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三县”定位 建设“三宜”石泉 ——奋力谱写石泉高质量追赶超越新篇章

作者:梁 鸿发布时间:2022-07-27 14:15 来源: 【字体: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开宗明义地指出“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高质量发展既是我国和陕西新时期发展的总要求,也是石泉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基本遵循。近年来,石泉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盯“三新”目标和“三高”任务,科学统筹疫情防控、防灾减灾与经济社会发展,为谱写石泉高质量追赶超越新篇章奠定了坚实基础。

——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大幅跃升。202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93.89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居全省25位、全市第一。固定资产投资连续四年保持百亿级投资强度,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1.8%,非公经济占比达64.3%,居全省第2位,连续五年保持全市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进出口总额、财政总收入大幅跃升,税收占比由2017年的57.36%增长至90.36%,在2021年全省县域经济监测中综合排名第27位,入选全省县域经济和城镇建设试点县。

——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更加强劲。坚持旅游带动,绿色崛起,产业发展质效双增,三次产业调整为11.848.439.8。成功夺得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金字招牌,建成4A级景区5个、3A级景区5个、国家级和省级旅游镇村16个、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1个,获评全国康养百强县。率先建成全市首个省级经开区,富硒食品入列陕西重点产业链、安康千亿级产业集群,富硒食品产业园入选全省首批特色专业园区,装备制造、电子线束产业园初具雏形,经开区总产值突破160亿元、综合考评位居全省第十。聚力培育特色现代农业,“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链条基本形成,“石泉蚕丝”“石泉黄花菜”等名优特色产品叫响全国。

——高品质生活的条件显著改善。聚焦脱贫攻坚最大政治任务,尽锐出战,合力攻坚,实现减贫74个贫困村、1405138427人,困扰石泉人民的绝对贫困问题一去不复返。每年80%财政支出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了“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建成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农村职成教育示范县,县域医共体建设获批进入国家试点,获得全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创建资格。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创建为国家园林县城、省级文明县城,池河镇列入国家重点镇、省级示范镇,熨斗镇获评全国历史文化名镇,新增卫生镇8个、美丽宜居示范村37个。建成5座跨汉江大桥,改造提升3条国道,通村水泥路实现全覆盖,形成了内连外通、方便快捷、城乡一体的大交通格局。

——高效能治理的成效得到彰显。深入推进“三大保卫战”和秦岭生态环保,空气质量创下历史最优水平,汉江水质稳定保持国家Ⅱ类标准,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中国天然氧吧”称号。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取消行政审批事项14项、委托下放8项,81项事项实现“跨省通办”,“四优一减”方便企业获得水电气的做法在全省推广。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狠抓常态化疫情防控,保持了“零输入、零感染、零确诊”重大战果。统筹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和信访稳定,科学应对“8.22”强降雨天气,成功处置“11.1”粗苯运输罐车侧翻事故,获评全国信访工作“三无”县,县信访局荣获全国信访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我们将按照县第十六次党代会部署要求,紧紧围绕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形象好、社会安的奋斗指向,聚焦追赶超越、高质量发展主题,聚力“三县”定位(即以建设全国“两山”示范县、全国文化旅游名县、西北生态经济强县为发展定位),突出“一核引领、四区联动”发展格局(即发挥县城核心引领作用,协同推进东部蚕桑文化体验区、西部休闲农业示范区、南部汉江生态旅游区、北部森林康养聚集区,扶强存量、培优增量、提升质量,支撑县域经济整体发展),聚力建设更高水平宜居宜业宜游新石泉,奋力谱写新时代石泉追赶超越新篇章。

一、突出项目带动,强化经济发展硬支撑。始终恪守发展第一要务,全力以赴抓项目、强产业、壮实体,筑牢高质量发展基石。狠抓重点项目建设。坚持高质量谋划,快节奏推进,全方位保障,落实领导包抓、现场观摩、调度通报等机制,常态化开展“进工地、到一线、解难题”活动,跟踪解决项目审批、用地、融资等难题,确保每年实施重点项目100个以上,五年完成投资600亿元以上,力促石泉、光东山抽水蓄能等项目开工建设,石泉湾旅游康养、新环态再生资源利用等项目建成。主攻旅游康养产业。坚持旅游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不动摇,紧扣建设全国文化旅游名县目标和“山水田园、康养休闲”定位,加快实施核心旅游景区创建、基础设施配套、经营模式创新、智慧旅游建设、旅游融合提升“五大行动”,推动旅游产业提质转型、迭代升级。建成云雾山鬼谷岭国家5A级景区、汉江石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力促旅游接待人次突破1000万、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00亿元。构建特色产业体系。突出“五大重点产业链”,以链长制为牵引,健全“链长+专班+政策包+督查考核”机制,统筹推进项目建设、企业培育、招商引资、配套体系及品牌塑造等工作。坚定不移地抓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和小分队招商,着力延链补链强链,力促富硒食品和装备制造业产值分别达100亿元、50亿元以上,蚕桑产业综合效益不断提升,电子线束产业链条更加完整,力争创立1-2个中药知名品牌。做强园区承载平台。围绕创建国家级经开区目标,持续优化经开区管理体制机制,扎实推进“金坛·石泉”经开区共建,着力增强经开区发展活力。加快完善园区配套设施,启动古堰园区核心拓展区、池河园区二期等项目,新增标准化厂房30万㎡。推动上下游配套企业向经开区聚集,力促新增规上入园企业30家以上、外贸企业5家以上,实现经开区工业总产值达250亿元。强化市场主体培育。持续打好减税降费、降本增效、援企稳岗、融资促进“组合拳”,落实企业帮扶“六个一”机制,支持企业达产达效、做大做强。坚持政策倾斜、资源配置、项目安排、服务保障“四优先”,梯次推进“个转企”“小升规”及重点企业培育,力促市场主体增长25%以上,培育“五上”企业100家以上、亿元以上企业20个,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之势。

二、突出有效衔接,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抓住5年过渡期政策,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三个总体稳定”,着力巩固脱贫成果,全面振兴乡村。守好防返贫底线。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收支变化等指标,统筹产业就业帮扶,强化住房安全保障,加强饮水工程管护,常态化开展控辍保学,严格落实医疗资助和兜底保障政策,抓好易地搬迁后扶等工作,确保过渡期政策落地生效。充分发挥“四支队伍”作用,借助大数据平台,狠抓日常排查、重点排查、集中排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夯实产业振兴基石。坚持一三相连、接二连三,凸显富硒、有机和绿色优势,深入实施产业振兴“五十百千万”工程,狠抓稳粮扩豆增油,大力发展蚕桑、生猪、蔬菜、魔芋、中药材五大特色产业。加快培育“石泉食美”特色农产品公共品牌,联合深鲨集团实施“百城千店”计划,打造“石泉食美”小碗菜餐饮连锁,着力构建专业化营销体系和“龙头企业+合作社+能人大户+千家万户”生产体系,提升富硒产业综合效益。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接续推动公共基础设施向村覆盖、往户延伸,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深入开展“扫干净、摆整齐、改旱厕、清污淤”专项行动,力促村村整洁、户户干净。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示范镇村建设,支持池河、熨斗、后柳3个镇和明星、五爱、胜利等13个村率先取得突破,培育市级示范镇1个,力促池河、熨斗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通过验收,争创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持续深化“三变”改革激活村集体经济,争创市级以上村级集体经济示范村10个以上。深化和完善“原籍管理地和林、社区服务房和人”模式,进一步理顺原籍地和新社区的管理责任,坚决防止服务“两不管”、群众“两头跑”。大力发展“归雁经济”,吸引外出创业能人回归、项目回迁、资金回流。推动新民风建设走深走实,推广“321”基层治理模式,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三、突出城乡融合,绘就生态城镇新图景。秉持“山水共生、人文互动、城乡融合”理念,统筹城镇建设和精细管理,打造景城一体的生态城镇。强化规划引领。坚持生态优先、多规合一,科学编制“十四五”城镇建设规划,统筹生态、生产、生活与安全,构建“一核、四板块、多点”的城镇空间发展格局。强化规划刚性约束,发挥规划对统筹全局发展、带动产业转型、完善公共服务的引领作用和集聚效应。加强土地执法与规划执法,严肃查处违法用地、未批先建、私搭乱建等行为,严格依法规范城乡建设秩序。加快城镇建设。围绕打造山水人文县城,加快老县城城市更新步伐,完善城市路网、给排水设施,提升防洪排涝能力。培育发展江南新区品质商业、高端商务、特色商圈和夜间经济,全力保障太阳岛开发,高标准规划建设杨柳生态新区,着力拉大县城骨架,提升品质品味。坚持错位发展、彰显特色,集中力量推动城关、池河、后柳“三镇一体”发展,抓好熨斗古镇、喜河水韵江南、中池生态田园、两河原乡生活4个特色小镇建设,支持饶峰、两河、迎丰、云雾山、曾溪5个集镇社区扩容提质。狠抓城市管理。加快补齐公共卫生、垃圾分类等薄弱短板,强化市容市貌、卫生保洁、交通秩序和划行归市管理,下茬整治城乡结合部和背街小巷环境“脏乱差”问题。加快推进物业服务标准化,深入开展物业管理星级评定,提升小区物业精细化水平。坚持以创促建、以创促管,健全常态化城市创建机制,争创全国文明县城。完善城乡设施。围绕构建互联互通、便捷高效的现代交通体系,建成石泉通用机场、石宁高速,完成G210县城至桦柳树梁公路改建、S527佛坪岭隧道及引线等项目。推动县乡路提等升级,新建、改建县乡路157公里,实现镇镇通二级路。加快智能电网改造、“气化石泉”“双千兆宽带石泉”、城市物联网建设步伐,力促县城气化率、重点镇气化率达95%50%以上。

四、突出标本兼治,提升生态环境承载力。始终胸怀“国之大者”,牢牢扛起生态环保政治责任,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创建“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狠抓污染防治攻坚。持续深入推进“三大保卫战”和污染防治攻坚战,接续打好“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组合拳,狠抓烟花爆竹禁放、扬尘管控,常态化开展秸秆禁烧,力促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保持335天以上。加快实施城镇污水处理和水环境PPP项目,推进污水处理厂规范化运行,严格经开区治污设施监管,确保汉江水质持续稳定达标。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保持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加大联合执法检查力度,以“零容忍”的态度严惩各类违法行为。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聚焦秦巴、汉江主战场,深化和完善河长制、林长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打造秦巴生态环保最佳区域。落实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常态化开展“五乱”问题整治,巩固提升小水电整治成果,加快恢复流域生态基流。大力实施池河、汶水河等流域综合治理,严格执行汉江禁渔退捕刚性约束,统筹石泉、喜河水电站库区水源地保护和治理,保障“一泓清水永续北上”。严格控制矿产资源开发,加强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确保环保问题动态“清零”。推进营林造林绿化,加强有害生物防治,完成造林绿化21.5万亩。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贯彻“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严把产业导向、项目准入、节能减排关口,坚决遏制“两高”项目。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等新兴产业,加快构建“富硒食品-副产物-有机肥”等循环产业链条。支持池河园区建设“绿色工厂”,推进古堰园区循环化改造,鼓励企业开展节能技术改造,全力抓好能耗“双控”。发挥好石泉生态资源优势,探索建立森林碳汇交易和国储林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努力使自然财富转化成经济财富。

五、突出改革创新,激发追赶超越源动力。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增动力,不断扩大开放合作,激发创新潜能,构筑高质量发展新优势。狠抓重点领域改革。统筹推进中央和省市部署的重大改革任务,抓好切口小、见效快的“微改革”,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组建石泉发投集团,提升经开区投资开发公司、交投公司、文旅公司经营水平,打造“1+N”投融资平台体系,破除城镇化建设融资瓶颈。强化“亩产论英雄”理念,出台“亩均效益”综合评价机制,提高“亩均产值”。抓好经开区科技经济融合试点工作,加快建设科技型企业孵化器,支持企业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产--研紧密合作关系,催生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持续优化发展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擦亮“领办、帮办、代办、打包办”服务品牌,落实生产许可、项目投资、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加快实施“证照分离”,大力推行审前服务和集成审批,推动更多事项“一网通办”“跨省通办”。深入开展政务服务帮办代办“春风服务”“走流程、坐窗口、优服务”活动,创新推行县长营商环境“三本账”(咨询建议、利益诉求、投诉举报)制度,建立营商环境监督、投诉、受理、督办反馈机制,畅通政商双向沟通渠道,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推动更高水平开放。深入实施“高层次和紧缺型人才引进”“名校英才入石”计划,柔性引进各类人才500名以上,新聘行业领域专家顾问20名以上。深化与常州金坛、河海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及中省包联单位合作,在园区建设、招商引资、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加强与安康无水港、远途、安驰等企业战略合作,畅通物流运输通道,落实促进农产品外贸进出口奖励等政策,鼓励企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精心办好鎏金铜蚕文化、鬼谷子文化系列文旅活动,提升石泉对外开放影响力。

六、突出普惠民生,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统筹发展与安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安全、高品质生活和高效能治理的良性互动。强化就业社保。加大就业服务、技能培训力度,抓好农村脱贫劳动力、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和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努力让群众的“腰包”鼓起来。加快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扩大社保覆盖面,规范城乡低保、特困供养、社会救助、住房租赁补贴等工作,强化农村“三留守”、困境儿童等群体关爱帮扶,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做实公共服务。突出办人民满意教育目标,完成石泉中学、城区幼儿园迁建,全力争创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深化教育“双减”工作,促进教育内涵式发展。抓实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加强“名医”培养和“名科”建设,实施村医提升工程,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让群众就地就近享受更加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扎实推进省级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创建,推进公共文化进社区、进景区、进校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升治理质效。精准科学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有序推进疫苗接种,筑牢生命健康防线。狠抓信访矛盾纠纷调处,高度重视初信初访办理,集中力量治理重复信访、信访积案,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常态化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整治,从源头上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高度警惕生态环境、极端气候等领域风险,努力让城市更安全、社会更安定、人民生活更安心。

 

(作者系石泉县人民政府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