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新能源产业是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基础产业,是支撑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和储能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产业。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政策深入推进,以及国家对新能源汽车及其他应用领域的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不断增长,将会为锂电新能源产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进一步加快锂电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速度。产业链上下游结构为原材料开采(矿石)、原材料加工(四大电池材料)、电芯制造、电池应用(新能源汽车、3C消费电子、储能发电及其他)四个部分。锂电新能源材料为原材料加工环节,主要利用锂、石墨、钴、锰、镍等材料进行化学加工,形成电池正极、负极、电解液及隔膜材料。锂电新能源材料产业链是我市结合安康实际,大力培育的11条重点产业链之一,也是安康千亿新型材料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链虽然起步不久,但前景广阔、潜力巨大,有望成为未来具有安康特色的新兴产业、支柱产业。
一、发展现状
我市锂电新能源材料产业链以安康国家高新区为承载,依托链主企业博创宏远新材料有限公司,先期计划建设废旧锂电池回收拆解——前驱体材料再生——锂电池正极材料生产的纵向产业链,后期逐步建设负极材料、隔膜材料、电解液等横向产业链。目前,年产4万吨锂电原材料磷酸铁研发生产项目、年产4万吨锂电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研发生产项目等项目加快建设,废旧锂电池回收拆解、年处理20万吨工业高盐废水及资源化循环利用项目正在进行项目前期工作。所有项目建成后,我市将初步形成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产业链,减少我市锂电新能源材料产业链对矿产资源的依赖,降低生产成本,实现整个产业链的内部循环,绿色生产。
“链主”企业博创宏远新材料有限公司专业从事锂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原材料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创始人赵杰是浙江大学化学系博士,正高级工程师,目前团队拥有博士4人,高级职称4人,海归3人,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省级重大项目。企业技术团队攻克了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领域多项技术难题,已申请10项专利,授权5项,其中有3项为发明专利,核心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产品磷酸铁全部进入宁德时代、比亚迪和特斯拉的供应链。
二、存在问题
(一)产业处于初始阶段,结构单一。产业链刚刚起步,链条短、规模小、产量低、品种单一。目前,整个产业链只有一家“链主”企业,仅建成年产2万吨磷酸铁生产线,产品结构单一,其他上、下游产业需要进一步推进规划布局、招商引资。同时,安康周边无原材料生产基地,原材料运输成本较高。
(二)园区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安康高新区新材料产业园配套设施不够完善,110kV输变电工程、江北污水处理站等建设进度较慢,后期新项目投产后会导致企业用水用电用气供应不足,无法满足企业生产需求。
(三)制约因素较多。一是按照《陕西省化工项目安全准入条件(试行)》规定,今后新建涉及化工工艺项目须进入合规设立的化工园区,目前我市化工园区建设尚处于选址阶段,锂电新能源材料新上项目环境评价难度高、投资大。二是在资源配置、优惠政策制定方面与江西、山东等地区还有差距,对投资者吸引力不足。三是锂电新能源材料企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特点,安康尚未形成本地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引入资本筹建市级产业发展资金迫在眉睫。
三、工作建议
(一)聚焦强链育链主。充分发挥博创宏远新材料有限公司的“链主”效应,围绕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等领域分别再孵化、培育1-2家“链主”企业,通过大力支持“链主”企业围绕自身技术需求、市场需求,搭建产业链上下游产业,引进和培育配套企业,打造一批细分行业和细分市场单项冠军、“隐形冠军”、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持续做大做强产业链。
(二)聚焦延链重招引。紧盯锂电池原材料生产(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等关键材料及其原材料)→包材配套→动力电池总装→锂电池回收利用于一体的锂电新能源材料全产业链各个环节,强化“投行思维”、专业运作,瞄准重点环节,持续做好重点企业招商引资工作。不断拓宽招商渠道,积极探索招商模式,大力推行专业招商、中介招商、人才招商、技术招商。瞄准产业链下游、配套项目和终端企业,开展定向招商、叩门招商、精准招商,着力提高意向合作与招商成功率,形成“引进一个、带来一批、辐射一片”的强大效应,力争在2—3年内聚集产业链企业10家以上。
(三)聚焦融链抓创新。支持产业链企业增加科技研发供给,加强产业前沿、实用技术研究和上下游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企业积极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从平台组建、小试研发、中试放大、成果转化、企业孵化等方面进行深入协同合作,推行“科技研发中心+成果转化基地”产业发展模式。依托“链主”企业规划建设西部锂电创新研究院,创建企业技术中心、省级工程技术中心等省级创新平台2个以上,加快提升锂电新能源材料产业科技创新核心竞争力。
(四)聚焦补链推项目。坚持“项目为王”,全面梳理产业链发展现状、上下游供应链关键环节,建立锂电新能源材料产业链重点项目库。加快建设年产4万吨磷酸铁、年产4万吨磷酸铁锂等项目,积极推进废旧锂电池回收拆解项目尽早落地,争取2至3年内再引进、开工一批隔膜、负极材料项目。全力保障锂电新能源材料产业链重点项目建设环境,对项目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建立责任分工清单、交办任务清单制度,实行销号管理,切实解决建设过程中征地搬迁、资金筹措、要素保障等方面问题,确保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达效,以高质量项目引领高质量发展。
(五)聚焦兴链提承载。加强基础配套建设提升园区综合承载能力,持续优化国土空间规划,鼓励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全力推进安康高新区新型材料产业园区道路、输变电、污水处理和供水等配套设施建设,保障入园企业水电路气讯要素供给,打造项目落地优质环境和招商竞争优势,不断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和基础服务水平。加快推动新材料产业园(涉化类)建设步伐,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集群发展,为锂电新能源材料产业链蓬勃发展奠定基础。
(六)聚焦稳链强保障。充分发挥安康市新型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用,积极对接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院所,支持企业建设专家院士工作站、博士后流动站等智囊智库,为锂电新能源材料产业聚集、技术发展出谋划策,提供智力支持。积极构建多元投融资体系,衔接推动“市带县”国有融资平台整合升级,筹建安康市级产业发展资金,用好财政专项资金和融资担保政策,引导驻安金融机构对市场前景优、技术含量高、企业信誉好、成长潜力大的锂电新能源材料企业,在提高授信额度、扩大放贷规模、简化办理手续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
(作者张志群系市工信局局长;唐敏系市工信局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