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2202期/工作思考/内容详情

新形势下以创业就业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作者:刘 伟发布时间:2022-05-24 16:09 来源: 【字体:

创业就业是经济的“晴雨表”,也是社会的“稳定器”,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尤其是在当前外部环境错综复杂、经济下行压力巨大、新冠疫情严重冲击、发展任务艰巨繁重的新形势下,如何创新思路方法,采取务实有效举措,拓展就业渠道,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提升就业服务效能,营造公平就业环境,以高质量创业就业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近年来,石泉县始终坚持“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不动摇,有效克服疫情影响,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统筹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和居民就业增收同步发展,努力培育就业新动能、拓展就业新空间、营造就业新环境、建强就业新支撑,全县创业就业形势持续向好,基本民生得到有效保障,群众收入水平不断提升,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基本情况

石泉县位于陕西省南部,属国家秦巴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是全省乃至西北劳务输出大县。全县辖11个镇164个行政村(社区),常住人口15.32万人,劳动力资源约8.26万人,其中男性4.33万人,占比52.47%;女性3.93万人,占比47.53%十三五期间,全县年均劳动力转移就业4.5万余人、城镇劳动力新增就业1300余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以内,18212名贫困人口实现就业并稳定增收,贫困人口工资性收入占家庭经济总收入的72%。累计培育市级返乡创业示范园区2个、创业示范镇示范街区9个、省级创业孵化基地2个、市级创业孵化基地5个、县级创业孵化基地1个,年均扶持返乡创业1100人,开办创业实体1.3万余户。

二、主要做法

(一)坚持壮产增效,持续拓展就业空间。始终把推动主导产业发展作为承载市场主体,拓展就业空间的核心和关键,依托省级经开区优势平台,以延链、补链、强链为主线,聚力发展富硒食品、旅游康养、蚕桑、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中药材六大产业,累计带动3581人实现稳定就业。围绕中国电子线束产业新基地发展定位,推动康达电子总部企业实现全产业链转移,在全县11个镇及移民搬迁安置点布局建设新社区工厂和家庭工坊,形成县有总部企业、镇有新社区工厂、规模型社区有家庭工坊的电子线束产业集群。2021年,累计新建新社区工厂20家、家庭工坊78个,实现年产值2.862亿元,吸纳就业1588,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增强了就业归属感。

(二)坚持惠企纾困,持续强化就业支撑。始终把培育市场主体发展作为稳岗就业的基础和支撑,建立“一名县级领导牵头、一个责任部门负责、一名金融财务管家、一名税务顾问指导、一名法律顾问护航、一个工作专班包抓”的企业帮扶“六个一”机制,全面落实社保降费减免、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技能提升补贴、“一免七补”等减费降税政策,研究制定《石泉县推进新社区工厂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支持县内重点企业发展实施专项招工补贴措施》,进一步加大企业机械设备、物流运输、房租水电、以工代训、就业社保、专项招工等补贴力度,及时解决企业流动资金不足、销路不畅、原材料缺乏、人才短缺等关键问题,全力扶持自嗨锅、菜字头、及食雨、正兴黄花菜、柏盛魔芋、奥邦重工等重点企业降本增效、达产达效,全力引导劳动力转变就业观念,12192名劳动力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增收。

(三)坚持动态帮扶,持续稳定就业规模。出台并认真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要点,组建防止返贫致贫预警监测和就业帮扶工作专班,印发《石泉县关于健全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就业帮扶机制实施方案》,严守坚决防止规模性返贫和失业“一个底线”,畅通“农户自主申报、村镇走访排查、行业部门预警、各类渠道监督”四个渠道,建立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相互协同、互为补充的监测对象快速响应机制,坚持县级统筹、行业跟进、镇村落实“三级联动”,实施精准帮扶,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总体稳定。2021年,18159人脱贫劳动力及“三类人员”实现就业,1640人就业困难人员通过公益岗安置就业。

(四)坚持创新创业,持续增强就业动能。始终把创新创业作为稳就业保民生的关键举措,不断加强创新创业培训,有效落实创业优惠政策,持续优化创业跟踪服务,探索建立“建强创业就业基地促创业、加大创业贷款扶持促创业、培育能人提升技能促创业”工作机制,聚力打造秦巴风情园“精品一条街”、汉水明珠“创业示范一条街”,常态化开展创客沙龙、创业项目观摩、创业主题交流活动,为不同层次、不同条件的创业者提供创业项目指引,配套落实政策咨询、创业培训、跟踪指导服务,全力助推创业者成功创业。2021年,累计发放创业贷款3892万元,一次性创业补贴6331.5万元,646名在外能人返乡创业。

(五)坚持人岗对接,持续优化就业服务。始终把精准匹配作为稳就业保民生的有效抓手和重要途径,通过“精准发布,精准推送,精准对接”等一系列措施灵通信息、强化对接,切实提高就业成功率。紧盯就业困难人员、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搬迁安置劳动力、退役军人、脱贫劳动力及残疾人等重点群体,严格落实就业援助政策,充分发挥县镇村三级就业社保服务体系职能作用,“一对一”宣传政策,提供全覆盖式就业服务,组织输送劳动力到县内重点企业、社区工厂或公益性岗位就业。推行专职干部驻厂为电子线束企业等新社区工厂招聘员工,包车组织城乡劳动力到总部企业对接应聘,为企业提供用工保障。2021年,累计组织各类就业招聘会32场次,提供就业岗位1.4万余个,城镇新增就业1322人。

(六)优化技能培训,持续提升就业质量。坚持“市场主导、按需培训、就业为先”的原则,创新建立技能培训“专业划分、季度测评、动态管理、奖优惩劣”管理机制,大力开展市场需求量大的家政服务、月嫂、美容师、修脚师、保健按摩师等专业培训和企业职工以工代训,输送电子线束产业工人定向委培,努力提升劳动力技能、促进高质量就业。

三、存在问题

(一)就业结构性矛盾逐步凸显。近年来,伴随着我县主导产业的快速发展,县内劳动力密集型企业逐渐增多,吸纳就业能力逐渐增强,企业招工需求较大,且普遍需要青壮年劳动力。但青年劳动力从事服务业、农业、体力型劳动等工作意愿较低,中年劳动力技能素质与企业岗位需求不相适应等因素影响,导致企业用工仍有缺口,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逐步凸显。

(二)技能培训与企业需求匹配不够。大量高素质高学历人才外流,大部分输出到发达地区,本地企业招聘人员知识结构和学历普遍较低,加之现有职业培训体系、教育模式与企业需求匹配较差,企业对需要的岗前、岗位提升培训规模较小,质量不高,无法完全满足用工需求。

(三)创业孵化培育能力亟待提升。多部门就业创业工作联动机制有待完善,信息资源未实现实时共享,创新创业合力凝聚不够。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功能不完善,提供的创业项目质量不高,创业服务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给予创业者的帮扶指导不够,创业孵化能力亟待提升。

四、对策措施

(一)整合优势资源,完善政策体系,持续拓宽就业渠道。把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加强财政、金融、产业、投资等政策与促进就业的衔接配套、协同联动,支持就业容量大的产业行业优先发展,实现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加大对新经济、新平台、新职业发展支持力度,深入推进人力资源协同开发,抓好返乡入乡人员“引育用留”各个环节,吸引各类人员返石就业创业。持续加大财政、金融等针对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就业容量大的重点行业、中小微市场主体提质扩容吸纳就业。完善重点群体就业帮扶政策,加大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帮扶力度,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制定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支持政策,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品牌建设,推广新就业形态,支持劳动者灵活就业,营造公平就业环境。

(二)精准技能培训,优化就业服务,持续提升就业质量。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劳动者需要,整合全县各部门培训项目、经费和资源,引导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充实培训内容,提高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培训质量和就业率。将技能提升培训纳入产业服务包,开发重点产业、行业紧缺人才培养培训项目,鼓励企业开办职工培训中心或通过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培训。建立健全便捷高效的县乡村三级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管好用活“智慧后扶”信息平台,不断完善功能布局,加强宣传引导,打造石泉就业服务品牌,实现供给与需求精准对接。深入开展人力资源市场秩序清理整顿、安全隐患排查等专项行动,引导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依法经营、诚信服务。

(三)建强创业基地,优化创业服务,持续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整合优化各级各类服务资源,建强创业导师队伍,开展创业咨询、资源对接、市场开拓、经营管理等创业深度服务。建设创业项目库,搭建创业者和创业项目对接平台,提供更多创业机会和创业选择,提高创业成功率。积极发挥经开区创新中心作用,加快孵化培育各类创新载体,高标准、高水平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返乡创业示范园区和创业孵化基地,常态化开展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举办创业创新大赛、创业项目推介会、大学生创业启航计划等活动,营造全社会广泛关心、支持和参与创业就业的良好氛围。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汉江经济带,主动承接关中平原、成渝、汉江城市群的辐射带动,支持和鼓励企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巩固拓展金石合作成果,加强与河海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及中省包联单位协作交流,在产业发展、平台建设、招商引资、科技创新、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等方面谋求深层次合作。持续深化柔性引才政策和激励鼓励措施,加大紧缺型、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培养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着力解决人才安居就医、子女就学、家属就业等后顾之忧,全力打造高端创新人才队伍。

(四)完善制度机制,强化后续保障,全面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围绕新经济新业态发展,积极预防化解劳动关系矛盾,探索完善劳动用工政策。常态化开展企业工资指导、薪酬调查,指导企业完善技能人才工资分配制度,促进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保障低收入劳动者劳动报酬权益。持续做好就业后续保障服务。对符合条件的各类返乡入乡就业创业人员,及其共同生活的配偶、子女和父母,增加优质教育、住房等供给,解决返乡入乡就业创业人员子女入学、居住等实际问题,妥善办理社保关系转移接续,做好社会保障服务工作。

(作者系石泉县委常委、县政府常务副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