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分新很忙。
电话忙。都是预约“王院乡村振兴大讲堂”培训的。“七月中旬以前都没时间了,给你排在七月底吧”陈分新一脸歉意。
培训忙。“要根据不同单位给做培训计划,要给做专题讲座,还要统筹做好后勤服务”陈分新总是担心来的学员没有收获。
接待忙。各单位组织前来学习,工作生活在王院村,给村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走的时候,还能销售村里的土特产,陈分新忙里偷着乐。
陈分新和王院村这对“王炸”有着厚重的故事。从30岁“娃娃书记”到59岁“老陈书记”,他16次走进人民大会堂,带领王院村荣获“全国文明村”“全国农村基层先进党组织”等国字号荣誉。作为旗帜引领和“窗口效应”的老典型,在新时期,他和他的王院又要上演怎样的精彩?
变身:找准优势资源,开在田野的讲堂很实用
宽广的通村油路一头连着美丽的王院,一头通往山外优美的世界,沿途尽数能看见醒目的标语牌、绿油油的烤烟、成排的果树,新建的路灯以及悄然兴起的民宿,村上新立项的养牛场正挥汗如雨的建设,一切景象都透着茂腾腾的鲜活。
乡村振兴大讲堂和往日一样热闹。这一天,上午是旬阳市审计局的结业,下午是小河镇的开班。中午间隙,我们见到了陈分新。
“最近一段时间我们都是连轴转,培训班一直排到了7月底,好多单位预约不上,已经开办了50期,培训了1600余名学员。”陈分新说。
作为审计局的副局长王溪,既是组织者,也是学员,通过两天的学习,她感受颇深:“走进王院村乡村振兴学堂,围绕基层党组织建设、党风廉政建设以及乡村振兴等内容进行了学习,为审计人员今后能够更加依法、规范的从事审计工作,筑牢了廉政风险的防线。”
大讲堂让干部提升了自己的能力,也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看到了未来。
王院村五组村民邱德海通过培训,吃透政策,决定返乡不走了:“我以前在外包砖厂,每年有十来万收入,照顾不上家,而且没保障。通过学习,今年种植魔芋50亩,间隙发展中蜂土养、土烧酒加工、粉条加工,预期今年的纯收入要达到30万上下,比起外边儿要好得多。”
邱德海也是讲堂的“讲师”之一,全市和镇上的魔芋种植现场会都在王院村召开,作为职业农民的邱德海把魔芋技术在田间地头传递给更多的人。仅魔芋一项,今年发展了200亩,成为可靠的产业之一。
随着安康、旬阳两级市委党校教学点入住王院乡村振兴学堂,15名各行业理论专家教授、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常年合作,让“知识课堂”变为“振兴课堂”。
在采访中看到,乡村振兴大讲堂成为了党员干部练兵的“讲堂”、群众学习的“学堂”、农民培训的“课堂”。搭建起党员干部提升能力素质、交流工作的平台,群众开展学习、提升素质的舞台,通过“理论+实践+互动”的特色模式,准确的为群众答疑解惑,为乡村振兴培养人才,从而实现“五大振兴”全面发展。
变革:老书记成为新网红,一切从旱改开始......
大讲堂的落地,是思想碰撞后留下的智慧。
2021年底,王院村被旬阳市委、市政府确定为乡村振兴建设样板示范村。同年,旬阳市发改局成为王院村的包联单位。
发改局局长李向阳坦言自己压力很大,五下王院调研,一边面对的是“全国文明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这一金字招牌和支部书记陈分新这一先进人物,另一边是落后的自然条件、薄弱的产业现状和匮乏的人才实际,如何在短时期里实现振兴从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李向阳陷入沉思。
王院村以前就是党性教育基地和廉政教育基地,肩负有培训、学习和教育的责任。陈分新的特殊身份、个人魅力和自身实践都是财富。具有发展思维的李向阳决定从已有的基础开始进行一场变革:不但要擦亮昔日金字招牌,还要让王院村能有实际的收入。把乡村振兴大讲堂办好,有依托,有底气,办好后不但能发展培训经济,能聚人气,有收入,还能发挥实效,引领人才,良性循环,这样的王院村才名副其实。
干了30多年支部书记的陈分新不这样想,他有自己的担忧:“钱、人、接待、环境改变都是短时间内没法解决的事。”
李向阳给陈分新做工作:“没有干不成的事,我们要有发展的思维,改革的勇气,经济的观念来推动乡村振兴大讲堂的实践。”
发改局在人力资源财力特别紧张的情况下,抽调两个业务骨干常年驻村,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的同时,带去年轻人的新思维,同时划拨给村上50万元作为启动经费,带着思考寻求多部门指导和帮扶。
李向阳给陈分新安排的第一个任务是旱改厕。但当了一辈子农民的陈分新却又顾虑重重:“农民用了一辈子的旱厕,突然变成水冲厕所,农民谁愿意?习惯咋改变?”
李向阳三次开拓思想,四问王院:“解放思想,如果连个旱改厕都完成不了,谈什么解放?定下的事不去做,你怎么知道做不了?如果外边来的人还看到我们这样的环境,学习王院学什么?如果还躺在王院过去的功劳簿上,我们还能消费王院多久?”
陈分新后来谈到这些细节的时候坦然的说:“的确是振聋发聩,作为新时代的支部书记,必须要有新思维来开辟新事业,我们用很短时间就把村委会公厕进行了改造,现在回想,当初的决定多么正确。”
为了让陈分新更加接受新事物,李向阳给安排的第二个任务就是让陈分新开通抖音。这对于陈分新来说,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说干就干。发改局派驻王院村第一书记宁雨薇手把手教陈分新抖音技巧。2021年12月8日,陈分新第一条抖音发布,19.6万的点击量让陈分新不敢相信,没想到自己一个老书记也可以当新网红。至今,26条作品见证着大讲堂的成长,让陈分新更没有想到的是,抖音还可以带货,可以开直播间,可以让更多人看到王院,了解王院。
李向阳说:“解放思想就像是扭开水龙头一样,龙头扭开,活水自来。”陈分新也从两个小事中坚定了立场,决心让大讲堂在新时代发挥更大作用,在发改局和多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王院村实现大变身:教室变身讲堂,村委会办公室变身成为住宿的标准间,闲置的教室变身餐厅活动室,简陋的操场变身停车场,农民的闲置房屋变身成民宿。
变现:大讲堂“虹吸”现象日显,让村民换种方式生活
在发改局推动和部门携手下,学堂历时3个月改造建设,建成培训区和生活区共有11间功能部室,可容纳60余人集中培训。
2022年3月8日,大讲堂顺利开班。旬阳市委书记陈红星为王院乡村振兴学堂揭牌并在首期开班式上讲话。
2022年6月13日,旬阳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第六次(扩大)集体学习研讨会在棕溪镇王院村乡村振兴学堂召开。全体市级领导参加学习,市委书记陈红星主持会议并讲话。
示范效应后,王院讲堂成为旬阳市党员干部学习的重要基地,也成为了全市康养的网红打卡点。
乡村振兴学堂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农民教育的问题解决了,能人纷纷返乡闹农业。产业大户柯尚林今年250亩烤烟收入50万不成问题。带动效应下,外出能人纷纷返乡,魔芋、林果、养殖产业纷纷兴起。
作为培训基地,很快出现了“虹吸”现象,全市各镇各部门都排队培训,连外省外县的都需要提前联系报备,群众自发涌入王院。
人来了,经济自然起来了。村上提供住宿、餐饮等有偿服务,壮大了集体经济,周边民宿逐渐火起来,农民得到了实惠,培训期间,夜晚架起了烧烤炉,搞起了篝火晚会,开起了音乐啤酒节,带动周边的群众参与进来,收入自然提高了。
村民眼看着依靠培训讲堂可以把闲置资源变现的时候,逐渐明白了王院讲堂,是全村人民的讲堂,不是陈分新一人的讲堂。
陈分新的妻子刘忠群腿部有残疾,但多年坚持自力更生,一直从事着烤烟栽种,讲堂开班以后,李向阳给陈分新安排了第三个任务:“嫂子坚决不能再种植烤烟了,要从讲堂培训中分到红利,让她带头组织村上的土特产,通过学员销售出去。”当农民看到用不完的土特产能高价变现的时候,流淌在王院的是另一种幸福感。
而另一边,标准化厕所改造实现140余户,3户开办了民宿,旅游线路正在设计,旅游产品开发列入了村委会的议事日程,集游客中心、多功能培训中心、党群服务中心为一体的全新的“大讲堂”正在报批之中。
让古老的村民换一种活法,是陈分新的愿望,也是李向阳的愿望,更是办大讲堂的初衷,是乡村振兴的初心和使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