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动力。现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就我市科技支撑助力情况调研形成报告。
一、工作基础
“十三五”以来,安康市坚持以科技助力“三农”统揽科技创新工作,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平台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推进农业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科研攻关,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和水平,初步构建起创新创业全链条服务体系,成为支撑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强大引擎。
一是强化农业领域科研攻关,助推产业提质增效。结合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启动实施产业创新工程,围绕富硒食品、畜牧、茶叶、绞股蓝、生态渔业等10大产业,组织实施了“魔芋低聚糖瘦身饮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秦巴山区富硒蛹虫草生产及产品开发关键技术研究、富硒速溶茶产品研制与产业化”等19项重点研发攻关计划,落实课题补助资金330万元,集中攻克了一大批制约全市主导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为推动我市农业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二是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注重科技项目引领。把握省科技厅启动深度贫困县科技扶贫绿色通道专项的机遇,围绕制约深度贫困县主导产业发展的共性及关键技术开展项目申报和研发攻关。2018-2020年,共获省科技厅立项54项,支持资金1205万元;通过一大批科研项目的实施,我市产业发展技术瓶颈不断突破、技术链逐步完善、产业链不断延伸、价值链持续攀升,“技术创新助推产业升级,产业升级加快企业发展、企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的科技扶贫机制正在形成,主导产业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全市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是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坚持把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作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不断推动产业高水平聚集发展,创建各类省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28个。其中,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3个、重点实验室2个、“四主体一联合”校企合作新型研发平台——陕西省富硒循环农业产业研究院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4个、省级创新试验示范站4个、省级以上星创天地12个。各类创新平台有效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创业活力,加速推动了科技资源向基层倾斜、向一线集聚,成为支撑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强大引擎。
四是强化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十三五”期间,围绕地方支柱产业发展,不断推进农村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提升科技服务水平,充分发挥科技人员在创新驱动县域经济中的人才支撑作用。将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与企业培育、产业创新等工作相结合,深入推行科技助农行动。截至目前,累计选派“三区”科技人才750余人次,科技服务队伍不断壮大,服务方式不断创新,服务内容日趋丰富。同时,持续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把加快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作为加快成果转化、服务优势产业、带动农民增收的有效抓手。面向特色产业、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选派了900多名科技特派员,通过引导各类科技人才深入基层一线开展科技服务,提升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巩固和拓展了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在人才、技术、成果、项目等方面有效衔接。
五是强化院地、校企产学研合作,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围绕安康市农业产业发展需要和企业技术需求,积极推进“陕西高校与安康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暨产学研合作”。先后邀请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科技大学等10余所高校来安,深入茶叶、魔芋、绞股蓝等涉农企业,开展校企、院地技术合作项目需求对接,完成项目签约14项,签约总金额达1729万元。立足全市富硒食品产业发展,组织茶业企业与云南农业大学联合开展富硒茶产业关键技术研发、产业策划和宣传营销策划。同时,牵线中国农业科学院支持建立富硒食品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及富硒产品开发与质量控制实验室,云南农业大学与安康学院联合建立了富硒茶产业研究院,推进了市场主体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陕西科技大学科研院校的深度合作,有力地推动了我市富硒产业发展。
六是强化市场主体培育,增强农业市场综合竞争力。大力实施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工程,不断深化部门包联科技型企业机制,积极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上市企业(独角兽企业)”,梯度培育链条。围绕科技型企业成长,明确50个部门一对一帮扶重点科技型企业,从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同时,在全市范围内重点扶持10户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培育40户科技型“小巨人企业”,发展200户科技型小微企业。将包联科技企业工作纳入市对部门综合考核内容。目前,企业创新工程250家企业中,涉农企业共180余家;培育入库涉农科技型中小企业90余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64家,其中涉农高新技术企业14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
二、存在问题
乡村振兴的本质上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过程,科技创新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发挥科技创新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支撑作用是党中央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三农”重要论述的必然要求。对标对表,我市还有很多短板与不足。一是科技人才短缺。科技人才总量不足,专业结构不合理,区域和行业分布不均衡,一线人才严重匮乏,农业加工等方面的科技人员缺少,特别是从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的高层次人才紧缺。二是创新主体较少。规模以上企业较少,科研基础薄弱,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支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科技资源无法充分利用,科技服务水平整体不高。三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薄弱,产业发展转型升级亟需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全市农业农村科技供给水平还比较低,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尚不能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必须大力提升科技创新供给能力。四是科技投入不足。市财政科技扶持力量有限,政府、社会、企业参与的多元化科技创新融资体系没有形成,导致科技创新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激励促进作用不大,创新成效甚微。
三、建议意见
一是积极培育农业领域高新技术企业。依托全市企业创新工程的实施,积极培育涉农类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支持传统农业龙头企业引进新品种、新技术,转化现有科技成果,增加科技研发投入,引进高层次人才,改扩建传统生产线,建立研发平台。支持农业科技型企业在现代服务业、三产融合、粮食安全、生物农药、动物疫苗等领域加大研发投入力度。
二是加强农业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依托农业科技园区、星创天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创新试验示范站等创新创业平台,面向基层科技人员、大学生村官、返乡创业青年、高素质农民,提供全产业链科技服务和技术指导,支持农村居民创新创业就业。加快培育一批地方乡土人才和高素质农民,鼓励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
三是持续深入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工作。立足全市乡村振兴工作重点,继续推行科技特派员对接帮扶机制,实现科技特派员、示范村、农村经营主体间的无缝对接,培育一批懂农业、懂科技、懂市场、热爱“三农”工作的科技特派员队伍。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行动,把国家“三区人才”科技计划作为解决全市人才资源匮乏、研发水平底、技术领域窄等问题的重要途径。加快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引进和示范推广,有针对性地开展产业技术指导帮扶、难题攻关,加速成果转化,推动农业绿色、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四是加快构建区域产业技术创新平台。鼓励龙头企业自建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研发机构,建设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引导支持高校、企业、院所、金融和科技服务机构积极参与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支持各县区建立创新试验示范站、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各类创新创业平台,在镇设立科技服务站(点),构建区域全覆盖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市、县科技资源统筹中心的支撑作用,逐步建立起县域科技创新服务公共平台体系。
五是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发挥安康循环产业发展基金和安康贫困地区(科技)产业发展基金的撬动作用,引导各类资金注入循环农业发展项目。积极争取中省科技项目资金,优先支持乡村振兴关联产业发展。重点建立一批产学研融合的科技创新平台,组织农业科研攻关,推进科技资源合理配置,激发创新动能,营造良好的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生态,着力加强科技创新供给。
六是着力推进科技示范镇、乡村振兴科技示范村建设。支持基础条件较好的镇村先试先行,加强村镇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引导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各类科技创新主体在村镇建设研发、试验、示范等创新分支机构。围绕村镇主导产业发展,开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增加群众收入、提升群众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