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2106期/乡村振兴/内容详情

培育地理标志品牌 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作者:汪成安 曹 康 陈 潇发布时间:2022-01-04 17:30 来源: 【字体:

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指标示农产品来源于特定地域,产品品质和相关特征主要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并以地域名称冠名的特有农产品标志。它承载着一个地方人文历史和乡音乡愁,是当地有故事的农业名片和区域公用品牌,不仅能够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而且能够提升市场竞争力和价格水平。

近年来,安康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为统揽,以培育壮大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为抓手,以确保绿色优质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目标。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推动相结合,聚焦生猪、茶叶、魔芋、核桃、渔业五大特色产业,实践探索出了一个申报主体、一个主导产业、一批产业集群、一套质量标准、一套监管体系、一套追溯系统、一个响当当的地标品牌七个一地标生产管理模式,走出了一条以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和品牌培育助力特色产业发展的绿色生态循环之路。截至目前,安康猪、安康钱鱼、安康花鲢、平利女娲茶、白河木瓜、宁陕香菇、宁陕猪苓、宁陕天麻、镇坪黄连、镇坪洋芋、镇坪乌鸡、旬阳拐枣、旬阳狮头柑、紫阳富硒茶、岚皋魔芋、瀛湖枇杷、石泉黄花菜、石泉桑蚕茧18个农产品获得农业农村部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这些地标产品的培育与开发,有效地带动了县域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促进了安康农业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为安康农业绿色发展、乡村产业振兴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一、安康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现状

近年来,安康大力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培育,取得了四个方面的显著成效。

(一)保护了安康名优特色资源。农产品特性不仅得益于区域内自然条件,还凝聚了安康人的智慧、习惯和特长等历史人文因素,有着浓郁地方特色,且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通过地理标志保护,为安康特色农产品贴上安康标签,提高了外界对安康特色农产品的认知度和知晓率,使安康具有独特性、吸引性、种族性的农产品得到相应保护和开发。紫阳富硒茶”2019年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以其独特的茶叶品质、悠久厚重的人文历史,品牌溢价能力不断提升,2020年底品牌价值达62.22亿元,年农业产值21.09亿元。

(二)提升了安康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现阶段,农产品市场竞争已经从价格、质量竞争转变为品牌和文化竞争。农产品地理标志正是产品品质和传统工艺、地域文化的有机结合,是实现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营销品牌化和提升农产品综合竞争力的有效载体。岚皋魔芋”2019年获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后,全县已有18806户发展魔芋,种植面积突破10万亩,实现农业产值13.5亿元,芋农人均增收3020元,全县有2668户贫困户8559人依靠魔芋产业脱贫致富。镇坪洋芋2016年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后,把小土豆做成大产业。全县洋芋面积5万亩,带动贫困户3000余户,90%的农户从中受益,人均增收600余元,为镇坪在全市率先脱贫摘帽做出积极贡献。

(三)推动了安康县域经济发展。地理标志农产品源于特定区域,根据地域范围大小、类型不同,可将地理标志农产品培育成特定地理区域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也可在更大地域范围以多个地理标志农产品为重点,形成地理标志农产品集聚区、产业带。此外,对地理标志农产品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还可拓展农业多元功能。平利女娲茶”2010年获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后,充分挖掘平利女娲文化内涵,进行茶文化研究利用,开发建设了一批茶艺村、生态观光示范茶园和具有平利地方特色的茶楼。2020年全县茶饮产业基地总规模达25万亩,产茶1.39万吨,实现产值15亿元,茶产业成为该县富民强县优势主导产业。

(四)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通过地理标志宣传促销作用和品牌效应,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实现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旬阳拐枣”2016年获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后,保有面积36.9万亩,鲜果产量达8万吨,占全国拐枣总产量的83%,居全国第一。全县22156户贫困户栽植拐枣,贫困户户均3亩以上,进入盛产期后每亩收入可达3000元,直接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1万余元。石泉黄花菜”2019年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当地把石泉黄花菜作为全县出口创汇主要产业之一,把小众产业做成支柱产业。全县黄花菜种植面积3万余亩,带动贫困户3000余户,90%的种植户从中受益;进入盛产期后每亩收入可达6000余元,人均可增收1000余元,为石泉脱贫奠定了良好产业基础。

二、安康地理标志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化发展速度较慢,竞争实力不强。地标授权企业的主力军——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总体实力相对薄弱,整体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弱,辐射面狭窄,带动作用有限,很大程度限制了地标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专业合作组织在资金、市场营销、科技上处于弱势,且合作社社员与组织之间结构较为松散,未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

(二)产品营销能力较弱,宣传力度不够,品牌效益发挥不明显。部分地标申报主体存在着重申报、轻宣传等突出问题,集中优势聚力打响地标区域公用品牌的局面没有形成。市场销售处于自发状态;不能很好利用媒体广告、公共宣传来全方位塑造地标品牌形象。有些地标授权用标单位产品外包装上虽然使用了农产品地理标识,但不重视产品的外观设计及包装,加工包装档次太低,缺乏对品牌的持续维护和管理,对品牌建设缺乏系统、整体的、长远的品牌建设规划,导致消费者认同度、市场美誉度、信誉度不高,限制了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知名度的提升,品牌效益作用发挥不明显。

(三)大部分地标证书持有单位对授权用标企业管理缺乏制度设计,不知道该怎样管、如何管。农产品地理标志是一种区域公用品牌,体现的是一种公权,证书持有单位对于授权用标企业是一种可控授权,既有权利、更有责任。如何管好用好农产品地理标识,指导好服务好地标产业,进而带动地标产业健康发展,需要用制度的刚性约束来规范行为,明晰权责。目前18个地标产品中只有瀛湖枇杷出台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安康猪地标管理制度正在征求意见。其余的均没有出台相应的管理制度。使得申请人用标积极性不高;品牌宣传力度不够,消费认知度偏低,优质优价机制形成不力,标志推广缺乏源动力,用标率比较低。

(四)个别地方重视力度不够,扶持资金匮乏。目前,个别地方在推进地理标志农产品登记保护过程中,存在有认识上的误区,片面的把地标申报当成一种政绩,重申报个数,轻管理宣传;缺乏地理标志农产品总体战略发展规划和系统的政策安排,没有很好地发挥服务指导功能,缺少必要的项目和资金支持。

三、安康市发展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对策与建议

(一)制定全市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规划,夯实发展基础。紧紧围绕全市畜牧、茶叶、魔芋、核桃、渔业五大主导产业和县域特色产业,按照突出特色、强化培育、扶优扶强的思路,制定地理标志农产品培育发展规划和激励机制,通过项目带动和奖励扶持政策,加大品牌培育、包装标识和营销力度。抓好生产基地建设,把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场),建设科技示范场等与推进地标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制定和实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规范生产过程,开展全程质量控制。大力推行产地标识管理、产品可追溯制度,做到质量有标准、过程有规范、市场有监测、全程可追踪,夯实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的物质基础。

(二)增强政府服务功能,为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一是督促指导地标所在县区制定《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管理办法》,对申请者进行合规性审查和备案监管,企业递交地标使用申请书、资质证明、质量控制措施、生产记录、产品检验报告等材料,证书持有人审核后与其签订授权使用协议,并在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备案监管。同时在授权用标企业选择上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选择有实力、信誉好、有销量、有基地的企业使用地标标识。在地标产品上市时,要求地标标识使用者详实记录标识发放和使用情况,市县执法、农检部门不定期进行检查,重点检查有无冒用、滥用标识等行为,对于私自冒用和伪造标识的,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坚决予以禁止,严防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的现象发生。二是加大地标产业宣传培训,提高人们对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认知度和知晓率,普及地标知识,编制印发《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知识问答》》,引导广大消费者正确选购地标产品,指导用标企业规范用标,提升品牌公信力,营造良好氛围。三是做好地标产品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指导服务,使授权用标企业能严格按照质量控制技术规范要求组织生产,保障生产出安全优质、品质独特的地标产品。实现品牌、品质、标准、包装、宣传五统一,以标准化生产来确保地标产品独特的品质和质量。

(三)加大安康市地理标志农产品营销体系建设和宣传推介。积极组织支持授权用标企业参加各类农产品博览会、杨凌农高会、农产品交易会地标专展等各类展会;支持有能力的县(区)举办区域性地标展销促销活动,建立市场营销网络、发展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及质量追溯信息平台,实施产销对接,农超对接;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传统和现代传媒工具,全方位、多渠道宣传推介地标农产品,充分展示安康地标企业和产品形象,提高外界对安康地标农产品的知晓率和认知度,增强地标产品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拓宽市场销售渠道,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促进企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安康市农业农村局;汪成安系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