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2203期/乡村振兴/内容详情

聚焦“五大”目标 实施“八大”工程 ——宁陕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调研与思考

作者:周锦政发布时间:2022-07-27 14:16 来源: 【字体:

宁陕县地处秦岭中段南麓,面积3678平方公里,辖1168个村12个社区70055人。全县森林覆盖率92.8%,是“中国天然氧吧”和“南水北调”“引汉济渭”工程重要水源地。通过8年精准扶贫、5年脱贫攻坚,宁陕70872006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7625元提高到2020年的10899元,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脱贫摘帽“高质量”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主要举措和成效

整县脱贫后,宁陕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最大政治任务、最大发展机遇、最大民生工程,聚焦“五大振兴”目标,找准定位,明晰思路,确定重点,建机制、防返贫、兴产业、抓后扶、强治理,脱贫成果全面巩固,乡村振兴衔接有效。

一是创新“567”机制防返贫。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范返贫致贫作为重中之重,建立责任落实、监测帮扶、政策保障等“五项机制”,畅通镇村排查、干部调查、平台筛查等“六大渠道”,细化产业扶持、就业援助、健康保障等“七类举措”,2020年以来全县排查20163户,纳入“三类户”3621005人,精准落实帮扶措施,全县无规模性返贫风险。

二是乡村产业加快推进。突出菌、药、果、畜,建成了一批食用菌基地、天麻猪苓专业村和林果丰产园,乡村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实施产业振兴“十百千”工程,支持105个产业园区建设,扶持龙头企业15个和专业合作社359个,建成梦阳药业、纤纤魔芋、核桃油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一产业、一龙头”产业化格局;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了村有集体经济、产业有市场主体经营、农户有组织带动,为群众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是搬迁后扶成效明显。强化搬迁后扶,把40个安置社区打造成乡村振兴窗口,2020年以来,投入资金6887万元,实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补短板项目44个。强化党建引领、就业促进、产业增收、社区治理、帮扶到户,狠抓党的组织、社区工厂、农业园区、治理体系、暖心服务全覆盖,确保了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

四是乡村治理全面加强。围绕镇村换届,选优配强干部队伍,开展基层党建“六大提升”行动和“千村示范、万村达标”活动,建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引领推动乡村振兴。实施“五星村”竞赛,激励基层争先创优,凝集各方力量推进乡村振兴。教育帮扶、医疗保障实现全覆盖,新建集镇幼儿园和农村中小学17所,建成11个镇和21个村(社区)文化广场,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

五是机制体制初步完善。实行县领导联镇、部门联村、党员干部联户机制,压紧压实各方责任。成立“五大振兴”专项工作组,逐一研判制定重点镇、示范村乡村振兴规划,统筹政策、项目和资金,实施脱贫巩固、产业提质、乡村文化旅游提升等“八大工程”。 健全完善向重点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长效机制,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和干部人才支持。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宁陕县乡村振兴开局良好,但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防止返贫不容松懈。住房安全、安全饮水、失学辍学等须臾不可放松,搬迁群众后续扶持任重道远,久久为功方能稳得住、巩固好;因病、因灾造成家庭困难,易出现返贫致贫风险;受经济下行和疫情影响,县内工业和旅游企业经营不景气,稳岗就业达不到预期,存在一定的失业风险。

二是规划编制存在差距。今年启动了13个村村庄规划编制,部分村庄规划特色不够鲜明,少数村的发展定位有待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生态保护、乡村治理、文化建设、人才培养等专项规划统筹衔接不够,“多规合一”推进较慢;相关规划执行有差距,引领乡村建设的作用发挥不够。

三是产业振兴基础不强。宁陕“九山半水半分田”,农业产业底子薄、基础弱、基地规模偏小,多以供应原料为主,向后延伸不充分;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园区、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实力不强,农产品初加工居多,精深加工偏少,生产效益不高,带动农民分享产业发展收益还有差距。农村一二三产融合不够,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处于发展阶段。

四是农村本土人才缺乏。乡村引人留人难,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不断流向城市,农村人口“空心化”,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等成为主体,善经营、懂技术、有专长的产业带头人缺乏,部分农民创业致富能力不足;激励机制尚不健全,外来人才难以留在乡村,缺乏扎根农村的“土专家”“田秀才”。

五是财政投入还需加强。宁陕自身财力有限,支出主要依靠转移支付。近三年县财政收入均在5500万元左右,今年已安排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资金4.16亿元,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县财政保障压力大、困难重重。需进一步健全多元投入机制,不断增强财政保障力度。

三、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对策

坚持以乡村振兴为统揽,固成果、抓衔接、促振兴,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一)健全责任体系,创新机制强保障。用足用好“脱贫攻坚5年过渡期”政策机遇,全面落实“1+42”配套政策。实行片区推进机制,落实目标、项目、资金、责任“四到镇”,建立县级管总、片区主战、镇主责、村主抓的作战体系。实行清单化管理、项目化实施、常态化督查,综合运用定期报告、交叉检查、目标考核、述职评议措施,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落实。

(二)稳固脱贫成果,守住底线防返贫。抓实抓细“567”防返贫致贫工作机制,常态化监测预警,突出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三类人”,发现风险及时帮扶,牢牢守住返贫致贫底线。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系统开展产业建设、就业创业,持续提升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实现协调有序可持续发展。

(三)突出规划引领,试点先行促振兴。将乡村振兴总体规划和镇村规划、重点项目规划一体考量,制定重点镇、示范村乡村振兴规划,推进“多规合一”。抓好“一镇十村”示范点、5个易地搬迁安置示范社区、10个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10个资金资产管理示范村、10个社会治理示范村建设,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四)实施“十百千”工程,产业兴旺稳增收。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建好产业基地。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生态农业、现代农业,壮大“菌药果畜”,实施“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建设,带动产业特色化发展。培育市场主体。壮大龙头企业10个以上,建设提升农业园区100个以上,培育产业示范户1000户以上,形成一项产业一批规模化种植基地、一套技术服务体系、一批市场主体带动、一个龙头企业引领、一个市场营销专班对接的产业链条,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发展。健全产业体系。建强加工体系,建设初加工设施,加大商品化处理;壮大营销体系,完善物流设施,促进产品销售;提升标准体系,开展“两品一标”认证,打造“宁陕山珍”品牌。发展生态康养产业。培育休闲农业,形成集田园观光、农业体验、民宿旅居、养老养生为一体的复合业态,群众通过财产、工资、经营多途径实现增收。

(五)统筹乡村建设,生态宜居提品质。优化农村空间布局、提升村庄发展条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田园新村。坚持保护优先。当好秦岭生态卫士,保护蓝天、碧水、净土,突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让农村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美丽永驻。统筹镇村建设。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持续实施县城建设八大工程,打造皇冠、广货街、筒车湾等六大特色小镇,推进重点村(社区)建设,促进城乡融合,破除城乡二元分割。完善基础设施。实施农村公路畅通、农村供水保障、清洁能源入户、数字乡村建设、公共服务提质五大工程,提升农村群众生活品质。改善人居环境。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抓好“厕所革命”,整治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促进人居环境全面提升。

(六)培育乡村人才,招才引智增活力。人才兴,则乡村兴。坚持挖掘本土人才、招引返乡人才、引进外来人才三管齐下,大力培育经营管理、产品营销、电子商务、乡村工匠等实用人才,打造“宁陕新农人”队伍;积极探索“新村民”机制,吸引外出创业成功人士、退休干部等城市人口下乡返乡,实现人才汇聚、人口增多、人气盘活,从根本上破解乡村“空心化”。

(七)加强乡村治理,文明乡风聚人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要让农民“过上好日子”,还要让农民“活出精气神”。推行“联系群众全覆盖、服务群众全覆盖”工作法和“321”基层治理模式,不断提高乡村治理水平。开展平安镇村、民主法治村创建,引导村民依法参与公共事务,促进德治、法治、自治“三治融合”。深化“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广泛开展“文明镇村”“十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评选活动,带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作者系宁陕县人民政府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