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热的夏天,对吕河镇69岁的五保老人王正兴来说,感触颇深,见到过往的行人抢着说:“现在政府好哇,不仅管吃,管住,还给我们送来了夏季衣服、香皂等生活用品,就连防蚊子的枪手都给准备了,这个夏天我们会过得很舒心。”
这是旬阳县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实施“民生工程”,关注弱势群体的一个缩影。在全县,有很多困难群众和王正兴老人一样,深切地感受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带来的温暖和实惠。
低保构筑幸福线
不断提高弱势群体的幸福指数是该县学习实践活动的一大实践特色。他们从农村困难群众入手,扎实细致的开展了困难群众摸底排查工作,建立健全弱势群体档案。要求各乡镇和民政部门,把每一个村、每一个组、每一个居住点都要跑到,对生活确实困难的弱势群体全部纳入农村低保。修订完善了《旬阳县城乡低保复审实施办法》,根据群众的要求抽出人力对全县已享受的低保户重新进行了实地入户调查核实,合理调整保障对象和补助标准,保证了低收入家庭的基本生活所需,实现“应保尽保、公平公正”。同时强化了低保动态管理、分类施保、操作程序和公开公示四项工作,纠正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低保规范化管理水平,着力打造“阳光民政”,切实让人民群众满意。全县实施城乡低保保障人数由2055人增加到47051人,增长了23倍。保障金由48.5万元,增加到3295.4万元,增长了68倍。为确保低保资金按时、足额、安全发放到低保对象手中,将民政资金全部纳入县级 “一折通”发放,低保对象只要凭证、折就可在全县任何一家信用网点领取,大大方便了群众。
大病救助送真情
在开展“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政于民”活动中,针对城乡低保户、重点优抚对象、精神病人、重度残疾人和重灾户治病难问题,从建立和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入手,从降低救助门槛儿,提高救助封顶线,缩短审批周期,统筹城乡一体等方面修订出台《旬阳县城乡医疗救助暂行办法》,明确了从2009年起,县内农村五保户、城镇“三无户”住院治疗费用合作医疗或社保报销后,剩余部分民政部门全额负担;城乡低保户、重点优抚对象、重灾户住院费用数额较大的,县民政局一次性最高可救助8000元,以此让更多的人更及时的得到更有效的救助。同时,该县花大力气让贫困人群参加农村合作医疗,拿出专款解决贫困群众的合疗费用。为了进一步加大对弱势困难群体的关爱、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以来,为农村五保对象、低保对象、困难户、重灾户和重点优抚对象交纳合作医疗基金15万多元,对15249人实施医疗救助99.206万元。
家住赵湾镇王庄村的张怀业患了食道癌,本来就很贫困,治病就医,花去了家中所有的积蓄,外债2万余元,但还是没能生还,留下了腿有残疾的妻子赵广兰和在外上大一的唯一女儿,日子过得相当艰难。县民政局将其列为特别救助对象,除了参加合疗,报销了1.5万元的医疗费,还专门为她发放了5000元的大病补助,并将其纳入低保每年进行救助,她感慨地说“如果不是政府救助,女儿肯定要荒废学业,我真的不知道这日子还能不能撑下去!”,与赵广兰一样有深切感受的,还有全县3986户五保户,除每月为他们发放着60多万元的生活补助外,为保障所有五保老人身心健康和病有所医,为他们提供定期免费检查身体、建立健康档案、代缴合作医疗基金、彻底解决五保老人看医治病难题,筑牢五保老人健康防线。他们定期组织医生深入敬老院为五保老人检查身体,民政部门对查出有病的及时送往医院治疗。敬老院为所有集中供养对象建立有详细的健康档案,对每一位五保老人有何病史、如何治疗、何时该用药等等都记得非常详细。全县41所敬老院都备有感冒、痢疾、消食等常备药,保证五保老人轻微的头痛脑热能及时治疗。
集中供养老有依
金寨乡张河村83岁的郭用林老人无儿女,丧失劳动力,近日被民政干部接到了幸福院与5位老人一起居住,从此过上了幸福生活。像郭用林老人一样被集中供养的五保老人有2057人。近年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针对县内山大人稀、五保老人较多的实际,经过深入调研、大胆探索,建立了“县有中心院和区域敬老院、乡有敬老院、村有安置点、户有并户包帮”的弱势群体供养网络新模式,健全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决了长期以来始终困扰着各级党政而难以解决的问题。目前,全县共投入资金1939万元建成敬老院41所,集中供养2057人,集中供养率达50%。敬老院娱乐器材、健身、休闲、浴池样样齐全,住宿宾馆化管理,伙食一日三餐不重样。 同时,推行“一证二书三定”的管理模式,即为每位五保对象颁发《五保对象供养证》,分别与乡镇签订责任书,定期走访慰问老人,定期为老人体检,定期检查敬老院工作情况,对老、弱、病、残的“五保”老人,还建立“一对一”全程护理机制,提高了老人的幸福指数,彰显人文关怀。针对部分老人不愿“背井离乡”的心理,全县除在乡镇建敬老院以外,以村为单位选有能力、有爱心人员代管代养,使入住老人离家不离村、离户不离土,确保了老人居有其屋、食有其源、乐有其所,让他们安度晚年。 对1542户1669人实行“并户包帮”分散供养。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部分老人提出的减轻子女工作压力实现老年人集中供养的意见和建议后,及时召开会议研究解决,积极争取项目,投资2912万元,启动实施了集老年公寓、中心敬(养)老院、军人疗养所于一体的社会福利园区,中心敬(养)老院可供养500名五保老人,老年公寓实行有偿服务,代管代养,彻底解决“留守老人”、“空巢老人”的后顾之忧。县社区服务中心、县殡仪馆、神河、小河、双河三个区敬老院建设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投资近4700万元,建成后,全县五保户集中供养率将突破60%,切实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居的目标。
安居工程解民苦
罗家山是开花庄村三组最边远的高山地带,平均海拔800多米,且属于滑坡地段,在这里居住的20余户村民世世代代饱受水不通、路不通、电不通之苦,严重制约着该地经济的发展。2008年底20户村民携老带幼86口,喜气洋洋的集体搬迁住进了山下刚刚建好宽敞明亮的灾民安置点,从此离开了祖祖辈辈,世世代代居住的罗家山。全县已有5362人通过农民安居工程住进新居。
近年来,他们认真贯彻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执政理念,坚持民生为重、民生为先、民生为本,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特别是把关注弱势群体、帮扶贫困家庭作为执政为民、改善民生的“天字号”工程来抓,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摆在突出位置。积极实施“八大民生”工程,有力、有效、有序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减灾安居,确保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针对全县居住在滑坡、沟河沿边,受山洪、泥石流威胁的贫困危房户7153户2.31万人的实际,果断决策,启动“农民安居工程”, 决定用5年时间逐步解决农村特困户的住房难问题,变灾后救助为预防性救助,对居住在滑坡地段、河边低洼处、危房户、茅草房户的农民提前实施搬迁,按照每人2000元,每户最高10000元的补助标准,予以集中和分散安置。点上工程实施中,坚持政府组织、规划先行、统一实施、统一布点、统一样式、统一施工;面上工作坚持村上督促,民政监督、落实帮带责任、确保工程不落空。目前,已完成投资6600多万元,落实政策补助资金1478万元,建集中安置点29个,安置农民392户;分散安置1086户,帮助1478户5362人圆了住房梦。今年正在帮助3326人落实农民安居工程。在全面落实各项优待抚恤政策的基础上,重点突出“解三难”,共投入资金57.5万元帮助115户优抚对象排除危房,实施优抚对象危房改建工程,从资金、技术、信息扶持200户优抚对象发展产业,实现收入220万元,把实事做到优抚对象心坎上,让他们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同时,为有效实施灾害应急救助,制定了《旬阳县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建立了科学完备的减灾领导管理体制、救灾协调机制和灾情会商机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