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安康要闻 > 正文内容

    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情况的调查

    让农村土地流转起来

    作者:佚名 时间:2010-04-24 10:59 来源:安康日报 字号: 打印

    地处秦巴腹地的安康,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地。发展特色绿色产业符合中省主体功能定位,也是安康实现突破发展的希望所在。市委、市政府从引导土地流转入手,促进生产要素规模集约配置,以期创出一条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新路子。一年过去了,效果究竟如何?最近,我们进行了跟踪调查,总的看,尽管各地还存在这样或那样一些问题,但显现的态势令人欣喜。
    一、基本特点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很早就在安康农村自发进行,但多以零星、口头协议为主,没有形成规模。2008年5月起,市委、市政府把土地流转作为发展“一村一品”、增加农民收入的破题之举,加大政府引导、扶持力度,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铺开。目前,全市以租赁、转包、入股等形式共累计规范流转土地30.5万亩,占全市常用耕地10%左右,主要带来了三个方面的初步成效:
    一是规模经营有进展。土地流转促进了专业大户的快速成长,推动了主导产业的规模发展。平利县共流转土地5.3万亩,其中3.3万亩用于发展高效茶园,占流转面积的62%,茶叶基地从3万亩发展到12万亩,产量达到3300吨,产值突破3亿元,加速了“茶饮一业率先突破”和“西北名茶大县”建设进程。该县茶叶大户洪善存,通过土地流转,不仅自己建起了300亩标准化高效茶叶基地,常年雇用当地劳动力50多人,而且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发展高效茶园1000多亩。旬阳县扶持大户跨组、跨村甚至跨县区流转土地发展烤烟,全县种植规模由过去的10万亩发展到12万亩,其中:10亩以上5335户、20亩以上2017户,大户占烟农总户的60%左右,形成了吕河旱坝川、甘溪大岭村等三个千亩板块烤烟基地。全国人大代表陈分新组织30多名返乡农民,转租汉滨区河西镇土地1000亩,建成规范化烤烟生产示范区,激发了旬阳、汉滨两地返乡农民纷纷参与土地流转创业。汉滨区连片流转土地3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一半,涌现出了一批1000亩以上规模集约发展、市场上扬的主导产业典型。
    二是农民收入有三增。一是带动农民财产性收入大幅增长。全市流转土地30万亩,按每亩流转费400元计算,计1.2亿元,农民人均可获得近50元的家庭财产性收入;二是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大幅提高。农民将土地流出后,无论外出务工或在当地从事二、三产业,还是就地在大户从事产业经营,年纯收入都在6000元以上。三是推动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大幅增加。安康一亩一等水田,发展传统农业,一般一年一油一稻,净收入500元左右。通过土地流转,实行集约经营,发展特色产业,效益是传统农业的4—10倍。石泉县城关镇堡子村引进浙江客商租赁土地发展大棚草莓,每亩纯收入1万元左右。
    三是农村社会有进步。土地流转实现了农民土地财产的收益权,加快了农村劳动力向“农外”的转移。2009年全市向市外转移劳动力50万人,保持了去年的水平;乡外市内(下转三版)转移10万人,农民人均增收61元;乡内就地务工实现工资性收入的势头较旺。石泉县城关镇上坝村400多名青壮年农民走出土地从事二、三产业,占全村劳力的80%。摆脱了土地牵绊的农民走向城镇,进入二、三产业,或成为产业工人,或成为城镇居民,或在竞相创业中成为大小老板。这种趋势,农村不仅会因为农民减少、人均资源增加而不断富裕起来,而且农村的工业化、城镇化步伐也必将随之加快。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dkp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