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地处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的汉阴县坚持飞播造林,十年来累计飞播造林11.3万亩,其中万亩以上的飞播林7处。为青山披上绿衣,使秃岭育成林海,曾经的荒山秃岭长出茂密的植被森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汉阴得到了充分彰显。
为保障飞播造林工作有序开展,汉阴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飞播造林区域,将管护责任落实到山到人,明确各自的责、权、利,当年观察飞播区域出苗情况,次年开展播区成苗调查,5年后实施播区成效调查,并及时开展补植、补播、幼林抚育工作;强化飞播宣传工作,完善管护制度,建立封护设施;对飞播资金进行专户储存,单独建账。
统计显示,多年飞播造林,再加上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汉阴森林覆盖率达67.5%,飞播造林为全县森林覆盖率提升贡献了约9个百分点,林业收入在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占比42%。全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持续向好,汉阴在2019年被命名为“中国天然氧吧”。
如今,面对蔓延奔腾而来的绿色,没有人会怀疑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植树造林的成效。汉阴将继续把飞播造林工作做好、做细、做实,加强飞播造林抚育管理,为汉阴林业生态建设和绿色产业发展再作贡献,为建设富丽秀美的“生态汉阴”增绿添彩,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地享受到生态环境改善带来的巨大福利。
汉阴县围绕兴林富民目标,十年来累计建成各类经济林40余万亩,核桃、油茶、苗木花卉、食用菌等林业产业逐渐成为农村主导产业。同时狠抓改革活林,壮大山林经济。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县)107万亩林地产权明晰,群众依托林地资源发展山林经济产业积极性空前高涨,发展林下种植11万亩,林下养殖200万头只。随着汉阴生态环境的日益优化,吸引外出务工群众“返乡回流”,投入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庭院经济,部分能人大户通过“头雁工程”培训,发挥示范效应,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实现“在家门口挣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