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2206期/县域发展/内容详情

实施五个坚持 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镇坪县经贸局发布时间:2022-12-31 10:10 来源: 【字体:

民营经济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从镇坪县域经济发展实践来看,民营经济在稳定增长、扩大开放、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县域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发展现状

一是经济实力不断提升。2021年底,全县市场主体达7216户,新增743户。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到15.63亿元,占GDP比重59.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4.41亿元,同比增长11.2%。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6.21亿元,同比增长1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93亿元,同比增长16.8%。其中限额以上零售总额6.21亿元,增长14.5%。从业人员达1.7万人,占全县全部从业人员总数的65%,实现劳务收入1.6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8.31亿元、增长9.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2.82亿元、增长9.0%。民营经济为地方财政收入贡献了80%以上的税收收入。

二是发展质量逐步提高。靶向发展不断精准。一产围绕“猪、药、芋”三大支柱产业,主攻了87个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二产突出循环工业,主抓了生物医药、富硒食品、新型建材、清洁能源、加工制造五大产品;三产紧盯全域旅游、商贸服务业,狠抓了“一带”(曙坪生态旅游示范带)、“一湖”(南江湖)及腊味小镇、美食街、商贸物流中心建设。发展布局不断优化。坚持把民营企业向飞地园区、来创产业孵化园等“区中园”集聚,步入了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之路。发展理念彰显绿色循环,对新建企业严格了环保前置许可,对已建企业强化了环保设施建设,加大了淘汰落后产能力度,近年来关停了5个煤矿企业、21个砂石企业、9个非煤矿山企业、12个畜禽养殖企业。品牌质量不断提升。在镇坪黄连、乌鸡、洋芋国家地标认证的基础上,全县又有52类产品35条生产线通过SC认证。欣陕高山茶标准化种植基地获得国家标准认证。美味佳公司获得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称号,欣陕等3个企业获得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称号,江源公司获得省级农业园区称号,汉巴等86个企业获得市级农业园区称号,鑫大地等2户企业获得“高新技术企业”称号,20户企业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力度不断加强。2021年滚动培育经济增长点103户,5户企业工业产值过亿元、15户企业工业产值过5000万元。“规上市”取得重大进展,桂花水能公司有望在2022年底以前在新加坡主板上市。

三是营商环境不断改善。不断加大民营经济金融贷款投放力度,2021年全县企业贷款达到3.08亿元。深入开展了重点民营企业“五位一体”包抓工作,实行了一个企业五人小组包抓,每月到企业现场解决问题,集中破解了一批企业发展难题。同时强化了民营经济财政支持,先后制定出台了“五上企业”扶持办法、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工业稳增长促投资若干政策措施等政策,形成了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包”。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市场竞争力不强。全县民营经济总量偏小,企业规模小,层次低,大多以一产为主,多为“家庭作坊式”,虽然全县市场主体达7216户,但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仅有103户,且大多数属个体工商户,还有相当比重的企业属于“空壳企业”、“僵尸企业”和即将倒闭企业,加之地域条件限制,招商引资难度大,民间投资力度弱,民营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品牌申报缺乏管理,企业品牌缺乏核心竞争力,无法形成拳头产品和优势产品。

二是抗风险力较弱。全县民营经济同质化严重。参与同产业同行业的企业“多、乱、杂”,制约资源要素集聚、市场开发营销及企业规模提升,企业运营成本高,难以培育行业领军企业。产品品种多、拳头产品极少,品牌种类多、著名驰名品牌极少,尤其同行业产品、同产品品牌同质化严重,造成“有产品但量少无拳头产品,有品牌但无精品无规模”,难以培育著名品牌、发挥品牌效益。

三是产业结构不优。2021年,我县三次产业结构为19.331.7:49.0,一产占比高于全市5.7个百分点,二产占比低于全市10.7个百分点,三产占比高于全市5个百分点。通过分析,我县经济结构仍不合理,需控制一产,提升二产,但全县规上工业企业仅有30(其中:5户企业退库),加之全县工业梯队企业仅有10家,调结构压力大。

四是思想不够解放。我县多数企业存在小农意识,发展观念落后,没有开放发展、抱团取暖意识。部分企业为家族企业、“包包公司”、“家庭作坊式企业”,无高端企业管理人才,未有现代化企业管理理念,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企业难以快速发展

五是集约程度较低。纵观全县民营企业建设多数企业建设缺乏规划引领,随意性大,标准不高,分布散乱,造成企业建设成本高、土地供应难、基础设施配套难。近年虽然启动建设了3个园区,但标准化厂房、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园区对资源要素吸纳和小微企业孵化能力弱,致使全县民营经济集约化程度低。

三、发展建议

(一)坚持突出重点,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壮大新型工业。继续坚定不移地发展富硒食品、生物医药、清洁能源、新型建材、加工制造五大产品集群。对现有煤矿予以资源整合,降低煤炭企业在规上工业企业中的比重。做优做精高效农业。按照“一县一业”的总布局,抓好生猪、药材两大产业,大力推行订单生产,提升两大产业的基地规模、质量和产量。对全县87个现代农业园区以行业为单元予以整合,提升现代农业园区水准。围绕“猪、沼、菜”和“药、林、果”两大绿色循环体系,以“绿色”“富硒”“有机”为主题,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产出效益和综合效益。繁荣提升现代服务业。打造服务业综合体。对商贸企业坚持入园发展、集约发展,大力实施商贸城、商贸中心建设,培育区域商业经济圈。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打造县域物流集散地,加速县域商贸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积极发展新经济,搭建全县大数据平台,组建托管产业策划包装公司,深度挖掘“我在乡下有块田”、“妈妈的针线包”等托管产业品牌。围绕富硒饮品、生物医药等产品,实施电商示范县建设,启动电商、微商孵化园建设,培育电商、微商集群。积极发展以定制化生产为主的私人定制,以众诚电子元件社区工厂为模板,重点发展农产品、电子元件、服装等加工类社区工厂。紧扣县城和曾家县域副中心两个重点,以搭建社会化服务平台为目标,催生一批新经济实体,加速我县新经济发展。

(二)坚持梯队发展,落实三大举措。推行中小企业培育计划,力争每年发展中小企业(公司制企业)100户以上,新注册工业企业40户以上。力争每年完成“个改企”30户以上,全年培育35户以上成长梯队,每年培育入笼“五上企业”15户以上。强力推进“规上市”,抢抓贫困县企业上市的政策机遇,明确上市主体和计划,加大上市援建和方案制定力度,加快企业法人结构、股本结构、债权结构、经营业绩、财务状况、管理制度等评估及整改。深化企业挖潜扩能,加大传统生产线技改和新生产线建设力度,深入推进欣陕、鸿图、创艺等企业生产线技改。坚持“一个行业一个主打品牌多个子品牌,一个企业一个主商标一系列产品”,加大品牌文化植入力度,充分发挥“硒有镇坪”和“中国长寿文化之乡”的地域文化优势,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进一步加大行业领军企业创建力度,培育更多的知名企业,全面提升品牌质量和效应。

(三)坚持规模集约,强化四大提升。强化农业园区提升。一方面对已建成的农业园区按照“现代农业园区”的标准,完善园区要素,加大省市园区的争创力度,增大省级、市级园区比重;另一方面围绕普欣、振兴、莲花等重点企业,加大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新打造3个规模大、标准高的示范园区,促进整个农业园区提等升级。强化区中园区提升。按照“一区五组团”的总体布局,全力抓好曾家中药产业加工园、镇坪县中药科创园、鹏山龙翔电力产业园、环保产品加工园、星聚旅游产品加工园,建设标准化厂房2.5万平方米以上,力争入驻工业企业20户以上。强化飞地园区提升。按照把飞地园区打造成秦巴生物医药产业园的标准,加快莲花、振兴、普欣厂房和生产线建设进度;同时,加大新入园企业招商力度,力争新引进入园企业1家以上。强化商贸园区提升。以打造商业综合体为目标,以企业为主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成县级物流中心和文彩仓储中心,启动新华物流产业园建设,培育强竞争力的商业综合体。

(四)坚持四个聚力,加速企业升级。聚力企业管理升级。升级管理模式,摒弃小农意识,转变家庭作坊式经营模式,对整合重组后的企业,大力推行第三团队和职业经理予以经营,在来创产业园启动试点。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督促全县已入笼“五上企业”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升级企业财务管理,抽调审计、财务等专业人员,开展重点企业财务指导建账活动,建立健全规范的企业财务档案。聚力企业人才升级。实施民营企业提素质工程,依托省内外高校,力争在每年举办12期民营企业培训班,进一步提升民营企业家综合素质。实施民营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坚持“一个企业一名科技特派员”,从全县抽调科技型干部,包抓重点企业,全程指导企业生产经营,并全面落实“退二线”干部认领岗位制度,为每个企业确定1名服务指导员,蹲点为企业服务。实施优秀企业人才计划,建立企业人才需求库,制定企业人才引进计划和政策,为民营企业提供人才保障。聚力产品销售升级。坚持线上线下并举,搭建产品推介平台,每季度组织企业走入大中城市开展贸展活动,全力支持5个以上企业在县域外开设“镇坪特色馆”等直销店、门店面,构建稳定的销售渠道。借力京东、天猫、淘宝等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建成电子商务O20体验店,通过“视频直播”、“抖音带货”等形式,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聚力标杆创建升级。大力开展科技创新示范、“专精特新”等企业创建达标活动,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助力全县民营经济转型升级。

(五)坚持三大通道,优化发展环境。建立破解难题通道。持续深入推进重点民营企业“五位一体”包抓工作机制,每季度召开民营经济工作调度会,下达包抓任务清单,坚持“定包抓领导、定责任要求、定办理单位、定完成时限”,夯实包抓工作成效。建立办事绿色通道。在县政务服务中心,建立民营经济办理窗口,通过进一步简化企业办事程序,让企业各类手续实现“一日”办理,切实构建起快捷的办事通道。建立帮扶服务通道。设立民营经济“110”机制,对企业投诉的各类问题,第一时间转交给相关部门及时解决处理,切实构建起优良的环境保障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