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高质量项目建设调研报告

作者:衡 果发布时间:2022-07-27 14:14 来源: 【字体:

项目投资一直是拉动我市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也是实现稳增长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全市上下突出项目建设关键引领,凝心聚力抓招商引项目、建项目带产业、上项目促发展,以扩大有效投资积聚发展动能,形成了重点项目大干快上、接续推进的浓厚氛围,为“十四五”高点起步、稳健开局打下坚实基础。我们就此情况开展调研,形成以下专题报告。

一、基本情况

今年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大要求和省委、省政府关于“高质量项目建设推进年”的重大部署,有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狠抓稳增长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全市项目建设提质增效,经济运行总体平稳。1-5月,全市项目投资增长29.5%,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7%,增速高于全省11.4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2位。全市323个市级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252亿元,占年度计划43%203个新开工项目已开工162个,开工率80%,其中,204个重点产业项目完成投资140.8亿元,占年度计划45%、高于全市平均进度2个百分点,占全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的55%。主要做法和成效是:

一是高位推动抓统筹。市委连续两年以项目建设为主题印发实施“1号文件”,扎实推进“产业项目建设年”“深化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深入实施项目谋划、精准招商、乡村产业、要素保障、营商环境“五大提升行动”,大力推行领导包抓、专班推进、观摩点评、联合督查、考核问效等有效机制,强化以项目看实绩、比高下、论英雄的鲜明导向,形成“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狠抓产业项目”的浓厚氛围。实施市级重点项目323个、年度投资590亿元,分别增长7.6%7.3%,其中产业项目204个、年度计划投资313亿元,分别增长6.8%13.8%。按照全省稳增长工作要求持续加压,将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任务目标由7%上调到16%,新增年度投资计划200亿元,工作任务分解到县区,进度要求细化到月份,保持重点项目建设强劲势头。

二是精深谋划抓储备。紧抓构建新型基础设施体系、稳住经济大盘、县城城镇化建设等政策机遇期和投资窗口期,在优化“十四五”项目库的基础上,向“深”处想、朝“准”处谋、往“实”处干,高质量储备影响深远、投资量大、引领性强的重大项目346个,总投资4467.7亿元。研究制定《重大项目谋划储备推进工作实施方案》,在谋划方向、重点领域、数量质量、推进机制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由17个工作专班统筹调度、分工责任、协同推进,努力形成储备充足、滚动接续、串点呈链的工作格局,确保全年谋划储备单体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500个以上。

三是产业集群抓链条。围绕打造全链条产业集群,全市布局富硒食品、文旅康养、装备制造、秦巴医药、钒材储能、锂电新能源材料、钡盐新材料、毛绒玩具、电子线束、蚕桑丝绸、现代交通物流等11条产业主链7条子链。实行市级四大班子领导挂帅的“链长制”,编制产业链“一图五清单”,推行“七个一”工作模式,逐一摸清产业链现状、全国头部企业、行业领军人物、关键技术环节和招商合作方向,全要素协调保障,全流程跟踪服务。目前,富硒食品产业列入全省重点产业链,毛绒玩具产业率先具备整链生产能力,钒材储能产业发明专利数量、科技研发水平在国内同行业领先。

四是精准对接抓招商。坚定实施“开放兴市”战略,将招商引资作为“开放发展第一抓手、经济工作第一要事”,坚持招引落地一盘棋,外招内聚一齐抓,推动项目建设滚动接续。坚持开放引领、产业筑基、项目支撑,持续深化“144520”招商引资工作机制,积极探索“云招商”新模式,成功举办2022年开放招商暨产业链链长制推进会、“平安顺利·幸福安康”重点产业云推介、“端午吉祥·携手安康”产业链招商等活动。全市新签订招商引资合同项目374个,总投资731.98亿元,新建和续建项目到位资金632.23亿元,增长52.69%

五是清单管理抓推进。按照“前期项目抓储备、开工项目抓进度、在建项目抓竣工、投产项目抓达效”的总体思路,对省、市重点建设项目实行台账式管理,配套落实任务清单、问题清单、进度清单,压实责任分工,明确推进措施,形成市县联动、部门协同的强大合力。开展重点项目暗访督查,组织市、县两批次集中开工项目337个、总投资422亿元,省、市重点建设项目开工率分别达到70%80%,完成投资分别占年度计划的52%43%,均超过计划时序进度。

六是要素保障抓跟进。强化市稳增长专班调度协调机制作用,全力做好重点项目建设要素和环境保障。梳理32个重点项目突出问题交办相关县区和部门、10个重大事项提请省稳投资专班协调解决。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加强用地、水电、基建、能耗和资金等要素保障,聚力破除堵点问题,确保项目建设狠推快进。以举办中国汉江龙舟节为载体,精心策划组织“金融活水润安康”“央企国企进安康”“中省帮扶助力乡村振兴”等系列活动,争取各界资金、政策支持。全市发行专项债券项目27个、债券资金16.14亿元。出台金融支持市级重点产业链10条措施,各金融机构投放信贷资金17.24亿元助推重点项目和制造企业提质增效。

二、存在问题

我市项目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还存在基础弱、链条短、规模小等问题。

(一)项目整体质量不高。从2022年年陕南三市重点项目及投资情况看(见下表),我市重点项目数量及年度投资额均少于汉中市,高于商洛市,但单体项目年度投资额陕南三市最低,比省级重点项目低5.67亿元。反映出我市项目普遍质量不高,缺乏大项目支撑。重点项目年度计划投资虽有较大增长,但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基本保持在40%左右,占比不高,对全市投资增长未能起到决定性引领带动作用。

(二)项目储备接续不足。一些单位对项目前期工作流程不熟悉、研究不深入,导致土地、环评、能评和施工许可等前期手续办理耗时较长;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对投资方资金实力、经营状况了解得不深不透,造成工作被动。有的县区、市直部门、项目企业之间缺乏沟通协调,在项目选址用地、投资规模、建设方式等方面存在分歧,造成项目虽好、落地却慢。尤其缺乏带动能力强、能够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集群、优化产业结构的大项目、好项目,项目储备接续仍显不足。目前,全市在施工亿元以上项目230个,分别较2021年和2019年同期下降2.5%36.1%

(三)项目主体面临困难。受疫情、经济持续下行、市场需求不足、生产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企业投资预期信心有所减弱,部分业主投资信心不足,存在观望等待心理,经常边建边看,甚至直接停工。加之原材料供应不足、物流运输不畅、资金保障等问题,部分项目在实质性建设阶段形成的投资量过小,无法入库纳统。1-5月,全市民间投资增长15.1%,较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比从去年12月末占比60.2%逐月下滑至今年5月末占比仅56.6%,拉动全市投资增速仅9个百分点。

(四)项目谋划水平不够。在市级重点产业项目中,研发、制造、生产等有“含金量”的项目有72个、占总数的35%,占比不高,农副产品加工类、打捆项目仍然较多;新开工投资超过5亿元的重点产业项目仅18个、占总数的13%。反映出我市在中省政策框架下运用系统思维谋划项目的能力不强,对建链、补链、强链项目分析研究不深,策划项目的专业团队和人才队伍严重匮乏,有的项目与资源禀赋和优势产业结合不紧密,有的项目在谋划阶段论证不足,有的项目在招引阶段精准度不高,导致项目无法落地实施。

三、工作建议

以高质量项目引领高质量发展,核心是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高质量项目建设推进年”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全力推动高质量项目扎根生芽、开花结果。

(一)突出“精深”抓项目储备。着眼今年干、明年备、长远谋,敢于无中生有、有中生优、优中做强,抢抓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机遇,既注重储备一批打基础、利长远、增后劲的基础设施项目,更注重在钒材储能、锂电新能源、富硒食品等重点产业链催生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加强与顶尖科研机构、专家智库的合作,借智借力提高项目谋划的质量水平。加强碳达峰碳中和政策研究,争取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森林碳汇交易试点,力争在绿色低碳、节能环保、能源替代等领域生成一批骨干项目。制定项目谋划指南,提出项目谋划清单,加大项目前期投入,定期发布产业项目谋划信息,确保高质量产业项目储备充足。建议市政府定期组织开展项目谋划“头脑风暴”或者各种形式的务虚会,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企业家等社会各界人士,为谋划项目“出点子”。力争全市年度谋划项目总投资达到上一年固定资产投资的1.5倍以上,谋划项目转入前期项目的转化率超过40%

(二)突出“强链”抓项目招商。进一步强化项目招商“一号工程”主导地位,坚持市级班子总动员、县区部门一起上、社会各界都参与,构建形成全民招商大格局。对标我市确定的“11+7”重点产业链,紧盯“三大千亿产业集群”和“六大绿色工业”,以及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企业,开展“一对一”精准招商,实行“人盯人”跟踪对接,下功夫引进一批投资强度大、产业层次高、带动能力强的重大产业项目,力争每年有2-3个“链主”项目实质性落地。尤其要加大对已经招商落地项目的跟踪扶持力度,作出的承诺必须兑现,该给的政策必须落实,确保招商项目落地即开工、投产即达效,突出以商招商。同时,在工作导向上突出正向激励,配套出台有利于招商发展的目标体系、支持政策、考核办法和奖惩措施,对工作推进较快、排名靠前的,予以通报表扬和资金奖励;对重视不够、进度滞后的,予以通报批评、集中约谈、挂牌督办,形成推进产业项目招商的良好机制和政策环境。

(三)突出“高效”抓项目推进。围绕工作高效落实,继续用好领导包抓、集中开工、现场观摩、调度通报、考核问效等手段和载体,严格实行一月一调度、一季一观摩、集中开竣工、年终总考评。大力推行“一半力量抓项目抓招商”“紧急事项不过夜”等做法,市县四大班子成员和各部门不少于一半力量抓项目抓招商,对时间紧、体量大、标准高的重大项目,每天定时召开现场办公会,协调解决征迁、用地、施工、运输等实际问题,推动重点项目加快建设。每年在工业、城建、康养、民生等领域确定“十大项目”或“十大工程”予以重点推进,组织评选年度“龙头带动项目”“投资贡献项目”“高效建设项目”,表彰奖励重点项目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参照借鉴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落实专人包村,市直部门包抓重点工业企业等做法,打破部门职能分工局限,每个市、县部门负责包抓推进1-2个重点产业项目。围绕园区高效集约,狠抓园区整合升级和基础设施配套,积极推进“亩均论英雄”综合改革,探索建立“亩均效益”综合评价机制,实行“标准地”改革,推动资源要素向优质高效区域集中,逐步实现土地集约化利用、产能绿色化更新、企业创新化发展。围绕问题高效解决,建立项目难题挂牌督办、蹲点服务、定期回访等制度,根据工作进度实行“提醒函”“督办函”“警示函”常态化机制,将重点项目项目建设纳入重点事项督办范围,抓住不落实的事、盯住不落实的人,跟踪问效推动重点项目以实干出成效。修订完善产业项目建设绩效考核办法,对筹办全市集中开竣工主会场、入选全省重点项目观摩点的县(市、区),在年度考核中给予适当加分。

(四)突出“最优”抓环境保障。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系统思维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精细做好项目建设要素服务保障工作,研究出台我市保障重点项目建设的“硬核”措施。在优先保障用地方面,认真落实国家和省上安排,优先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高的区域及亩均效益好的项目倾斜。开通重点项目用地报批绿色通道,探索建立自然资源部门、项目主管部门与重点项目业主常态化对接机制,确定用地服务“专员”,定期分析用地问题和督促保障进度,加快项目用地组件申报,保障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在财政金融服务方面,市、县财政在每年安排不低于上一年额度项目前期经费的基础上,建立常态化投融资对接机制,向项目业主定期发布“金融机构融资产品一览表”,向金融机构定期发布“重点项目融资需求清单”,每年对金融机构和社会投资服务重点项目情况进行测评,测评结果优秀的授予“重点项目融资先进单位”。研究制定市级部门和平台公司前期经费补助办法,对实施亿元以上项目的单位给予经费支持。在集聚人才资源方面,公开发布重点项目人才需求清单和招引人才信息,定期组织重点项目和企业开展人才专场招聘活动,支持鼓励省、市重点项目急需的高端人才来我市安家落户,提供“一对一”服务。建议市上将优秀年轻后备干部放在重点项目建设一线或者项目建设管理部门历练,对点子多、能办事的优先提拔使用。在优化服务方面,聚焦提升重点项目含金量,提供从立项审批到竣工投产的全程高质量服务。实行服务承诺制和违诺投诉制,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并开通服务热线,对企业遇到的问题随时接待、立即处理,打造“低成本”服务环境;推进营商关系市场化,政府部门以服务企业为主,不干预企业经营,通过“有为政府+市场导向”有机结合,提供“超预期”政府服务;围绕项目建设关键环节,专设现场办公、集中办事的服务中心,大刀阔斧减环节、去流程,节省企业投资前期磨合成本,提供“一站式”审批服务。对营商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逐一建立问题清单,逐一落实责任部门,限期整改到位,保障重点项目高质量建设。

(作者单位:安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