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泉县池河镇辖19个村、1个社区,总人口2.2万人,镇党委下设28个党支部,共有党员774名。近年来,镇党委团结和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抢抓机遇,紧紧围绕经济发展与构建和谐两大主题,以服务群众为出发点,接力奋战,取得了骄人业绩。2008年全镇新上重点项目12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98万元,工农业总产值达3.4亿元,连续三年递增2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3998元,高于全县平均水平1千余元,综合目标考核连续四年位居全县前茅。
固本强基 锻造过硬队伍
“事业兴衰,关键在人”。池河镇党委一班人带头解放思想,不断创新干部管理方式,努力锻造一支学习型、创业型干部队伍。一是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深入开展“找差距、转观念,破难题”主题实践活动,将是否敢于改革创新,效率是否提高做为检验解放思想的标尺,将全民招商创业做为检验解放思想的硬见证,在干部队伍中形成敢想敢干,锐意进取的活力。二是牢固树立“有为才有位”的观念,本着务实、管用的原则,有针对性地修订和完善了考核、考评、效能管理制度,采取一事一考核,一事一奖罚,按绩取酬,以效定奖的办法,快速推进工作。三是以包农促富为着力点,开展“四联二包”活动(即:每名科级领导联系一个村和党支部,联系一名知名人士和一个困难户,联系一个驻池单位和民营企业,包抓一个产业示范点,包抓一个招商项目),实行结对包抓目标管理责任制,使每名领导干部都能围绕重点抓发展,深入一线抓落实,把执政为民体现在工作中。先后建成8个产业示范强村,结对包抓养蚕大户200余户。四是以群众满意为工作标准,推行定目标、定人员,定时间的“三定”工作制,大胆开展科级领导万人评、驻池单位千人问、包村干部群众评的三级联评考核机制,全面增强危机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向驻池单位发出了“有为池河”的倡议书,定期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社会各界人士开展“最受欢迎的驻池单位”评选活动,有效激发了驻镇单位在镇域经济发展上有所作为,服从并服务于池河突破发展的新要求。
在加强党委班子建设的同时,坚持以村级党组织“升级晋档、科学发展”活动为统揽,注重强化村级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一是抓阵地,积极争取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项目,高标准新建了良田、双红、谭家湾、五爱等12个村党员活动室,党员活动阵地公房化率达100%。二是依托阵地抓服务,积极推行“五步”工作法和村干部座班与预约服务制度,使农村党支部工作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三是抓示范,切实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坚持以“能做到、做得好”为原则,深入开展双承诺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努力为党员干部发挥作用,打造服务平台。四是抓管理,创新工作局面。建立健全了村党支部学习、工作、民主评议等10余项制度。有针对性地制定了村党支部目标管理机制,完善激励奖罚制度,把村干部工资与“升级晋档”相挂钩,激发了村干部的工作热情,增强工作责任感和危机感。
破解难题 运筹富民之策
毫不动摇的坚持发展为上、发展为先的工作理念,紧紧围绕“抓好两项援建、推进三化进程、实现两个确保”重点建设,着力破解发展难题。
抓“三业”,夯实立镇之本。一是做强主导产业,稳定源头增收。以打造现代蚕桑产业示范园区为目标,在产业空间布局上以“一线四片”万亩基地建设为核心,以栽桑建园、省力节本养蚕技术推广和桑枝食用菌种植为重点,通过政策激励、资金扶持、部门帮扶、干部包抓,集中培植五爱、大阳、新兴、力建、谭家湾等10个蚕桑专业示范村,培育年养蚕10张以上的大户590户,实现养蚕发种1.9万张,推行桑芋套种5500亩,建桑枝食用菌制袋中心和养菌中心一个,发展桑枝食用菌173万袋,引进蚕桑加工企业2个,全面提高蚕桑产业综合效益;积极开展蚕桑经营服务一体化探索,构建了镇、村、组三级科技推广和蚕药具等物资配套服务网络,组建蚕桑专业合作社5个,初步形成栽桑、发种、养蚕、收烘、销售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体制,实现了年养蚕5批次,大户养蚕100张以上的突破。坚持规模化发展方向,以强村大户、一村一品为重点,推进良种繁育、标准化圈舍、疫病防控和龙头企业建设,发展壮大生猪产业;大力实施“百、千、万”工程,着力培植明星、大阳、草庙、柏安四个畜牧强村,新建万头厂2个、千头场10个,100头养殖户80户,“3+5”模式养殖户320户,努力打造畜牧养殖生态小区和畜、沼、蚕循环经济模式示范区,截至目前,全镇生猪饲养量达7.48万头,出栏3.06万头。紧抓十天高速、火电厂项目和城镇建设机遇,积极发展蔬菜后续产业,打造以谭家湾、五爱500亩蔬菜为中心的池河蔬菜生产基地。二是做优劳务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组建劳务服务公司,建立劳务咨询服务信息中心,构建镇、村、组三级信息服务网络,采取信息发布、技能培训等多项措施,引导支持和鼓励农民转移就业。截至目前,共举办各类专题培训班24期,培训人员3000余人,全镇累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5666人,实现劳务经济收入过1亿元。三是做好全民创业,拓展增收渠道。大力支持干部创业、家庭创业和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制定系列全民创业优惠政策和服务措施,在集镇设立创业小区和创业一条街,积极鼓励他们领办、创办、兴办各类经济实体、服务机构。今年上半年,全镇新增创业人员330人,其中返乡创业人员146人,家庭创业170人,能人创办企业14人,创业一条街已入驻业主73户。
抓基础,提升集镇功能。以打造石泉县城副中心为目标,加大现有集镇改造力度,启动实施集镇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投资130万元新建了集镇供水厂,改造供水管网
、
深化服务 躬行便民之举
坚持以提高效能为目标,改进工作方式,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探索为民服务的新途径、新方法。
创新工作机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改革工作模式,实行“人钱随事走,权责以利治”,将干部力量重点倾斜在主导产业、工业企业、集镇建设三大块,因事设岗,以岗择人,实现了人、钱、事、责、权、利相统一,极大的调动了副职领导和干部的工作热情,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抓产业、抓项目、抓服务上来,工作调控能力和办事效率得到空前提高。
推行阳光政务。一是抓好“窗口”建设,将所有服务单位全部设在一楼办公,方便群众办事。同时设置服务引导员,政务公开栏,将计划生育、民政救助、建房审批等各类办事流程上墙,并推行首问负责、服务承诺、限时办结等效能建设制度。二是创办“池河信息”网站和短信平台,及时发布社会保障、惠民政策、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信息,让群众能够方便快捷地知晓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事项,让外地客商能够更多的了解池河,关注池河。三是实行重点工作公示制,将阶段重点工作、经办责任人、完成时限进行公示。特别是在集镇改造等重大公益项目建设上,采取政府通告、召开听证会、发放征求意见书等形式,广泛听取意见,扩大群众知情权,提搞决策科学性。四是推行政务公开,定期对群众关注的民政救助、计划生育、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等热点问题进行公示,接受监督。
躬身立行 真心实意解民忧
坚持把群众满意与否做为工作的出发点,努力做到知民情,解民忧,帮民富、暖民心。全面掀起农村通村水泥路建设高潮,完成了10个村40公里的村道硬化任务和多处小型水利建设项目,出行难、用水难的问题得到基本缓解,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创造性地推行留守儿童“代理家长制”,筹资120万元建成600㎡的雏鹰成长中心,为全镇316名留守儿童落实了代理家长,在全社会形成了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大力推行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投资150万元建成了占地5500㎡的中心敬老院和5所五保集中供养点。利用国庆、春节等重大节日,广泛开展社区文化、校园文化、群众体育等各种文化活动,2008成功举办了“庆五一、迎奥运”全民运动会,丰富和活跃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实现了精神文明建设同经济发展、党的建设同步协调发展。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镇党委的领导和全镇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池河镇先后荣获国家蚕桑标准化示范基地中心区、全省百名明星乡镇、省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省级乡镇企业园区、省级教育强镇等多项殊荣,2005年7月被省委表彰为“省级综合示范先进乡镇党委”,2008年被市委授予“五个好”先进党委,2009年3月被省委授予“满意公务员集体”、6月被省委授予“平安创建示范乡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