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和生产开发既是水库移民工作的首要任务,又是实现水库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根本所在。现通过对全市对水库移民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在摸清现状的基础上,针对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一、水库移民产业发展现状
安康市现有移民后期扶持大中型水库17座,核定移民104208人,分布于安康市10县(区),81个镇(办),485个村。“十三五”期间,全市库区移民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实行“三个转变”,明确发展目标。一是由移民当前增收近期目标向产业持续发展长远目标转变。自2015年以来,全市大中型水库移民温饱问题全面解决,库区移民产业发展也不再是星星点点、小打小闹,而是按照市委、市政府发展“五大产业”的要求,从库区实际出发,做到宜茶则茶、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渔则渔、宜药则药,依托资源优势,立足长远发展,制订发展计划,使库区移民产业迈入规模化发展轨道。二是由扶持移民户发展产业为主向扶持新型经营主体为主转变。自2015年开始,我们每年新建市、县(区)级移民产业园区10个以上,目前累计建成市级移民产业园区超60个,且直接用于移民产业园区和合作社的后扶项目资金比例逐年增加,从移民产业规划,建基地入手,精加工、树品牌、搞营销,培育库区产业龙头。如汉滨区的龙泉园区、紫阳县向阳园区、岚皋县蜡烛山园区、汉阴县的发扬园区、平利县的龙头村园区、石泉县的档山园区等,为广大移民群众提供产前产中服务,提高产品附加值,水库移民生产开发和移民产业迈入市场化的新阶段。三是由完善库区基础设施建设向健全产业发展收益分配机制转变。把移民产业资金投入移民产业园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扶持资金的多少与该园区和合作社是否能有效带动移民户产业发展和稳定增收相挂钩。如岚皋县采用“移民资金入股,移民户分红”,汉滨区实行“返租倒包方式”建合作社,汉阴县采取“一扶三带”等,不断创新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建立健全“移民产业园区、专业合作社+移民户”的移民产业发展模式,完善产业利益共享和分配链条,形成了移民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提升、村集体经济发展、相关农业企业发展壮大、移民群众稳定增收的多方共赢的良性发展格局。
(二)突出地域特点,夯实产业基础。“十三五”期间,安康市移民管理机构直接投入移民产业资金9445万元,扶持建设移民现代农业园区和合作社80个,其中:新建市级移民现代农业园区26个,县(区)级产业园区40个;新建改造茶园2.6万亩,林果园0.45万亩,培育养牛、养羊、养猪大户60个。扶持新修和硬化产业道路190公里,完善农田水利配套设施40处,有效促进移民经济的发展,助推库区移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为有效破解移民稳定增收难题,各县(区)因地制宜发展水库移民产业,逐步形成了以安康、石泉、喜河、古仙洞库区主抓茶叶、生态旅游;观音河、蔺河库区主抓林果业、渔业;桂花、蜀河、钟家坪、赵湾等库区主抓拐枣、核桃等,“一库一业,一村一品”的库区产业发展新格局。
(三)理清工作思路,创新扶持方式。为有效发挥园区、合作社资金、技术、资源、市场等优势,建立和完善“园区(合作社)+移民户”收益分配机制,确保移民户受益。“十三五”以来通过各县(区)的积极探索实践,基本形成了两种行之有效的发展模式。一是以汉滨区为代表的“返租倒包”模式。移民户土地集中流转农业企业,由企业统一规划建园区,园区建成后返归相关移民户耕作,企业无偿提供技术指导和肥料,作物收获后由企业统一回购,加工、销售。移民户每年可收获土地流转费、管护费、劳务费和作物回购收益。如:汉滨区流水镇碾坪村汉天垭农业公司“返租倒包”农户茶园600余亩,带动村民增收。二是以岚皋县为代表的“移民资金入股企业、移民群众固定分红”模式。将移民后期扶持项目资金以股本金形式注入企业,由企业用于产业园区建设。自资金注入起计算,按年固定分红,由项目镇政府按照镇内库区直补移民人口兑现到户。如:岚皋县岚翠湖生态渔业公司建立的“公司+移民户+村集体”的股份制经营模式,每年按股分红到移民户手中。
二、水库移民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投入不足。大中型水库库区土地条件差,交通不方便,居住分散,移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有限,且一些移民村移民产业发展主体仍以单一农户自主经营为主,还没有完全摆脱“单打独斗”的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基础设施等级低,国家下拨的移民资金有限。移民产业园区和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发展起步晚,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不能完全满足移民产业园区发展需要,制约着园区的发展壮大。据调查,移民后扶资金少,直接用于移民产业发展的项目资金每年不足30%,分解到具体村组和项目上更是“杯水车薪”,不能有效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
(二)管理粗放。安康市大中型水库库区移民产业园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大多始建于2015年,起步晚,规模小。园区多以茶叶、林果种植为主,配套加工设施不完备,生产技术力量薄弱,市场品牌意识不强,内部管理松散,生产效益不高。实现对移民群众的收益分配的方式,普遍采取按协议定期支付土地流转费,支付临时性雇佣移民劳动力在园区务工工资等,特色不突出,效果不明显。园区采取固定分红的作法,没有充分考虑到农业产业前期投入大见效慢,每年因自然灾害、市场影响,生产经营效益不稳定的实际,分红持续稳定难。
(三)产权不明。移民产业园区等企业建设的林园、设施和设备等固定资产产权具体应该归哪方,中省没有明确规定。尽管有的县(区)要求将其中的部分固定资产产权归镇村集体所有,企业可以有偿使用。但是因缺乏相应政策规定支撑,产权管理方管理职权难以有效落实,有的村管理不严,有的村无人管,使用方对固定资产使用维护管理措施难以落实。
(四)素质不高。库区现有移民产业园区等新型经营主体,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农产品加工也以小型加工作坊为主,缺乏以农产品深加工、市场运营销售为主体功能的龙头企业带动,库区移民产业还未能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深度发展体系。相当一部分库区移民没有文化,不懂技术,地荒着,人闲着;小钱不想挣,大钱挣不来,还存在等靠要思想。
三、对水库移民产业发展的建议
推进移民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移民稳定增收,是实现巩固提升库区移民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必由之路。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富硒产业的要求,结合库区移民产业发展实际,为破解库区移民产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以下六点建议:
(一)高度重视,健全县区移民管理机构。自2019年机构改革以来,全市县(区)移民管理机构人员变动大,人员力量保障有待强化落实。要进一步完善移民管理机构职能,理顺管理体制,提高工作效率,为确保水库移民工作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面向市场,因地制宜选准产业项目。库区移民产业要立足移民村资源禀赋,结合市场需求,合理规划,适宜发展。按照“一村一品、一库一业”,培育和壮大主导产业,鼓励整合农业资源,走集中连片,可持续发展路子,提高产业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汉滨区、紫阳县、平利县库区应以发展茶叶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为主攻方向,并辅之以大枇杷等优势特色林果产业的发展;岚皋县应以有条件地发展生态大水面养殖、茶业、果业、魔芋、中药材等产业为重点;旬阳县以拐枣种植和深加工为重点;宁陕县以核桃、板栗、养殖为主。要逐步推进农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提高产业发展效益,如:汉滨区库区可以利用瀛湖“两岛”-汉滨区流水集镇一线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农家乐、特色民宿经济;紫阳县、平利县可突出发展茶旅经济。
(三)解放思想,创新完善产业扶持方式。指导各县(区)及时转变工作思路,统筹资金,科学规划,精心培育一批对移民经济发展关联度高的移民产业园区、专业合作社,强力推进库区移民产业更快更好更强的发展。积极引导移民产业园区、专业合作社以移民户为中心,以产业覆盖移民村组为单元,采取固定分红、入股分红、收益分红、吸纳移民到园区务工、技术服务等有效形式,与移民户建立相互合作共享开发成果的联结机制。各县(区)制订移民产业发展实施管理办法,为推进移民产业更好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四)争取资金,加大库区移民产业扶持的力度。安康市大中型水库库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涵养区。大力发展库区移民产业,是有效改善库区生态环境,确保库区水更绿、山更青,更加有效保护和滋养好南水北调工程水源的有效途径。各相关单位要积极向中省主管部门汇报,争取上级支持,不断加大对我市库区移民产业发展资金的投入力度。
(五)依法依规,建立健全村级产权管理制度。中省移民管理机构投入农业企业所产生的设备及设施的产权归属问题,关系到投资效益的发挥。建议把移民后扶资金投入的设备及设施产权划归相关移民镇或村组,由移民镇村组负责相关管护,并依法享有处置权,企业可以租赁或者协议无偿使用。产权归属问题涉及多个方面多个单位,在产权归属及管理工作中,各县(区)要出台相关规定,各有关单位要形成合力,全力推进落实。
(六)整合资源,加强库区移民劳动技能培训。移民群众是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发展移民产业的主力军。县区政府要整合农业、劳动、扶贫移民等培训资源,有计划分批次对库区劳动力进行产业技术培训、科技法律、农村政策培训,应突出对移民劳动力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帮助移民劳动力掌握一至两门茶叶、林果等种植、加工生产技能;采取委培或见证补助的方式,鼓励移民劳动力学习和掌握种植养殖、茶园管理、电焊、美容美发、烹饪、汽车修理等专业技能,提高移民劳动力创业就业能力。整合涉农培训资源,多种方式加强对移民劳动力的实用技能培训,进一步提升移民的综合素质,激励移民逐步增强“造血本领”,变苦等为苦干,变“移民”为“新型农民”,更新思想观念,掌握致富技术,为水库移民产业长期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系安康市库区移民工作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