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的基础,是破解农村问题的金钥匙。为全面落实中央部署和省委要求,白河县大力实施“党建引领·金融先锋”行动,探索建立“乡村金融超市”,将党建工作与金融服务有机结合,着力破解产业发展资金保障难、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难、普惠金融政策落地难等问题,使党建“微阵地”成为金融服务的“根据地”,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一、背景动因
(一)中央有要求。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2019年国家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建立完善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市场体系、组织体系、产品体系,完善农村金融资源回流机制。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指出,鼓励开发专属金融产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增加首贷、信用贷,进一步要求金融机构创新开发个性化、特色化专属金融产品服务,切实解决“三农”融资问题。
(二)现实有需要。白河县作为全省自然条件最差的县之一,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关键在发展壮大特色产业,而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关键要靠资金精准支持,这就需要基层党组织在群众与金融机构之间架起一座双向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县级各金融机构既承担着为党和政府分忧、又承担着为“三农”服务的重要职责,2020年底全县银行资金存贷比接近50%。这就要求金融机构必须把推动自身发展同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目标结合起来,发挥自身优势,找准支农着力点,创造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点。
(三)群众有期盼。农民群众手头不宽裕,个人想发展,需要资金扶持;能人大户要引导发展经济,党员干部要发展集体经济,需要资金扶持;农业园区要壮大,农产品企业要增收,也需要资金扶持。“十四五”期间,我县按照“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思路,坚持种养加结合、产供销一体、农工旅融合,将扶持壮大特色产业作为巩固脱贫成果、接续乡村振兴的治本之策,大力鼓励发展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市场经营主体,一些群众发展产业的愿望较为强烈。在信贷资金投放中,金融机构对农户信用情况、信贷需求、还款能力等信息掌握的不够全面,不敢发放贷款;另一方面,群众想要发展产业,往往因为贷款“难、慢、贵”而被资金捆住手脚,由于信息不对称,信贷资金供与求之间产生了错位。种种矛盾和现实问题,迫切需要金融机构主动作为,改善信贷服务质量。
二、主要做法
(一)聚合资源,织密服务网络。在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乡村金融超市”,设立便民服务窗口,由122名村(社区)党支部书记担任“金融协理员”,负责日常管理、信用评价、贷款初审推荐、信贷资金使用监管等工作;选派55名县农商行党员业务骨干担任“金融联络员”,提供金融知识宣讲、信贷产品宣传、贷款业务受理等服务工作;选聘100余名道德品质好、诚信经营的党员商户担任“金融服务员”,办理惠农资金领取、现金支取、生活缴费、社保缴纳等普惠金融服务,做到网点到村、党员到户、服务到家。同时,在村(社区)人口相对集中区域设立137个金融便民服务站,推出“助农E终端”直缴养老保费、合疗等业务,对36个村(社区)远教扶贫电商站点提供低利率信贷支持,切实织密“红色金融”服务网格,使金融服务更有温度、更具热度、更显力度。
(二)聚焦需求,提升服务精度。依托“乡村金融超市”推出“党员先锋贷”“道德模范贷”“返乡创业贷”“乡土人才贷”“龙头企业贷”“集体经济贷”六大特色信贷产品,明确信贷主体、办理流程及10%—30%的降低利率,满足不同群体个性化、差异化信贷需求。村党支部积极收集党员群众产业发展意愿和诉求,并对信贷主体资金使用途径、发展项目、申请金额等进行核实,严把第一道“关口”。成立县镇村党员干部产业发展服务队,从项目选择、技术指导、经营管理、产品营销等方面,为农村党员群众提供全方位全过程服务,确保金融产品放得准、用得好、见效快,实现“建一个超市、兴一批产业、活一域经济、富一方百姓”目标。累计发放六大特色信贷资金3.82亿余元,培育金融先锋先进基层党组织15个,选树优秀企业、服务明星、先进个人176个,“贷”动了广大党员群众创业致富和企业提质增效,一批示范作用强、引领效果好的产业集群深耕白河三农沃土,释放着产业振兴的乘数效应。
(三)聚力规范,强化服务保障。建立健全“县级谋划指导—镇级工作协同—村级业务协作”的三级组织体系,县委组织部与县农商银行建立10亿元框架合作协议,设立100万元专项工作经费,组织召开银农对接会、政银企洽谈会,广泛对接群众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建立“政府主导、银行联动、支部推进、党员带头、农户参与”的“五位一体”评级授信机制,村党支部利用主题党日、群众会、院落会等形式,大力宣传金融政策和诚信守信相关法律知识,定期评选“诚实守信光荣户”,构建“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美丽乡村信用环境。对产业发展成效明显的党员群众,产业振兴带动性强的市场主体,党的建设、社会稳定等工作实绩突出的村(社区),按5%-20%提高授信额度、10%-20%降低贷款利率,并及时予以表彰奖励。全县授信农户户数4.8万户,授信额39.82亿元。将“乡村金融超市”运行情况纳入镇党委抓基层党建工作重点任务清单,按季度通报工作进度,年底进行考核表彰,形成规范运行工作机制。
三、取得成效
通过探索建立“乡村金融超市”,促进党建工作与金融服务深度融合,金融供给与需求精准对接,推动信贷资金投放更加精准、特色金融产品更加丰富、普惠金融服务更加便捷,使党建从“无形”到“有形”,再到“有效”,着力打通普惠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一股股“金融活水”面向群众精准浇灌,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的路子,提升了群众对金融服务的获得感。经验做法被新华社《内部参考》《中国组织人事报》《光明日报》、新华网、陕西广播电视台《今日点击》栏目和《当代陕西》《陕西日报》《陕组信息》等主流媒体予以深度报道。
一是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组织力。通过建立“乡村金融超市”,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信息、资源、人才、组织优势与银行的资金、技术、管理优势有机对接,及时掌握并解决群众在产业发展中急难愁盼问题,促进金融服务广度和深度得到拓展,推动金融系统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老百姓生产生活深度融为一体。广大党员队伍纷纷进村入户,宣讲金融知识、推介金融产品、提供金融服务,主动为农民创业经商贷款牵线搭桥,将金融服务落实到千家万户,使群众享受到“零距离”的金融和生活服务,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赖和好评,进一步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组织力。
二是推动了产业振兴。基层党组织积极整合各类资源要素,充分发挥“节约成本、信息对称、把控风险、提升服务、品牌推广”五大优势,量身打造个性化金融产品,精准投放信贷资金,全面满足“三农”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为“最后一公里”提供日益完善的金融服务和低成本的高效资金。大力开展消薄化债和结对帮扶,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消灭“空白地带”,将党建优势体现在强农惠农攻坚的主战场上。全县以木瓜、茶叶、绿色养殖、生态旅游、毛绒玩具社区工厂等为主的特色产业“遍地开花”,催生形成八大产业链,以产业兴旺推动群众增收致富。
三是强化了基层治理。注重信用体系建设,积极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宣传防范及打击非法集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等金融知识,帮助基层群众了解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整个农村社会信用意识全面增强、信用文化日益浓厚,营造了良好的金融环境。通过建立评级授信机制,用好乡规民约、乡风评议等载体,持续扩大信用评定和授信覆盖面,将百姓向上向善、重信守法的信用额度变成金融征信额度,以正确价值导向引导群众向善向好,进一步涵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升了农村社会治理效能。
(作者系安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白河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