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把学习实践成果转化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紫阳县紧扣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建立方案审核制、目标责任制、承诺监督制、效果评议制、问题销号制、情况公示制,坚持“六下六上”工作法,从74个参学单位抽调千名干部组成工作组进村抓整改、促落实,力促学习实践活动成为群众满意工程。
把政策带下去,把民情带上来。针对农村广大党员干部不了解政策、思想不解放等问题,驻村工作组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和阵地,集中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让广大群众了解政策、掌握政策、灵活运用政策,进一步统一思想、解放思想,为农村发展打下坚实思想基础。针对农村意愿表达机制不完善、信息反馈渠道不畅通等问题,广大驻村干部通过实地调研、面对面征求意见和建议等方式,采取发放征求意见表、记民情日记、建立民情档案等形式,走进千家万户、来到田间地头,认真倾听群众呼声,了解农村存在的各种矛盾及影响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全面掌握农村党员干部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和对突破发展、建设“平安紫阳”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并及时进行归纳整理、反馈落实,真正为群众排忧解难。全县驻村工作组共集中宣讲437次,征集意见建议1513条,记民情日记1700余篇,解决实际问题315个。
把培训带下去,把就业带上来。针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全县有近2万名外出务工农民找不到工作,返乡滞留在家乡,想发展无技术、想创业无资金、想就业无门路的问题。县委、县政府迅速做出部署,决定由县人劳局牵头,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制定了免费培训返乡农民工茶、桑、畜、魔芋主导产业技能和“两路”建设(高速公路、铁路)技工培训方案,采取送技术下乡到村的办法,全县共培训主导产业项目4个、68个班次、10060人;培训蔬菜种植技术200人;培训烹饪、农家乐礼仪接待300人;培训“两路”技工3000人。免费印发技术资料11000份、光碟1000张。使1.5万名滞留在家的返乡农民工按照各自掌握技能走上就业岗位。
把项目带下去,把收入带上来。针对农村群众普遍存在的“缺路子”问题,各驻村工作组充分发挥部门单位帮带优势,把有关的发展思路、致富途径、农村实用技术等作为帮扶农民群众的重点,通过教技能、助项目等形式,把有关的发展思路、致富途径、农村实用技术等作为帮扶农民群众的重点,着重培养发展特色产业的带头致富能手,帮助乡镇和村建立科技致富示范基地、党员科技致富示范户。同时,积极为帮带村内引外联,搞好招商引资,促进项目建设,想方设法为帮带村新上致富增收项目。目前,驻村工作组已培训农村党员和群众23000人次,帮助新上基础设施项目615个,新上农民增收项目521个,帮扶困难党员群众2536人,提供帮扶贷款1860万元。
把资金带下去,把增效带上来。大力开展服务企业“四个一”活动,在100多名科级干部挂钩服务企业的基础上,又排出50名正科级以上干部,用100天的时间,挂钩50个重点企业,服务50个重点项目,建立“一个项目、一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工作推进机制,在力促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过程中培养党员干部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良好作风。据统计,广大党员干部先后到企业开展服务1100多人次,帮助解决问题300多件,争取订单7000余万元,协调资金达1.5亿元;上半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04亿元,同比增长57.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2.9亿元,同比增长56.9%。完成财政总收入8635万元,同比增长36%,上半年新签约项目10个,已开工项目8个。
把服务带下去,把形象带上来。针对村容村貌不整洁、就医难、上学难、行路难、用水难等群众反映强烈的各类重点问题。各驻村工作组牢固树立“民思我想、民困我帮、民需我办、民求我应”理念,坚持“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先解决什么问题”的原则,深入群众,深入问题,尽心尽力、尽力而为,选准突破口和切入点,把帮带措施落实到位。各干部派出单位、驻村机关干部也坚持“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积极投入到服务农村大众的工作中来,努力在群众中树立起机关干部的良好形象。截至目前,已到帮带村现场办公305次,现场解决问题204件,为农村群众办好事、实事138件。
把问题带下去,把满意带上来。针对群众来信、来访反映的问题,及时分类梳理,落实到每位驻村干部,并实行“三定三包”责任制,即定责任人员、定办结时限、定办结效果,包调查、包处理、包做好思想稳定工作。驻村干部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走村入户,深入来信、来访人家中,了解情况,查实问题,认真分析原因,提出解决措施。当场能解决的,当时解决;当场不能解决的,认真做好记录,留下联系方式,回去后寻找方法、创造条件帮助解决,努力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同时,对已经解决的问题做好回访,确保工作不留“后遗症”。目前,全县驻村干部已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180多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