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泉县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坚持以乡镇职能转变为保障,以村级党组织升级晋档活动为抓手,以促进农民增收最终落脚点,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抓整改、出成果、见实效。
一是科学规划,建立农民增收坐标。坚持把农民增收作为各项政策和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了“抓农民增收这个纲,统筹三化进程,实现纲举目张”的工作思路。科学编制横向到产业、到项目、到部门,纵向到乡镇、到村组、到农户,责任到干部、任务到年度的农民增收规划,并按照收入门路、收入状况,以乡镇为单位,将全县202个村分为示范村、小康村、富裕村、温饱村、贫困村五个级次和蚕桑强村、畜牧强村、城郊型村、旅游专业村、水产养殖村、烤烟专业村六个类型,并以村为单位把农户分为转移农户、创业大户、产业大户、殷实农户、包帮农户、政策关怀户六类,根据不同农户的实际情况,制定增收明白卡,形成了户户制定增收计划、人人明确增收办法、家家都有增收目标的规划格局。
二是壮大产业,夯实农民增收基础。坚持把蚕桑、畜牧、劳务经济作为农民增收的支撑点。努力推进蚕桑产业由传统向现代、由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由整县推进向分区指导、由千家万户向强村大户 “四个转变”,实行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产品优质率、劳动生产率“四率考核”,采取狠抓强村大户、规模经营,实行订单生产、保价收购,推进科技进步、节本增效,实施综合经营、提高收入,延伸产业链条、培育龙头等措施,不断发展壮大蚕桑产业;大力实施生猪“百千万”工程,坚持因地制宜,积极发展水产养殖、高效农业、名优特色瓜果蔬菜、花卉苗木等区域特色产业;积极与省内外各大企业进行联系,开辟就业岗位,与县内重点工程项目部开展提供劳动力和生活保障服务的“双供”活动,大力实施“一个不少、一个不闲”的人人技能培训工程,切实增强农民就业创业能力。
三是城乡统筹,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牢固树立抓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就是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的观念。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安排,编制了全县城乡一体化规划并于通过省级专家评审,按照“山下川、川入镇、镇进城”的梯次搬迁思路,组织实施了农民建房工程;鼓励和扶持干部创业、自主创业、家庭创业、返乡创业,出台了培育城乡一体村、促进二三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有力地带动了农民增收;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工业化进程,努力为农民转移、农产品加工升级提供条件,积极培育规模企业,努力提升产业层次和水平。同时,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招商引资、公司运作”的发展模式,大力开发旅游资源,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农民增收步伐。
四是创新机制,为农民增收提供保障。县上成立了由县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和蚕桑、畜牧、劳务经济等7个项目工作组,实行资金到项目、责任到领导,事由组长办、人由组长选、钱由组长批、组长负全责的工作机制;乡镇建立了以便民服务、产业服务、科技推广服务、劳务服务、基础设施服务为核心的“五大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了为农民增收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新型乡镇运行机制,大力实施了乡镇机关“五小”建设、阳光政务工程、一人学一技工程;深入开展了村级党组织“升级晋档、科学发展”活动,将全县村级党组织划分为贫困村、温饱村、小康村和示范村四个级别,并依据收入差距,又将贫困村、温饱村、小康村各划分为两个档次,实行分类定标准,分层提要求,依次升级晋档。建立了“一提三有”工作机制,切实提高村干部的政治经济待遇,有效激发了基层干部服务农民增收的积极性、创造性,加快了县域经济社会率先突破发展的步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