踊跃参加村上组织的人居环境治理,“不举办‘升学宴’、‘生日宴’‘乔迁宴’等各类宴会”……都可以获得相应的“道德积分”,存入户均一张的道德积分卡中。当季度积分累计到一定数量,不仅能够作为评选“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环保卫士”等荣誉的重要依据,还能从村上“爱心超市”兑换生产生活物资。今年以来,紫阳县蒿坪镇改革村实施的“道德积分”助力乡村善治工作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乡村治理成效明显,在全县推广运用。
外在道德行为,依托“爱心超市”积分兑换物品来体现。关键在于,它量化了道德,树立鲜明导向。该村共建共商共享的6类43小项道德积分规则,利用公示栏、大屏幕等形式在人口聚集区公开展示,激发了广大群众的参与意识。哪些事鼓励提倡,哪些事反对否定,《改革村道德积分规则》中一目了然。虽然这种“回报”回归在物质层面,但潜移默化中让群众获得了承认和尊重,精神上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文明善举就在这一次次“回报”中得到升华,扎根在群众心里,培植到乡村角落。
在改革村,看似空洞的文明道德“有章可循”:对积诚、积孝、积勤、积俭、积和等积分项目逐条赋分,对违反村规民约等相应行为量化扣分。这样一来,文明道德在实践层面就有“镜子”可照、有“尺子”可量、有“标杆”可比。在人们的普遍印象中,文明道德是一种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利他行为,本不应该与功利色彩挂钩。事实上,构建文明和谐社会,需要更多人参与文明道德实践,需要让“好人好事不白干”的选择性激励发挥作用。
近年来,紫阳县“道德积分”援引超市运营模式,以兑现积分方式进行正向激励,用“摸得着”的回报回应文明道德实践,让“口袋”与“脑袋”同步富足,实现利己与利他的平衡推进,逐步形成“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截至目前,52个村(社区)爱心超市已经建成投用,155个达标村(社区)道德积分建设有条不紊推进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