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之年。石泉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创新“1666”工作思路,全力推进巩固拓展和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落地落细。
实现“一个目标”
坚持“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工作主线,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摆在首要位置,持续强化体制机制衔接、政策衔接和工作衔接,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市前茅省一流,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取得“好”等次目标。
实施“六大提升工程”
一是产业就业富民增收提升工程。紧扣“一镇一业一龙头、一村一品一园区”发展思路,编制实施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五十百千万”工程,构建“龙头企业+社区工厂(乡村工坊)+合作社+能人大户+千家万户”的生产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把农民镶嵌在产业链上。围绕“一户一技一项目”,促进定向就业帮扶,用足用好公益性岗位,努力延伸三产服务业链条,创造更多就近就地就业创业条件,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增收。
二是村集体经济壮大提升工程。按照“党建引领,政府主导,示范带动,产业优先,因地制宜,多元发展”的思路,择优选择一批示范村进行培育,探索“资源开发、产业带动、村企合作、乡村旅游”等发展路径,推进强村带弱村,大村带小村,促进共同发展。2022年计划培育20个以上年净收益不低于20万元的集体经济强村,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突出抓好农村厕所革命、垃圾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三大重点。大力开展“五美乡村”创建活动,重点实施G210、G541国道过境线两条“五美乡村”示范带建设,全面启动无垃圾镇村示范创建工作。
四是乡风文明提升工程。大力推动“德治、法治、自治”三治融合,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巩固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国家级试点工作成果,推行红黑榜单,落实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管理,引导群众参与乡村治理。持续推进新民风建设,抓好“五大行动”,增强发展自信,培育内生动力。
五是搬迁后扶管理服务提升工程。紧扣“三业”覆盖全员化、常态管理智能化、办事服务便捷化、邻里关系亲情化、权益保障公平化“五化”目标,进一步完善基层组织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公共服务体系、产业就业增收体系、权益保障体系、社区智慧治理体系,推进小超市、小库房、小餐桌、小课堂、小厅堂、小菜园“六小”工程建设全覆盖,着力打造“文明小区·幸福家园”搬迁后扶品牌。
六是乡村振兴示范体系提升工程。聚焦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深入实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持续抓好池河、熨斗、后柳3个乡村振兴示范镇和13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围绕生产生态生活“三生融合”,共建共治共享“三共一体”,拓展乡村发展空间,优化乡村发展环境,培育乡村特色产业,实现乡村高效治理。大力实施乡村人才培养计划,努力培养懂农村、爱农民、善管理、会经营的乡村人才队伍。
打造“六大创新示范”
一是党建+乡村振兴示范。深化“三联”工作机制,持续推进城市基层党建“三共六制三保障”机制,全面实施城市基层“近邻”党建,协力破解基层治理难题。大力实施村(社区)干部“人才储备、育苗培育、素质提升”三大计划。精心打造33个基层党建示范点和一条“三新三领”示范带,加快推进标准化示范村创建,每个镇至少打造1个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村。
二是“4111”农村人居环境示范。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为抓手,探索建立高效稳定运行的农村厕所长效管护机制,分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统筹厕所粪污和生活污水治理,健全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开展村庄清洁和绿化美化行。全县打造4个示范镇,每镇打造1个县级示范村、1个镇级示范村、1个10户以上的示范院落。
三是全域旅游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示范。巩固提升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成果,按照“山水田园、康养休闲”基本定位和“一核引领、四区联动”的石泉旅游空间布局,深入推行“景区带片、景点带村、企业带户、服务带人”的“四带”模式,涉旅镇至少打造1个全域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示范村。
四是“131”乡村治理示范。持续推进镇村工作一体化,推动形成镇村两级组织深度融合、高效联动、一体运行长效机制,为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组织保障。将乡村社会治理与平安石泉、法治石泉和“321”基层治理模式融合推进,扎实推动乡村社会治理示范镇和示范村建设。
五是乡风文明引领示范。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开展文明村镇、“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创建活动,指导村(社区)完善村规民约,充实“四会”组织并切实发挥作用。全县的3个示范镇、13个示范村要率先达到乡风文明示范镇村标准。
六是乡村规划引领示范。选择一批乡村振兴基础好的村,严格落实国土空间规划管控要求,结合本村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前景等因素合理布局,科学编制符合村情实际的村庄规划,细化年度建设任务,列出建设清单,各部门照单推进,通过务实管用的乡村规划引领乡村全面振兴,每镇至少打造1-2个乡村规划引领示范村。
防范“六大工作风险”
一是防范县域粮食安全风险。严格落实“粮食安全”首长负责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推进撂荒地治理,通过稳面积、提质量、增效益,多措并举持续保障粮食生产稳定,实防范县域粮食安全风险。
二是防范返贫致贫风险。持续深化“15345”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抓牢“监测”、“帮扶”、“退出”三个关键环节,进一步优化网格化管理、“三单”闭环帮扶、一户一验收精准销号等系列长效机制,确保风险隐患快速发现、监测对象应纳尽纳,帮扶措施精准有效,风险消除程序规范,切实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三是防范资金项目安全风险。严格按照“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原则,加强项目谋划和储备,实行项目精准投放,严格工程项目“四制”管理,着力提升项目质量。切实加强项目资金统一管理。
四是防范“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风险。紧盯收入、“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核心指标,定期排查各项指标达标情况,及时化解风险隐患,继续保持巩固衔接期内各项帮扶政策总体稳定。
五是防范重大信访舆情风险。以书记民情“三本账”为统揽,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权益保障通道,切实加大矛盾隐患排查,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调解、疏导等办法及时化解。坚决防范“灰犀牛”和“黑天鹅”事件,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六是防范廉政风险。持续加强乡村振兴领域干部作风建设,加大培训力度,严格落实“勤快严实精细廉”工作作风,加强日常监督检查,持续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强化廉政意识、责任意识,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严守廉洁底线,确保干部不出问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