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县市区新闻>石泉 > 正文内容

    石泉:“五抓”做足“产业+”文章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作者:陈杰 易守云 时间:2022-10-20 09:37 来源:石泉县 字号: 打印

      近年来,石泉县坚持以落实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稳定粮食生产为底线,以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五抓”聚力发展“蚕桑、畜牧、蔬菜、中药材、魔芋”五大重点产业和“黄花菜、茶叶、水果、核桃、烤烟、生态渔业”等特色产业,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抓规划强引领,产业布局发展新高度。根据全县农业产业发展基础和资源优势,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因地制宜,精准定位,明确发展空间布局、发展路径、推进措施,出台产业奖补政策,明确产业发展任务,将年度任务分解到镇村,通过“建基地、扩规模、创品牌、提效益”,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推行农业订单生产,着力打造富硒产业集群,持续加大品牌营销,做实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全县农业产业发展在群众稳定增收的比重逐步增加,蚕桑、魔芋、生猪等产业化发展已经形成。
      抓产业促增收,农业生产呈现新景象。紧扣稳产保供促增收,分年度制定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强保障、注推动、抓落实、促成效。近年来,该县稳定粮食种植面积26.2万亩,蔬菜种植面积8万亩,油菜面积6.92万亩;稳定桑园7.3万亩,年养蚕7万张,实现产值18亿元,桑园面积和养蚕量多年保持全市第一;魔芋种植已达4.1万亩,茶园总面积达到3.98万亩,7个茶企被授权使用安康富硒茶公用品牌商标;畜牧产业发展稳中有增,培育市、县级阳晨生猪产业联盟示范园6个;发展稻渔综合种养1000亩,培育鱼菜共生、高密度立体养殖企业3家。全县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续位居全市前列。
      抓主体强带动,经营主体迈出新步伐。积极构建“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能人大户+千家万户”的生产组织体系,完善健全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土地流转、订单种植、务工等方式,带动11036户农户实现产业增收。全县累计培育农业园区106个,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0家、产业联合体6家,省市级家庭农场25家、省市级农业专业合作社18个,累计培育技能型高素质农民1165人。“石泉桑蚕茧”“石泉黄花菜”取得国家地标产品认证,8个农产品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石泉经开区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成功创建为“2020年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五大龙头企业先后创建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增收明显。
      抓培训强服务,农户技能达到新水平。围绕蚕桑、畜牧、蔬菜、中药材、魔芋五大主导产业和茶叶、烤烟、食用菌、核桃、林果等特色产业,组建县、镇、村三级产业技术服务体系,搭建“110”技术服务平台,成立产业技术服务队,安排专项资金外聘农林技术专家,按照服务到村、指导到户、精准到人的要求,全方位、多层次开展产业技术服务工作,不断提升全县种植、养殖户技能水平。已推广新品种新技术30项,推广旋耕、播种、脱粒等农机具1300余台套,蚕桑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创新与推广获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二等奖。
      抓集体促消薄,村集体经济实现新发展。通过实施“五大联动”、创新“五大模式”、建立“五大机制”,灵活运用集体经济发展十二种模式,因村施策,大力推行“三变改革”,引导各村通过发展产业、盘活资源、村企合作、乡村旅游、结对帮扶等模式发展集体经济,尤其是基础条件较差、发展潜力较小的村,鼓励其通过“支部联建、产业联盟、资源联享”的“三联”方式,推进强村带弱村,大村带小村,鼓励引导村集体经济通过自主发展产业、闯市场实现稳步增收。全县共成立150个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2022年该县5万元以下薄弱村68个,目前收入已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完成“消薄”任务,收入达50万元以上的村12个,10万元以上的63个,全县集体经济收益预计超过1100万元。
      通过建基地、强龙头、育主体、抓品牌、延链条、提效益,着力推进“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工业”发展模式,探索推进“桑旅融合、农文旅融合、茶旅融合、药旅融合”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产业振兴,实现了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和群众增收、脱贫成效进一步巩固。先后获得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蚕桑之乡”,中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安政网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