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安康要闻 > 正文内容

    土里刨金为民富

    ——我市打造现代高效农业纪实

    作者:丁义兴 曾忠文 鲁延福 时间:2009-08-19 10:22 来源:安康日报 字号: 打印

    夏秋时节,走在旬阳县蜀河镇郅家湾村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 一眼望去,田地平整,道路宽阔,渠水清澈,绿树成荫。三五个农民正在商讨如何在大面积配套设施齐全的地里种植大棚蔬菜赚大钱。
    这仅仅是我市农业综合开发现状的一个缩影。
    地处秦巴山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的安康市,土地条件较差、基础设施落后、 自然灾害频发等问题长期导致该市农业效益不高、农民收入偏低。如何改善极差的农业生产条件,让农民尽快增加收入,成为历任领导和各级部门的一个梦想。
    2001年,我市通过争取启动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紧紧围绕“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这一目标,按照“政府统筹、区域开发、捆绑项目、集中投入、打造精品”的思路, 依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打造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域开发整体推进、资金投入连创新高、产业链条不断拉长、项目管理逐步规范、开发建设亮点频现,呈现出“工作一年比一年好,投资一年比一年多,规模一年比一年大,质量一年比一年高”的良好态势, 为发展高效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坚实基础。
    截至目前,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已经由2001年的1个增加到今年的7个,开发规模由每年5000亩增加到4.5万亩左右,年财政资金投入由200多万元增加到4000万元,全市已有汉滨、汉阴、石泉、平利、旬阳、紫阳、白河等7个县区列入国家或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
    近年来,项目区共新修机耕路240公里,新建拦河坝104座,排灌站56座,机电井120眼,小型蓄排水工程50座,水源工程296个,衬砌渠道625.3公里,埋设管道76.4公里,平整土地和改良土壤22.3万亩,实现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近20万亩、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近1.5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近1 8万亩,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完善和加强,近32万亩的低产田变成了田地平整、土壤肥沃、渠路配套,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高效的高标准基本农田。
    项目区通过土地治理、土地流转和产业结构调整,使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据统计,在已开发的31.82万亩土地中,近60%的土地种植了经济作物,近40%的土地进行了流转,培育了一大批种养殖能人大户,吸引了规模企业到项目区建设产业基地。平利县洪善存、凌久成等产业大户在产业化项目的大力扶持下,利用项目区良好的基础配套设施,以茶饮业为主,兴办起多家集生产、加工、营销为一体的龙头企业。女娲茗茶有限公司按照“公司+加工厂+基地+农民”的模式,联营28家加工厂,辐射带动茶农6000多户,经营茶园4万余亩,年产茶叶200多吨,年产值1400余万元。目前该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已基本形成了“整治一片土地,建成一片良田,开发一片基地,扶持一批龙头,搞活一片经济,富裕一方百姓”的格局,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
    农业综合开发不仅让农民增收,而且农业生态环境也得到明显改善。项目区共营造防护林5万余亩,实现防护农田18.72万亩、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面积201.5平方公里(累计数);新建沼气池3000余口,年保护炭化林900亩,节省燃料费9万余元,节省电费2万余元,节省化肥开支8万余元,有效保护了林业资源,减少了废气排放,改善和美化了生态环境。此外,项目区共实施技术培训30余万人次,科技示范推广1.91万亩,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的科普知识和应用能力;积极引入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提高了效率,增加了收入,开阔了眼界,改变了项目区农民落后的耕作方式和技术,激发了学技术、用技术的兴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dkp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