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在巴山峻岭间绕来绕去,当她和任河交汇时,仿佛突然打了个十分精致的结,那便是山城紫阳了。这里有传唱千年的民歌,这里有四海飘香的茶叶。过去,紫阳曾是安康锁钥、川陕咽喉的水码头;如今,紫阳正乘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东风,在2204平公里的土地上,谱写着和谐、科学、突破发展的壮丽诗篇。
近年来,紫阳围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紫阳的奋斗目标,全力打造紫阳富硒茶、紫阳民歌两大品牌,大力推进特色产业、基础设施、经济总量三大突破,奋力发展富硒食品、水电能源、特色矿产、民俗旅游四大产业,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五项建设。全县生产总值由2006年13.49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20亿元,年均增长20%。财政总收入由2006年的4300万元增长到2008年的1.2亿元,增幅排名全省前列。
2009年春天,是一个被载入紫阳史册的春天。3月,紫阳县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拉开序幕。县委及时成立了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先后多次召开县委常委会、领导小组会,研究部署学习实践活动。结合县委十三届六次全会提出的奋斗目标,确定了“坚持科学发展,实现四大突破,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紫阳”的实践载体。14名县级党员领导建立了活动联系点,带头参与,定期深入联系点对活动进行督查指导。县委派出8个指导检查组强化对活动的指导检查。建立了学习实践活动周一例会制,及时反馈信息、解决问题。各参学单位主要领导积极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扎实抓好本单位的学习实践活动,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丰富学习形式引出源头活水
县委中心组率先开展集中学习,县级领导班子成员带头作一次专题讲座,参加一次专题讨论,撰写一篇心得体会,组织一次调研活动。县电视台开办了“部局长访谈”专栏,对20名部局长就如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行了专访。通过“专家辅学、领导讲学、访谈促学、交流助学、考试验学”等方式,力促广大党员学深学透。同时,将学习实践活动作为加速紫阳突破发展的强大动力,围绕落实“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目标,开展了“百名领导大调研,千名干部大下访,万名党员大集训”活动,对工业经济、基础设施、特色产业、民俗旅游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县学习实践办发放征求意见表、调查问卷8300余份,征求意见4628条,经梳理后,归为7大类67条,形成调研报告363篇。
同时,该县还采取组织党员干部外出参观先进典型等学习方式,增强学习效果。西洽会刚一结束,县委书记罗雪剑、县长王晓江就带领参加西洽会的经济职能部门领导,远赴咸阳、旬邑等地参观考察工业园区和城市建设。丰富的学习形式引出源头活水,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深入检查分析多方把脉找症结
坚持群众路线是取得实效的基本途径。县上四大班子领导分别带队,深入挂点乡镇、新农村建设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分管部门和基层一线,通过召开座谈会、实地调查、面对面走访等方式,认真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同时,通过“请上来提”、“发下去征”、“走出去访”、“坐下来谈”等方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对领导班子和班子成员在科学发展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把问题找准找实,做到整改方向明确。各参学单位共召开座谈会206次,发放各类征求意见表9400余份,走访退休干部、党员群众2060人次,领导干部开展谈心1352人次,梳理群众各类意见建议223条。
通过撰写领导班子分析报告和党员领导干部调研报告,召开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群众评议大会,各级领导特别是县级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打开了思想解放的总阀门,县委常委班子通过开好两个生活会,交流了思想,增进了团结,查找出了影响和制约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问题及原因,进一步理清了发展思路,形成了“五坚持五加快”推动紫阳科学发展的五点共识,即:坚持工业强县战略,加快工业经济突破步伐;坚持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基础设施突破步伐;坚持发挥富硒资源优势,加快绿色产业突破步伐;坚持弘扬地方特色文化,加快民俗旅游产业突破步伐;坚持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加快社会事业突破步伐。
创新活动载体明确目标找定位
按照“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创特色”的思路,紫阳谋划开展了一批特色实践活动。让目标更具体,让定位更清晰。七十四个参学单位和五个试点单位,分别制订了地方化、部门化、具体化的目标要求,成为指导工作的重要标尺。
针对群众提出的住房难、吃水难、看病难等民生问题,做出重点处理。投资200万元开建了廉租房二期工程,投资300万元启动了180户棚户改造,投资300万元完成了99个自然村电视“村村通”工程,开建饮水安全工程20处,改建了9所乡镇卫生院、162个村卫生室,投资500万元开建了4282平方米的敬老院。对全县8000多名农村党员、村组干部、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行了免费健康体检,筹资170万元对全县65000余农村已婚妇女进行免费健康检查。对“家电下乡”补贴程序进行了减化。
针对群众要求加快工业发展的建议,制定出台了招商引优惠政策和奖励办法,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包装项目,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全面落实部门招商、领导招商、干部招商目标责任制,上半年共签约工业项目10个,已开工8个。投资4亿元的尧柏水泥生产项目,明年底投产,年产值将达3.2亿元。投资6000万元的板石整合项目,投产后年产板材200万平方米,相当于现有生产能力的总和。陕西有色金属集团已于7月底正式收购湘贵锰业,将扩建一条5万吨电解锰生产线,投产后产值将达到10亿元以上。年产40万吨钒钛磁项目已由潜龙公司投资建设,总投资高达3.2亿元。汉水硒谷已与江西润田饮料有限公司合并重组,扩能改造后日出水1000吨,年产值5亿元。投资1.16亿元的锆钢玉项目,年底投产。
与此同时,建立重点项目跟踪服务和责任人制度,实行一个项目一名县级领导挂联包抓、一名科级领导具体负责、一套班子落实、一个方案实施、一个办法考核工作机制,全力加快项目建设。上半年,全县共开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23个,完成投资10亿元,同比增长83%,其中重点项目开工24个,完成投资5亿元,占总计划的52%。通乡水泥路建成路基266公里,铺筑水泥路面118公里;完成通村水泥路打底子工程439公里,铺筑水泥路面147公里。特殊教育学校、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学校、乡镇卫生院、计生服务站、文化站建设等项目进展较快。
扎实开展“万人就业工程”和“农民工回乡创业示范工程”,免费培训农民工1.5万人,为返乡务工人员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93万元,全县劳动力实现就近转移就业6.5万人,有组织劳务输出5.8万人次。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按照“低山茶叶、中山魔芋蚕桑、高山木本药材”的立体农业发展思路,流转土地13304亩,着力培育大户强村。截至目前,全县产茶2200吨,实现产值3.1亿元,茶农净增收入6900万元。新增魔芋种植面积1万亩,烤烟5000亩,木本药材10万亩,生猪、禽类出栏量分别增长5%、20%,今年全县农民人均预计增收700元以上。
针对部分党员干部作风漂浮、服务不好、办事不公、效率不高、思想消极等问题,进一步加强了作风建设,大力弘扬“攻坚克难”的紫阳精神,在全县党员干部中全面推行了工作在一线开展、矛盾在一线化解、实事在一线推进、形象在一线树立、成效在一线体现的五个“一线工作法”。县上在紫阳广场公布了县委、县政府所有领导及部门主要负责人的照片、职务、电话,方便群众反映问题。认真开展领导接访、干部下访活动和“信访积案化解年”工作,解决各类信访问题56件,化解信访积案11件,未发生赴省集体访,进京非正常访低于控制指标。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城区赌博风气严重的问题,县公安局迅速开展了“打击赌博违法专项行动”。定期组织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检查和整治活动,安全生产形势较为平稳,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为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解决突出问题注重效果听民声
县委坚持把解决问题促进发展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落脚点,对所征集的所有的问题、意见和建议进行认真梳理,对查找出的问题明确责任领导、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限期解决。截至目前,全县各参学单位针对查摆出来的223条突出问题,制定了整改措施,已整改落实145个,正在整改落实的78个。全县共需建立完善制度机制156个,已建立完善93个,其余正在建立。
新的科学发展理念带来了新气象、新变化。上半年,全县共完成生产总值93870万元,增长15.2%;财政总收入8350万元,增长5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全市第二,一般预算收入、工业增加值、农业总产值增速分别位列全市第三,GDP、财政总收入增速全市第四。
机器震耳欲聋的轰鸣声被键盘的敲击声取代,蜿蜒的山路正在变成通衢大道,裸露的荒山正在披上新绿,工业经济、基础设施、绿色产业、民俗旅游正在成为紫阳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动车组。
一个个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民心工程正在实施,一个为人民解难、为百姓解忧的热潮正在兴起。在凝聚着信念、积蓄了力量、洒满了爱心的学习实践活动中,紫阳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更清晰地触摸到了科学发展的巨大力量,一个万象更新、生机盎然的新紫阳正阔步前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