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2201期/民生热点/内容详情

强化健康保障 助力乡村振兴 ——关于做好健康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调研报告

作者:杨 彬发布时间:2022-03-16 15:21 来源: 【字体:

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圆满收官,如何巩固健康扶贫成果,使健康扶贫有效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推进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是当前应当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现结合对安康市县区的调研,提出以下思考。

一、健康扶贫为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健康基础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全市紧紧围绕“基本医疗有保障”目标,着力解决贫困人口“有地方看病、有医生看病、有制度保障看病”问题,目前全市因病致贫人口全部如期脱贫,基本医疗有保障全面实现,为全市打赢健康扶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健康基础。

(一)脱贫退出任务全面完成。通过扎实开展减存、控增“两手抓”和综合施策,使全市因病致贫人口及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达到了“基本医疗有保障”标准并如期实现脱贫。组织各县区扎实开展了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全市992个贫困村村卫生室已全部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并顺利通过省市脱贫退出认定。全面完成了脱贫退出水质检测任务,并及时出具了检测报告,全市累计检测水样7674份。

(二)基层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一是聚焦有地方看病,让群众看病更可及。目前,全市所有县级综合医院及8个县级中医院均达到了二甲标准;全市所有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达到了《陕西省基本医疗有保障工作标准》要求,并建成了中医馆;全市所有行政村卫生室均达到了标准化建设要求。远程医疗已覆盖市县镇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全市已累计完成远程医疗(会诊)服务16万余例次,尤其是白河、石泉、汉滨等县区建成了以县级医院为中心、镇级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终端的三级医疗协同网络,实现了县域优势医疗资源的共享和县、镇、村三级远程医疗的全覆盖。二是聚焦有医生看病,让群众看病更优质。通过实施振兴计划及开展定向招聘、专项招聘等方式,2017年以来为全市县级医疗机构新招录医学类本科生976人、为镇卫生院带编招录大专生690人和特岗全科医生15人、为县区补充招录村医269人。从2016年开始创新实施十百千万人才培训培养工程,累计选送81名市级领军人才出国(境)研修、427名市县级学科带头人在国内进修、3000余名业务骨干在上级培训、4万多人次医护人员在省市县短期培训,基层医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得到快速提升。组织全市所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和部分社会办养老机构(共228家)积极加入了各级各类医联体,并通过积极推广石泉县医共体建设模式、宁陕县“3+2+1”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及汉阴县镇村一体化医疗卫生服务的好做法,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全面加强医疗卫生对口帮扶,2017年至今省内省际各支援医院共派驻支援医师及业务骨干893名,支援医师总驻院69251天,共接诊门诊、急诊患者20余万人次,开展手术9449例次,开展义诊惠及39402人(次)。

(三)基本医疗保障明显提高。全面兑现中省健康扶贫政策,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住院人口人均自负费用由2016年的1335.89元下降到2020年底的1196元,极大减轻了贫困患者的就医负担。积极开展三个一批分类救治,大病集中救治一批,2017年以来累计对全市6027名确诊救治对象实施了救治;慢病签约管理一批,全市89761107809名贫困慢病患者均得到个性化的健康服务;重病兜底保障一批,采取医疗机构减免优惠及红十字会、慈善组织、爱心人士捐助救助,以及民政救助等办法,对重病患者实施兜底医疗保障,并在全市3个深度贫困县推广了“顶梁柱”公益助医项目,与市慈善协会、市医保局联合开展了“脱贫忧”慈善助医项目,此举极大减轻了重特大疾病贫困患者的看病就医负担。

(四)群众健康水平不断提升。积极开展“健康安康”创建,并联合相关部门分别制定了8个健康细胞示范建设的实施意见,目前全市已建设健康机关144个、健康社区64个、健康村庄410个、健康学校122个、健康医院41个、健康企业73个、健康家庭6000余个。已实现了国家卫生县城全覆盖,中心城区被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有17个镇被命名为国家卫生镇。扎实开展健康教育五进和健康促进活动,积极推进慢性病防控示范县区创建和地方病患者专项救治,使群众的健康素养和防病意识明显提升,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由2015年的5.8%提高到了2019年的7.5%,重点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及新生儿、孕产妇死亡率等指标均持续下降且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汉滨、宁陕、旬阳、紫阳县先后被命名为国家、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县区。着力加强妇幼保健能力建设,在全省率先建成了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转诊救治网络及信息系统,使全市母婴安全保障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脱贫人口医保报销政策有变化。医保部门对过渡期脱贫人口医保报销政策进行了调整,全面恢复基本医保保基本、公平可持续的待遇政策,由此可能对已脱贫群众看病就医带来影响。

二是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紧缺。乡镇卫生院卫生人才缺乏,加之临时聘用人员较多,导致医院负担较大且不能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需求。乡村医生年龄老化、服务能力不足,加之补充困难,致使难以保证基本公共卫生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三是基层医疗设备简陋。部分乡镇卫生院无DR、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设备,导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弱,无法满足当地群众日益增长的看病就医需要,不仅给分级诊疗制度有效落实带来困难,而且给远程医疗的全面实施带来不便。

三、意见和建议

(一)坚持层层递进,稳步推进“四个转变”。牢固树立“大健康”观念,着眼全生命周期健康,不断拓展健康扶贫内涵外延,稳步实现工作重心由补齐短板、解决基本医疗有保障突出问题向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夯实乡村振兴健康基础转变,工作机制由集中攻坚向常态化推进转变,政策导向由特惠向普惠转变,工作方法由事后保障向事前预警转变,努力扩大与乡村振兴的同频共振区间,让农村居民共享卫生健康发展成果。

(二)落实四个不摘,保持政策总体稳定。认真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把巩固健康扶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列入卫健系统重点工作,做到思想不松、队伍不散、力度不减。继续优化和完善健康扶贫政策,保持健康扶贫政策总体稳定,认真做好“三类人群(户)”尤其是因病致贫返贫户的监测预警,及时落实帮扶措施,实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人口的动态清零。认真落实卫生健康有关政策,持续开展达标创建和复审工作,进一步改善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条件。

(三)创新体制机制,持续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着力解决镇村医疗卫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完善有关政策,持续提高镇村医疗卫生人员待遇。继续实施医疗卫生对口帮扶,深化县镇村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完善医疗卫生人才招录培养机制,破解农村医疗卫生人才紧缺问题。以城乡居民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为目标,进一步提升镇村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推进县域医疗诊疗中心建设,加快远程医疗应用,持续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四)坚持预防为主,加快推进健康安康建设。以提升城乡居民文明素养、健康福祉为目标,围绕健康知识普及、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健康素养提升、健康行为养成等深入开展“健康安康”建设及健康细胞示范建设,优化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按照专病专防的思路,持续推进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的综合防控,加强妇幼保健与健康促进,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健康保障。

 

(作者系安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