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2206期/工作思考/内容详情

安康中心城区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运管探索

作者:文 动发布时间:2022-12-31 10:10 来源: 【字体:

针对养老服务难点,特别是中心城区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运管问题,汉滨区组建专题调研组,深入中心城区各社区开展了走访调研,提出适应新时期需要的中心城区日间照料中心运管模式建议。

一、基本情况

汉滨区是安康市委、市政府所在地,也是安康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区辖4个街道、23个镇,59个社区、328个行政村,其中中心城区41个社区、16个行政村。现有户籍人口75.23万,常住人口89.5万,其中中心城区常住人口36.8万。截至目前,全区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13.8万人,占全区户籍人口的18.3%,其中城市老年人5.3万人、农村老人8.5万人。全区约有失能老人4500人,部分失能老人1.2万人,空巢留守老人4.8万人。全区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4000元,领取人数约2.27万人,占全区户籍老年人口的16.4%。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3000元,领取人数约2.8万人,占全区户籍老年人口的20.3%。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在108-203元之间,领取人数约8.73万人,占全区户籍老年人口的63.3%以上。全区共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393个,其中:公建民营老年公寓1家、民办老年公寓4家,特困供养机构(农村敬老院)29家,建成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26家,建成农村互助幸福院333家。

二、工作举措

(一)科学布局,坚持一张图纸推进。结合居家和社区养老试点工作,编制了《汉滨区“十三五”“十四五”养老产业发展规划》,按照先中心后周边的总思路,将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分为中心城区-城乡结合-集镇社区三个梯队,按社区老年人人口增长规律科学制定建设规模,按年度科学合理编制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任务,有序实现中心城区一社区一日间照料中心合理配置。

(二)因地制宜,坚持依规统筹建设。积极向市政府争取将部分闲置国有资产划拨为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使用,像原西安铁路分局“三安园”、鼓楼社区老办公楼、原市民政局办公楼等一批闲置国有资产得到充分利用。在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内部空间设置上,坚持因地制宜,在充分结合现有空间资源进行合理化改造的基础上,整合用活科普宣传、文化创建、法治建设等项目资源,最大限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进一步丰富日间照料的功能,比如江北街道张沟桥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科普室、新城街道育才路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5G室、老城街道培新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老年人文化室等。

(三)打造品牌,坚持统一标准服务。对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服务管理各环节实行统一管理标准、统一服务标准、统一价格,全面完善了汉滨养老品牌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服务模块。区民政局结合《汉滨区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服务管理规范》定期组织开展专题督导和服务对象满意度调查,根据督导结果优化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服务。积极探索“社区+企业+社工”运管方式,丰富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提供服务范围。比如新城街道果园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负责对日间照料中心日常运管进行监管,企业负责日间照料中心负责完善日间照料中心各项服务,社工组织负责在日间照料中心开展公益性活动,不断提升社区老年人日常生活品质,成为全市中心城区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样板。

三、存在问题

(一)人员配置不合理。目前,全区除开果园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以外,大部分社区日间照料中心都是社区工作人员兼任,而社区工作人员工作任务冗杂且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缺少时间和精力照顾这些老年人,实际服务水平较低,达不到老年人预期期望,特别是社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养老服务根本无法开展。

(二)设施空间不完备。个别日照中心房产资源限制(存在二楼),原资产房屋改造后不能完全适应社区老年人实际情况,比如介助老人需要的扶手、轮椅升降设施等设施;在服务内容上,缺少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具体的服务内容。

(三)运转资金不充足。由于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不具有盈利性,主要依靠政府财政补贴支持运转运管,但现有政策仅支持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并没配套运管资金。现有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只能通过整合部分项目资金、引进企业、社工组织等措施勉强运营,大部分社区日间照料中心都是建成即停业的状态。

(四)宣传推广不到位。大部分老年人不了解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性质及服务内容,有的仅认为是一般性老年人活动场所,有的因为是企业在负责运营则认为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就是一个老年人消费场所,使得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在辖区群众中的知晓率不高、使用率不高。

四、建议意见

(一)优化设施空间设计。不仅要注意改造一些符合老年人需求的设施,特别要充分考虑介助老年人的需求,而且在进行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改造建设前,要充分对社区老年人的需求情况进行调研摸底,根据摸底结果和自理、半自理、不能自理老年人比例,设计日间照料中心内部设置,摒弃现有阶段日间照料中心内部空间一个设计的思路,实现日间照料中心空间设置使用最大化,尽最大可能满足社区老年人各类需求。

(二)保障医养服务温度。提供医疗保健服务是老年人的最基本需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必须要强化医疗保健服务功能,加强与辖区内区级以上医疗机构的联系,鼓励医疗机构在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设医疗室,根据辖区老年人慢性病情况指派专科医生定期坐诊,开通医院绿色快速就诊通道,方便社区老年人急救就医需求,实现小病社区看、大病医院看的目标。联合卫健部门提供老年人健康体检服务,通过大数据管理,依托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立社区老年人健康信息档案,打通数据壁垒,实现全区老年人健康信息档案通用,方便医生长期了解老年人的健康情况,精准制定老年人健康管理方案。

(三)加大人员配置培养力度。将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人员配备,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畴,根据日间照料中心服务老年人人数情况,合理配置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工作人员,补充力量不足的现状。用活安康学院、安康职业技术学院资源,建立联合培养实习机制,将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打造成为两个学院学生实训实习基地,借助学院师资力量优势,将实习学生与社区购买服务工作人员、社区工作人员、社工志愿者一同培训,在提升专业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提升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服务的专业化建设水平。

(四)拓宽多元融资广度。一方面区政府在积极争取苏陕协作资金和上级财政支持的同时,将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运转资金需求纳入每年年度财政预算范畴,探索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运管支持政策,给予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最大的财政支持。另一方面提高社会筹资能力,在继续引进养老企业投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基础上,建立社会资金使用明细公示制度,鼓励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社会组织和企业对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捐款捐物,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促进社区日间照料中心长久发展。

(五)提高宣传引导精准度。将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政策和相关制度纳入各镇办日常宣传范畴,借助各种宣传活动,通过微信公众号、庭院讲座等方式,向社区群众解读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政策,引导群众正确认识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主动尝试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服务,不断为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聚集人气。

 (作者系安康市汉滨区人民政府副区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