保费率控制在1%以内,对符合条件的新社区工厂予以资金扶持和房租水电费补贴。结合各县域工业集中区实际, 强化入园项目谋划、争取、落地、建设、投产、达效等全流程保障,建立园区标准化厂房、技术设施、入园项目等园区建设项目台账,按季度开展跟踪服务。积极督促指导各园区倒排时间表、细化进度单,合力协调解决项目建设难题,并及时出清进展缓慢的项目,不断接续新项目入库,提升入园项目质量和建设强度。2021年1-6月,县域工业集中区入库项目已由年初的116个增加至149个,完成投资49.34亿元,占年度计划的53.54%,新增38户投资千万元以上入园企业,占全年目标的95%。
(作者单位:安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