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苍苍,汉水茫茫。
在秦巴汉水之间,在中华100大生态亲水美景瀛湖岸边,有一个美丽的村庄---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瀛湖镇天柱山村,这里山清水秀,林木葱茏,村美人富,文明和谐。
然而,在2002年以前,天柱山村没有一段畅通的公路,电视、电话、自来水只是村民千百年来的梦想,过往的游客常常发出“一湖水美,两岸山穷”的叹息。
而今,天柱山村一跃成为山清水秀、村美人富、文明和谐的新农村。2008年,该村工农业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210万元增长到850万元,人均纯收入由2002年的1080元增长到3680元,350多户村民住进了小洋楼,全村公路通组率100%,安全自来水入户率达85%以上,入学率、通电率、电视电话入户率均达到100%。
谈起这骄人的变化,村民们不能不提到他们的带头人---张明俊。
张明俊,男,汉族,中共党员,1970年12月出生,大专文化,现任汉滨区瀛湖镇天柱山村党支部书记。2002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凭着“敢让穷山变新貌”的执著信念,多方争取投资1000余万元,新修、硬化村级公路32.7公里,新建人饮站5处,水窖290口,修建沼气池35口,农网改造7公里;新建果园1000余亩,嫁接改造板栗园2000亩,改造桑园500亩;扶持发展养殖户30户,新扶持发展个体户35户,实现农民收入净增2300元……
老百姓信任我,我就要把群众的事情办好
天柱山村由原水泥、天山和汪梁三个村合并而成,共有20个村民小组,663户,3169人。并村前,因多数土地被电站建设淹没或征用,许多村民无所事事。“水泥的赌,天山的酒,汪梁上访告状扯皮撴筋啥都有”。面对这样一个“烂摊子”,亲戚朋友都劝他:“千万别犯傻,好好经营自己的建筑公司,当出力不讨好的村支书图啥?”组织的信任和群众的期待,让他倍感身为一名共产党员肩负的责任,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他毅然接过了这副重担。
上任伊始,群众交给他的第一个心愿和难题,就是要讨要征地补偿款。面对难题,他经过几个月调查核实,并以国家有关政策为依据,反复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终于赢得支持,有关部门一次性为安康水电站非淹没区占地追拨补偿费1000万元,涉及50多个村子的上访难题得到解决。
要想富,先修路,张明俊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积极跑项目,打通群众期盼多年的致富路。项目好不容易要来了,但是群众集资成为一道难题。为打消群众疑虑,他个人垫钱,先把爆破器材拉回来,并提出凡村民每修一华里通组或通户公路补助1000元。此后一年多时间里,全村群众累计投劳1.5万多个,筹资25万元,新修村级公路18.7公里,拓宽村组公路8公里。
天柱山村虽与安康水电站俯首相望,但天柱山的百姓瞅着瀛湖水奔流不息,却是“水在山下走,人在山上愁”;看着水电站输电网四通八达,村上用电质量却很差。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张明俊争取上级投资19万元,组织动员村民投劳1万多个,建起容量30立方米以上的水窖150口,争取扶持资金7万元建成了覆盖4个村民小组的饮水工程;争取电力部门农网改造项目4公里,有效解决了全村生产生活用水用电问题。
为把居住分散的30户高山村民迁移到公路边,按“迁移式扶贫”政策每户补助5000元,资金不够怎么办?他说服群众调整建房用地,自己出钱雇用推土机平整宅基地,还为建房户担保贷款购置建材。就这样,统一规划的新村建起来了,300多户村民住进了楼房。
2006年,天柱山村迎来了发展“黄金期”。这一年,该村被确定为全市首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张明俊带领村“两委”一班人,跑遍了全村20个村民小组,走访了近三分之二的农户征求意见,制订出《天柱山村新农村建设五年发展规划》。三年来,天柱山村累计投入建设资金360万元,新修通组公路11条23公里,拓宽村组公路19公里,硬化村级道路3条12公里;农网改造7公里;新建人饮站5处,水窖290口;新修沼气池35口;新建和改造以柚子、枇杷为主的果园1000余亩,嫁接改造板栗园2000亩,改造桑园500亩;扶持发展养殖大户30户、个体户35户;新规划村庄3处,新建房屋55户,旧房改造60户。
一人富了不算富,全村人都富才是富
担任党支部书记以后,张明俊操心村上的事多了,耽误自己公司的事也多了。他常说:“三穷加一富,要富不得富;三富加一穷,要穷不得穷,只有乡亲们都富起来,全村的面貌才会有改变。”
2003年,张明俊紧紧抓住退耕还林的历史机遇,组织引导村民发展以板栗、柚子、皱皮柑、枇杷、桑等为主的经济林,累计退耕还林3500多亩,既实现山清水秀的生态目标,又使全村仅此一项人均增收300多元。
天柱山村地无三分平,靠地生财显然难以致富。为此,张明俊把劳务输出作为强村富民的突破口,依托自己的信立建筑公司,招收村里富余劳动力150余人,公司每年向国家纳税15万元以上。他还利用和安康水电厂良好的人缘关系,为该厂输送经警、清洁工等固定用工50多人。同时张明俊还做好劳务输出的组织引导工作,促成320人长期在外务工,使全村固定务工人员达450余人,仅此一项每年全村净增收入400余万元,一大批农民鼓起了钱包。
张明俊瞅准天柱山村靠近集镇和旅游景区的区位优势,动员引导村民大力发展餐饮、运输业,目前全村个私经济户达66户。
张明俊担任村支书至今,没从村上领过一分钱,每年1800元工资也全部用作公务开支,私车公用燃油费、手机费从未报销过,还垫资10多万元修建了村“两委”办公室,支付1.7万元购置办公用品和装修公房。不仅如此,从2002年开始,张明俊每年从公司拿出3%的利润作为村上的公务费,金额不低于5万元。
“下乡要穿胶鞋,便于跋山涉水、脚踏实地为民办事;进城要穿皮鞋,便于广泛交际、多方进取为民谋事。”这种形象展现了张明俊继承传统、与时俱进的内在素质。
既然当了村干部,就要关心群众疾苦
经过多年打拼,张明俊凭着脑子活、人缘好、门路宽、能吃苦的优势,他的信立公司不断发展壮大,经济效益逐年翻番,张明俊成为全镇首屈一指的富裕户。但他没有忘记一名共产党员的职责,倾力济困、回报社会的善举在当地有口皆碑。
2000年临近春节,张明俊路过瀛湖街道,看到一位蓬头垢面的残疾老人喃喃地说:“共产党咋就不管我呢?”他立即停下脚步,把老人扶到一家私人粮店,耐心劝解、安慰,并把200元钱和一袋大米送到老人手中。事后他才知道,老人叫吴礼华,住本镇阳坡村,是个孤寡老人。从此以后,张明俊与吴礼华成了亲人,每到春节,张明俊都要给老人送去钱粮。老人逢人就说:“明俊这娃子,才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这件事使张明俊认识到:越是弱势群体越要让他们更多感受党的温暖,自己作为一名党员、一名村干部,要时刻关心群众疾苦。
2003年前,2组村民罗天会掌握驾驶技术但无车可开。知道这一情况后,张明俊帮他贷款4万元,并借给他1万元买了辆货车,还在自己公司为他安排活干。罗天会一家由此年收入达到3万元。
2006年7月,本村8组村民谢远文干活时不慎摔成粉碎性骨折,面对高额的医疗费用,谢远文一筹莫展。张明俊闻讯后,当即拿出7000元,并协调村上资助1000元,个人还担保贷款1万元,帮助谢远文度过了难关。
村民张明周不慎在山上摔死,张明俊出钱安葬;孤寡老人张光田生活无着落,他如亲人一般出钱出力,尽心尽孝供养……。
张明俊常说:“穷不读书,穷根难断;富不办学,富不长远。”他在捐资助学上从不吝惜。
2003年秋,罗天娥考上安康师专,但是8000元的学费让她的家里打算放弃。张明俊得知后,主动捐助5000元,并帮助贷款5000元,圆了罗天娥的大学梦。
2004年秋天,瀛湖中学一名学生考上了四川一所重点大学,家中经济困难,张明俊得知后,当场捐出1500元,帮助解决了学费缺口。
天柱山小学、瀛湖小学校舍维修,响水沟小学校舍重建,武进小学地面硬化,张明俊无偿捐助35500元。连续十个教师节、儿童节,他无偿拿出40000元慰问……
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张明俊从信息、技术、服务、项目、资金、就业等多方面,累计帮扶贫困户150多户,扶持个体户40余户,帮助贫困学生38人,共为教育事业、扶贫济困、基础建设等无偿捐资达70万元以上。在他的带领下,全村一心一意谋发展的人多了,游手好闲的人少了,全村社会治安状况良好,基本实现信访不出村,无一例刑事案件发生,农民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真诚努力谱新曲,无私奉献树丰碑。张明俊以自己的火热赤诚,赢得了当地群众高度赞誉和社会广泛认可。2002年以来,他先后被评为省、市“党员致富带头人”、“安康市‘十佳青年’”,省、市劳动模范,并当选为市、区党代表和省、市、区、镇四级人大代表。2008年7月,张明俊被省委表彰为郭孝义式的农村党支部书记;11月,被组织破格提拔为瀛湖镇党委副书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