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为新时期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和道路。为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市科技人才队伍现状,扎实推进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市科技局成立调研组,通过问卷调查,深入县区、企业走访和座谈交流等方式,对全市科技人才现状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形成如下报告。
一、全市科技人才资源和工作现状
(一)科技人才资源现状及特点
科技人才资源是指实际从事或有潜力从事系统性科学和技术知识的产生、发展、传播和应用活动的人力资源。根据市情实际,安康市科技人才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专业技术人员:是指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初级以上技术职称(务)的干部。2020年末,我市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共有50058人,其中在编人员42783人。在编人员按年龄划分,35岁以下14065人,36-50岁21976人,50岁以上6742人;按学历划分,博士3人,硕士957人,本科27180人,大专及以下14643人;按职称划分,高级职称5810人,中级职称15517人,初级职称21452人。
2.R&D人员:是指专门从事研究与开发工作的人员,他们是科技活动人员的主体,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资源的重要指标。根据《2020陕西科技统计年鉴》数据,2019年末,我市共有R&D人员2342人,占全省R&D人员总数的1.40%;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1416人年,其中:基础研究83人年,应用研究66人年,试验发展1267人年。
3.科技研发活动机构人才:根据对我市纳入国家科技统计调查的7家市属科研机构和14家县属科技活动机构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我市科技研发活动机构共有科技人才611人,其中:按年龄划分,35岁以下100人,36-50岁313人,50岁以上198人;按学历划分,博士1人,硕士47人,本科211人,大专237人;按职称划分,高级职称127人,中级职称288人,初级职称163人。
4.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人才:根据对我市64家高新技术企业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我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人才有699名,其中:按年龄划分,35岁以下315人,36-50岁287人,50岁以上97人;按学历划分,博士9人,硕士19人,本科257人,大专341人;按职称划分,高级职称38人,中级职称109人,初级职称161人。
5.科技特派员:科技特派员制度是新形势下科技人员深入农村一线、服务三农的有效途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深入总结基层实践、科学深化提升、大力倡导推进的一项重要的农村工作机制创新。自2003年起,安康市在全省率先试点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2011-2020年,全市累计选派科技特派员8254人次。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全市科技人才资源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科技人才数量呈现持续增长态势。以R&D人员为例,2011年全市R&D人员为492人,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为200人年,之后逐年增长,至2019年全市R&D人员增长为2342人,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增长为1416人年,年平均增速分别为41.78%、67.56%。
二是科技人才总量在全省占比较小。2019年末,我市R&D人员为2342人,占全省总数的1.40%,在全省11个设区市中均排名第6位;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1416人年,占全省总数的1.23%,在全省11个设区市中均排名第7位。
三是科技人才结构不平衡。根据调研数据,我市科技人才主要分布在农林牧渔、教育和医疗卫生行业,且呈现“三多三少”的特点:一是本科及以下学历人才多,硕士以上高学历人才少;二是中级以下职称人才多,高级职称人才少;三是35岁以上的大龄人才多,35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少。
(二)我市科技人才工作现状
2011年以来,我市共有523名科技人才获得陕西省科技计划项目立项支持;711名科技人才获得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支持。全市有58项科技成果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励,其中:二等奖10项,三等奖48项;281项科技成果荣获安康市科学技术成果奖励。全市共24名科技人才入选陕西省科技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其中: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1名,科技创新创业人才7名,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6名;富硒水产品、绞股蓝、杜仲3个创新团队入选陕西省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
1.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先后出台《关于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意见》《安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的实施意见》《安康市支持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实施细则》《安康市加快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的若干措施》《安康市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等系列政策文件,激发了科技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2.创新平台建设取得突破。安康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旬阳高新区获批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汉阴农业科技园区获批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建成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主体一联合”、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科技企业孵化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75个,其中,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0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25个,为科技人才开展创新研发搭建了平台载体。
3.产学研合作广泛深入。先后与中国农科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20余所高校、科研单位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成功举办了首届和第二届中国创新挑战赛、首届毛绒玩具文创设计国际大赛、陕西高校与安康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暨产学研合作对接洽谈会、加快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沙龙等活动。组织开展秦创原对接活动3场次,18家企业与7所高校进行了需求对接,其中6个项目达成合作。
4.科技人才引育成效明显。累计选派科技特派员8254人次,实现了85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科技特派员选派全覆盖。联合中省市选派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三区人才”累计500余人次,争取专项资金1000余万元。柔性引进外国专家2名。获批国家、陕西省外国专家服务计划项目6项,项目资金58万元。创建陕西省国际合作基地1个。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问题
近年来,安康市围绕科技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根据调研情况看,全市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技人才人才供给量不足。全市科技人才总量少,2019年全市R&D人员数量2342人,占全省总数的1.40%;市县科技研发活动机构青年科技人才较少,35岁以下100人,占总数的16.37%;高层次人才短缺,硕士以上学历76人,占总数的5.8%。与高新技术企业对高层次、高技能和企业管理人才旺盛需求差距巨大。
2.科技人才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创新活动不够活跃,承担的省级以上重大科技项目数量较少,科技人才成果产出较少。以2020年为例,全市实施省级科技项目68项,占全省6432项的1.06%;争取资金1920万元,占全省经费9.35亿元的2.05%;仅有4项科技成果获省科学技术奖表彰奖励,占全省260项的1.54%。
3.科技人才发展环境有待提升。近年来,安康市已经制定出台了一些列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支持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但政策落地落实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同时,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机制有待建立完善,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的具体贯彻落实措施还需进一步细化,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二)原因剖析
安康市科技人才工作产生以上存在问题,其深层次原因是科技人才资源现状与全市当前发展需求不相适应。这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因素。
客观上,受资源和环境条件制约,安康市科技创新基础薄弱,创新主体总量小、群体规模小、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人才资源总量少。另外,由于工资待遇、教育、医疗条件等于大城市相比存在差距,市外高层次科技人才也难以引进和留住。
从主观方面来看,既有思想认识上的原因,也有体制机制的原因。一方面,科技创新意识不强,有的干部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认识不足,对科技创新工作不重视不投入,对科技人才不关心、不支持,对科技知识不学习不应用;大部分企业长期面向低端市场,不注重科技创新,舍不得把营业利润用于科技研发活动,而通常把大部分都用于固定资产投资扩大生产规模,不注重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对科技人才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另一方面,高校、科研机构受体制机制制约,创新活力没有被充分激发,科技人才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推进科技人才工作的对策建议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综合国力的竞争、经济实力的较量,就是科技人才的竞争和较量。实施科技人才引育工程,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培育使用机制,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集聚人才,努力建设一支规模壮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是新时期我市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
(一)转变观念,增强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认识。虽然我市在人才引进发展方面存在一些制约条件,但政府对人才工作重视程度高、人才政策相对完善,人才工作“大有可为”。要树立更加开放的人才观念,只要适合地方或单位发展的需要,能献智出力、创造业绩、做出贡献的,不分刚性、柔性,不管所有、所用,都应不拘一格引进并大胆使用。要树立系统的、可持续的人才发展观,将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环境留人有机结合起来,着力优化提升人才发展环境,为人才干事创业创造良好条件。要加大政策和舆论宣传,在全市上下,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中营造引才用才、爱才惜才的浓厚氛围。
(二)优化环境,及时兑现各项人才政策。近年来,安康市先后出台实施《安康市大力吸引人才人口若干政策措施》等人才引进政策和《安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等创新激励政策,政策体系基本构建。下一步,应突出抓好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科技人员兼职兼薪及离岗创业、赋予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等各项政策的兑现落实,发挥政策导向效应,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吸引更多人才来安康扎根创业。
(三)刚柔并济,全方位引进“高精尖”科技人才。树立“不为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观念,围绕全市的重点产业发展、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建设,引进一批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的急需紧缺型的海内外创新领军人才及团队;加大中省科技计划项目争取力度,支持企业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引导企业通过申报项目、共建平台等柔性方式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团队。加大对引进的人才和团队在创业资金、研发场地及生活条件上的扶持力度。
(四)培本固原,建强本土科技人才队伍。鼓励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认真做好科技特派员选派工作,引导科技人员围绕产业发展深入一线开展创新服务,建设一批实用型科技人才队伍。鼓励安康籍外出创业成功人士带资金、带技术、带项目回乡创办实体,对其申报的市级科技计划项目优先给予支持,并优先推荐申报中、省科技计划项目。支持高校面向安康企业培养高层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
(五)搭建桥梁,促进人才与需求精准对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配置人才链,依托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组织开展企业技术需求、科研成果和专家人才对接活动,搭建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对接平台,促进科技资源要素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依托省级秦创原总平台数据资源,运用“互联网+科技”方式,围绕高校、科研机构、专家人才和科技型企业供需服务,建设集科技成果交易、技术转移、仪器共享、科技项目、知识产权、科技金融、科技中介、交流合作等于一体的安康市秦创原大数据分析及服务平台,与省网互联互通,推动管理决策科学化、信息咨询快捷化、科技服务便利化。
(六)加大激励,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做好新时期科技成果评价服务工作,强化省市科技计划项目绩效管理,通过项目实施培育一批科技成果。每年提名一批优秀成果申报陕西省科学技术奖,推荐一批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青年科技新星和青年拔尖人才申报陕西省科技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和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力争我市更多科技人才和成果获得省上表彰奖励,增强科技人才在创新创业中的荣誉感、获得感。
(作者单位:安康市科学技术局;张志群系市科学技术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