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2206期/工作思考/内容详情

关于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工作的调研报告

作者: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发布时间:2022-12-31 10:10 来源: 【字体:

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采取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电话访问等方法对750余名2022年返乡自主就业退役士兵、300名近5年返乡自主就业退役士兵、100名返乡时限五年以上的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及部分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复员干部进行了深入摸底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扶持就业对象分为自主就业退役士兵、自主择业军转干部、逐月领取退役金人员及复员干部四大类别。现有扶持对象28060人,其中现有自主就业退役士兵27935人,自主择业军转干部111人,逐月领取退役金人员0人,复员干部14人。事务局组建以来接收自主就业退役士兵3189人、自主择业军转干部7人,逐月领取退役金人员0人,复员干部5人,已实现稳定就业26112人,占比93%,未就业1823人(未就业人员分布:无就业意愿20人、在校职业技能培训198人、高职扩招学历教育1004人、专升本学历教育66人、大学生退役士兵复学301人、无就业能力130人,高职、复学毕业104人待业)。

二、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工作存在的问题

1.从退役军人自身层面来看,自主就业创业的退役军人群体,大多是在部队服役2年的义务兵和12年以下的士官,尽管他们的军营生活丰富多彩,经历了部队规范有素的管理训练,但他们存在普遍文化程度不高、掌握的技能单一、对地方生活的认知基本处于“真空”层等问题。可通过我们调研,退役军人对于求职优先考虑的薪酬,其次是就业地点,在我们的调查对象中,对于月薪期望值在5000-8000的占比80%,月薪期望值3000-5000的占比15%,仅只有5%的退役军人可以接受3000左右的月薪,而又有60%的退役军人希望在本地就业,这就造成他们在自身短板与就业期望值之间的矛盾,导致择业难、就业难问题。

2.从工作层面来看,一是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问题,我市退役军人居住分散、就业渠道分散、优惠政策分散、流动性强,导致我们在工作中存在摸底排查难、动态管理难,至今仍有少部分退役军人联系不上、下落不明,无法达到精准入库、精准监测、精准管理。二是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的匹配不精准问题,我们当前的主要做法是以供给来驱动、用岗位招人,往往就出现我们拿出了岗位而无人问津,在退役军人“项目制”培训工作上,也同样出现“满汉全席,无人来吃”的现象。

3.从政策支持层面来看,广大退役军人享受的就业创业政策和其他群体对比,没有特殊优惠,没有体现尊崇;从政策落实资金支撑上来说,目前退役军人事务部门能拿在手上落实的只有一次性职业技能培训补贴,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就业创业工作较为被动,政策的落实缺乏系统性、主动性、精准性;另一方面,退役军人对国家时时更新的政策缺乏了解,对自身就业创业方向也比较盲目,无法根据自身情况确定正确的创业方向,根据调研数据显示,对政策非常了解,能有效利用的人只占15.6%,对政策部分了解、了解重要政策的占45%,只了解自己对政策相当陌生和完全不了解的人占40%左右。

三、促进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一)聚焦高期盼,低认知,做好无缝衔接工作。一是营造浓厚氛围,积极践行“敲锣打鼓送出去、热热闹闹迎回来、优质服务送上岗、用心用情一辈子”的理念,组织实施欢迎会、政策宣讲会、座谈会、送政策进军营、进家门等活动,做好返乡思想工作,帮助退役军人转变角色。二是上好退役返乡第一课,对当年返乡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及时组织开展全员适应性培训,引导及时了解地方经济发展形势、积极主动适应社会、尽快融入社会的重要手段,让士兵到地方退役报到后,对生活有过渡期,对学习有接受期,对工作定位有预期,对生涯规划有计划,顺利实现人生转段、事业转型、身份转换。三是及时开展职业指导,举办专场招聘会、就业推荐会、教育培训会等,搭建就业平台,提升就业能力,助力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尽快融入地方生活,投身地方经济建设。

(二)聚焦底数清,联系实,开展摸底排查工作。充分发挥退役军人服务体系的功能,市、县(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和“二站二中心”作用,按照“一人一表,一人不漏”的原则,以村、社区为单位,逐人摸排,专人审核,及时建档入库,在确保底数清、数据明、情况实的基础上,落实网格化、系统化、精准化管理服务,继续推行“红黄绿”三色管理工作模式,运用“红、黄、绿”三种颜色,对就业状态、服务过程、工作成效和动态变化情况进行对应标注,通过各项指标由“红”转“黄”再到“绿”的过程,实现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的有机统一,形成直观可视、过程透明、逻辑可溯的管理体系。

(三)聚焦优服务、提能力,实施精准培训行动。进一步树立“知识改变命运、技能成就人生”的工作理念。一是动员鼓励退役军人特别是退役大学生士兵“先入校回炉、再就业创业”,推动各项招生优待政策落地,引导他们主动学习文化理论知识,提升整体知识文化水平,增强自身竞争力。二是进一步优化退役军人“项目制”培训工作,在培训内容上,结合安康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企业用工需求等实际,继续优化农业农村特色产业、岗位技能、创业服务三大类别的培训项目;在培训思路上,按照市级培训为主体,县级培训为补充”和“小专业大集中,大专业小集中”的思路,多频次、小规模、全贯通的模式;在方法上,按照市县一体、部门联动、政企(校)联合、校企联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方式,同步推进、平行展开。把技能培训与就业岗位精准对接,将产业发展需求与创业培训需求精准对接,实现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人才链、产业链、就业链、服务链的深度融合,实现通过“一县一品”特色产业培训扶持一批、教培+考核+证书+推荐就业上岗一批、扶持返乡创业带动一批,使退役军人教育培训更有温度、稳定就业创业更有准度。

(四)聚焦拓渠道、稳就业,实施稳岗拓岗行动。一是持续用力,做好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的对接。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和退役军人事务局的桥梁与纽带作用,重点企业用工需求与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意愿之间的对接,主要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即:辖区内规模以上企业和新兴的科技型企业特别是适合退役军人的用工数、岗位需求数;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中有需求产品(一县一品)又适合退役军人创业的项目;联系省内外各民营企业用工、就业市场对退役军人创业就业需求,精准开展职业推介和劳务输出。开展退役军人“项目制”职业技能培训,形成培训、提技、送岗、选岗、上岗闭环。二是畅通渠道,办好永不落幕的招聘活动。在充分运用省动态精准就业服务系统的基础上,协同市人社局等部门建立退役军人常态化创业就业招聘服务活动,依托智联招聘等平台,坚持每周开展一次线上线下招聘,组织退役军人专场招聘。积极整合市人力资源市场、扶贫空间等信息平台,联合创建微信公众号及二维码,定期发布用工招聘信息,同时,发挥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优势,让退役军人第一时间获取就业信息。三是金融助力,做好创业贷款扶持服务。充分利用人社部门创业贷款政策。积极协调人社局在创办小微企业的担保、贴息等方面开设绿色通道,提供全方位服务;积极探索与工行、建行、邮政等多家银行合作签署“军创贷”专属产品,为全市退役军人、优抚对象提供专属服务卡;发挥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协会作用,由协会牵头,与安康市财信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签订协议,与建设、农商、长安、西安、工商等多家银行合作,为军创企业办理无抵压贷款业务,最大限度地为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提供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