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2201期/工作思考/内容详情

关于推动“三区”协同发展 建设美丽瀛湖的思考

作者:冯尚斌发布时间:2022-03-16 15:29 来源: 【字体:

瀛湖生态旅游区紧扣AAAAA景区创建,推进产品、品牌、标准三位一体建设,历经8年已成为全市三区两园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全市旅游产业的核心增长极。十三五期间,全区接待游客人数138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78.99亿元。步入十四五发展新阶段,立足发展实际,提出了景区、园区、社区三区协同发展思路,现就促进三区协同发展谈以下几点思考。

一、发展目标及路径

瀛湖生态旅游区下辖5镇办21村(社区)1林场,既有大瀛湖、大香溪两大风景区版块,又有众多居民社区和产业园区,地理上交叉贯通,功能上相互补充。以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为引领,将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建设对标-贯标-创建贯穿于发展的始终,并与生态水源地涵养、美丽乡村建设、补链延链强链有机结合起来,让旅游观光、康养休闲、体验游乐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打造若干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田园综合体,构建景区、园区、社区融为一体的全域旅游产业链,最大限度地发掘生态价值。通过融合创新发展实现景城融合、景村融合,将瀛湖打造成水城一体、茶果飘香、动静皆宜”的生态度假休闲旅游区。

一是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全域旅游与农业融合发展,可以发展瀛湖观光农业、瀛湖休闲农业,培育田园艺术景观等创意农业,打造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美丽休闲乡村;与加工和养殖业融合发展,可以延伸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产业链;举办节庆赛事活动,打造休闲运动体验项目,提升区域知名度,拉长补齐旅游产业链;与教育、文化、卫生健康产业融合发展,可以形成瀛湖乡村研学旅游、瀛湖红色研学旅游、瀛湖乡村健康旅游等新的项目。从而促进瀛湖产业结构优化,助力乡村产业兴旺。

二是生态建设宜居发展。切实推进瀛湖乡村环境整治,优化旅游沿线风景,在路边、水边、山边、村边开展净化、绿化、美化行动,助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联合辖区镇办开展“文明村镇”“文明社区”等一系列创评活动,构建村镇和谐文化;建立各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的旅游综合协调机制,实现旅游治理规范化。

三是乡村振兴富民发展。通过探索“旅游+产业+扶贫”“旅游+就业+扶贫等多种联动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旅游业,充分发挥旅游景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加旅游就业岗位,吸纳广大村民从事旅游产业,引导村民发展特色林果业、生态渔业,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四是生态引领融合发展。注重生态优先,打造宜人的生态景观,通过“一村一品”“一村一景”,实现景村融合,形成茶果飘香的生态景观;注重形态美,形成“湖、城、山、岛、村、镇、园”的形态场域,充分发挥景区优势提升自身吸引力;注重景区与当地产业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富硒、亲水的生态资源优势,与当地产业深度融合,开发旅游+休闲、旅游+运动、旅游+康养,开展特色农业、民宿、水上运动等项目,有动有静,宜居宜养宜游宜业宜玩;通过牛蹄岭红色文化、香溪洞福文化-养生文化以及以汉江为纽带的汉水文化将生态、形态、业态有机融合起来,通过文化保护与传承创新发展,延续文脉,引领“四态融合”。

五是基层治理创新发展。以全域旅游助推乡村振兴,需要紧紧依靠广大基层群众,在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的过程中充分激发群众创新精神。将全域旅游发展和基层群众美好生活需求相结合,增进基层群众认可和支持,进一步激发其创新精神,使景区发展凝聚基层群众力量和智慧。

二、存在问题及建议

当前,在推进“三区”协同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保障“三区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瀛湖生态旅游区下辖5镇办21村(社区),目前仅有项目建设相关的管理权限,不具备社会民生事务的管理权限,在推进三区协同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与汉滨区、辖区镇办和相关行政村统筹协调,沟通衔接复杂,村情民情各异,景区、园区、社区协同发展难度大。交通基础设施需加大资金投入。推进三区协同发展,离不开完善的交通路网,我区虽加强推进区内道路交通改造扩建,但交通线众多,改造体量大,资金压力大,辖区内瀛清路、瀛兴路、库迁路、香吉路等主要交通线路亟待改造提升,仍需要各级政府和各相关部门支持。从社区居民到旅游产业从业人员转化率不高。我区社区居民以农业人口为主,思想认知上相对保守,技能单一,服务意识有待提升,部分人不具备旅游行业从业的基本素质和技能水平,农业人口到服务业人口的转化周期长、转化率不高。在探索“三区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因利益主体较多,村民间也会出现旅游收益分配矛盾。农副产品生产规模小,质量标准不统一,品牌影响力有限。辖区内农业生产主要为养殖业、林果业,目前初具规模的是枇杷、茶叶产业。种植规模上基本能满足内产内销,但转化为旅游产品产量有限,种植集约化、标准化程度不高,产品质量容易参差不齐,可成为中高端旅游产品的比例较小。品牌影响力有限,特色农副产品在本区有一定知名度,但“走出去”的竞争力有待提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加强对瀛湖生态旅游区发展支持,协调破解体制机制难题。进一步加大上级政策性资金和金融渠道资金的争取力度,创造性地开展专项资金争取工作。启动旅游区旅游投资有限开发公司组建工作,使之成为该区融资平台公司,用足用活政策性和金融资金;通过市场化运作筹集建设资金,可以由经营主体投资建设部分基础设施;号召社会各界,尤其是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和在外创业成功的家乡企业家开展对口帮扶。

二是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入一批资质全、实力强、有远见的企业,提升景区面貌,重点在完善旅游产业链上下功夫,以此丰富景区旅游业态,打造更多高质量旅游产品,提升景区综合竞争力。

三是加强推进“1+1+N”模式,政策性量化土地资产,明晰产权,盘活农村闲置资源,扩大产业规模;依托新型合作社等主体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创新种植模式,培育特色效益农业,标准化管理,确保产品质量;开启互联网+”农业模式,开展电商建设,采取线上加线下模式,基于网络信息技术和实时通信技术,解决农业中分散经营、信息闭塞、流通受限等困难,实现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促进社区现代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提升农民的生活品质;加强品牌营销,打造具有瀛湖代表性的农副产品品牌,通过包装、认证提升产品定位和知名度,让瀛湖产品走出去,以品牌效益带动产业园区良性发展。

四是景区依托项目建设、园区发展、鼓励创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加强社区居民培训,特别是旅游服务业的相关技能,景区联合相关部门、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定期组织培训,以提高改观社区居(村)民发展观念为出发点,开展提升服务意识培训、劳动技能培训、发展培训等多种培训,提高居(村)民的综合素质,使其参与到“三区”建设中来;立足公平,探索优化旅游收益分配方式,使各方参与主体利益得到保障。

五是强化规划引领,加强资源管控和保护,加快《安康瀛湖生态旅游区村民安置和建筑风貌规划》《私人建房管控规划》等规划实施,认真落实《安康市国土空间规划》《安康市秦岭生态保护条例》《安康市汉江水质保护条例》《瀛湖生态旅游区国土空间规划,严格划定“三区三线”,形成合理的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布局。对安置土地集中收储,达到“三通一平”标准,引导村民有序集中,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发挥我区优势旅游资源引领优势,打造特色旅游社区,使社区居民参与到经营活动中,走出一条旅游带动乡村发展、村民增收的路子。

(作者系瀛湖生态旅游区管委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