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人民群众对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汉阴县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持续完善县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紧密型文化共同体,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新需求,激发干部群众创新创造发展活力,为建设锦绣汉阴凝聚强大合力,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得到提升。
文化阵地建设“有声有色”
近年来,该县按照“机构抓聚合、资源抓整合,功能抓融合”的思路,先后建成县文化大厦、县文化艺术广场、国家B类剧院,三沈纪念馆、家训展览馆、汉阴书院、书法艺术展览馆等一批县级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对外开放;军事展览馆、美食博物馆、三元、枞岭村史馆等投入使用,县图书馆新馆建成并对外开放,城南、美食街2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和2个社会化的咖啡书吧投入运营;三沈文化展馆主体已竣工,大师工坊已开工建设,“五馆一中心(汉阴方言学说馆、汉阴非遗展示馆、汉阴非遗展演馆、汉阴非遗展销馆、汉阴非遗研习馆、秦巴非物质文化体验中心)加快布展,县文化馆提等改造项目加快推进,镇、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不断优化公共文化设施,让乡村老百姓玩有文化阵地、读有阅读场所、唱有文化设备、演有文化舞台,文化惠民真正落到了实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有效提升。
在汉阴县,镇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提升始终注重科学谋划,资源整合,效能发挥。充分整合利用党群服务中心、新文明实践中心、基层文化服务中心等,不断优化文化服务体系,实现文化赋能乡村发展。涧池镇枞岭村以传承传统家训文化为理念,率先在全县建成第一个枞岭村史馆,成为“留住乡愁”的综合文化阵地;双河口三柳村创新设立“咖啡+书屋”特色文化服务平台,每天为大量游客带来了“诗和远方”美好乡村体验;城关镇三元村的乡村文化理事会,精准把脉群众需求,积极创新服务机制,真正把文化服务“一池春水”彻底激活,使乡村文化治理达到新高度;蒲溪镇盘龙村打造的盘龙桃花谷AAA景区,推动了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与旅游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发展。
文化服务亮点“出圈出彩”
汉阴是中国家训文化之乡,还是陕西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历史文化悠久,地域文化特色鲜明。2022年,该县以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县为落脚点,深入挖掘当地文化底蕴、人文特色、历史资源,加快推进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书法)之乡创建工作和巩固提升涧池、平梁等示范镇村建设,做好县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服务,高质量举办了稻香旅游季启动暨中秋诗会活动,面向全国开展“凤堰梯田·魅力相约”有奖征文,打造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服务品牌。城关镇三元村连续五年举办“乡贤茶话会”和“农民趣味运动会”,形成“一老一青”的基层文化服务特色项目;紫云南郡社区、兴隆佳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开办的“四点半课堂”,解决了搬迁户学生放学后照看和辅导的实际问题。
如今在汉阴,文化惠民服务亮点纷呈。截至12月,全县开展各类线上线下文化惠民活动689场次,公益电影放映1723场。以去年为例,该县今年线上文化服务人次同比去年增长31.7%,线下同比去年增长17.1%,60余万人次通过线下线上的方式参与活动,各项活动的开展对改善乡风民风、弘扬传统文化、鼓舞群众士气发挥了积极作用,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广大群众的文化素质显著提升,精神风貌显著改变,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文化惠民政策“务实高效”
汉阴县10个镇综合文化站均配有两人以上的在编在岗人员负责管理,159个村(社区)均配有财政补贴的文化妇女专干,培育壮大群众各类文艺队伍256支,招募注册文化志愿者7000余名。各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均建立了日常管理、免费开放、文化服务项目等制度,设备配送齐全、运营管理有序。全县各村(社区)实现“月月有电影观看、季季有活动演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如今在汉阴,各地文化活动越来越多,村民们幸福感越来越浓,“口味”也越来越好,曾经的“文化大餐”已成为村民们的“家常便饭”。
文化甘霖润民心,砥砺前行续新篇,满足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方面日益增长的新需求,激发广大群众创新创造活力,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培育时代新风新貌,助力乡村振兴,始终是汉阴县文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下一步,汉阴县将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准确研判新时期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新特征、新要求、新规律,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上用情用心用力,以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全力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和美好生活的需要,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广大群众,让广大群众共享文化惠民成果,续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