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2206期/工作思考/内容详情

稳固工业经济“压舱石” 筑牢高质量发展硬支撑 ——安康高新区工业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作者:陈 帆发布时间:2022-12-31 10:10 来源: 【字体:

工业稳则经济稳,工业兴则经济强。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安康高新区工业经济发展现状及短板弱项,并针对性制定发展举措,对于推动工业体量持续跃升、运行质效稳步提高、加快壮大产业链群,促进工业经济稳固、助推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安康高新区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落实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各项决策部署,以工业为主引擎、招商为主抓手、项目为加速器,加快推进园区建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工业经济企稳回升势头持续巩固,质量效益显著提升,为稳定全区经济大盘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工业规模实力稳步壮大。2021,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88.18亿元,增速33.2%,是201576.42亿元的2.46倍;规上工业增加值43.41亿元,同比增长19.7%,占GDP比重达到44.06%。今年1-8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0.78亿元,同比增长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0亿元,增长7.2%。全区工业经济发展保持着有潜力、有韧性的增长趋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在全区经济结构中的主导地位和支撑作用更加凸显。

(二)重点工业产业加快集聚。2021年,全区富硒食品、秦巴医药、新型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五大产业总产值162.5亿元,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86.35%。今年以来,以重点产业链链长制为抓手,健全“产业链长+工作专班+配套政策+考核办法”工作机制,培优壮大链主企业,以光学镜头为代表的光电科技、以锂电池正极材料为代表的新型材料、以智慧电力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以绞股蓝中药为代表的秦巴医药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成长性产业集群加快形成。

(三)重大项目建设有力推进。全面推行“项目建设+征地拆迁+X”工作机制,狠抓项目扩投资。2021年,全区工业投资41.85亿元、同比增长10.8%,工业技改投资7.76亿元、同比增长79.2%。今年以来,锂电正极材料磷酸锂、台州先进制造产业园、智能电气设备等49个工业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目前,在库工业项目35个,完成工业投资16.76亿元,同比增长15.8%,累计建成投产投用安康正大制药新厂、东芯恒科石英晶体振荡器、年产200万台高端车载冰箱、光电科技产业园等工业项目15个。

(四)创新驱动步伐持续加快。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加快建设,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平台47个,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1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98家,智宇寰宸医疗器械被认定为全市首家瞪羚企业,北医大获批全市首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华银科技获批为钒产品深加工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液流储能创新中心被认定为全市第一、陕南唯一、全国同类首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截至目前,技术成交合同10000万元,申请专利150项,指导47家科技企业填报研发支出2.35亿、统计研发人员583人。

(五)工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全面推行“轻资产入驻”招商模式,建成西北电子、智能终端等标准化厂房170万㎡,同步提供水电气讯暖、物业等入驻运营服务,最大减轻企业负担,力度企业及早建成投产。组建企业纾困帮扶工作专班,实行科级干部“一对一”包抓帮扶规上工业企业机制,积极协调解决企业融资、出口、用工等实际困难,助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截至目前,全区市场主体数量达14133家,“五上”总数达313户;规上工业企业88户。

二、存在问题

经过持续多年的艰辛努力,全区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从总体上看,全区工业经济还存在很多短板和不足,比如总量规模不大、企业抗风险能力弱、产业发展质态不优、科技创新能力薄弱、资源要素瓶颈制约等问题,与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绿色低碳、协调共享的高质量发展存在一定差距。

(一)工业经济基础薄弱总量偏小。安康高新区2010年挂牌成立,工业经济起步晚、基础差、底子薄,虽然近年来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整体规模总量仍然偏小,按照工业化率(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方法测算,2021年高新区工业化率为43.66%(工业化率达到20%-40%为工业化初期;40%-60%为工业化中期;60%以上为工业化后期),仍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阶段,全区工业总产值仅占全市约12%

(二)企业防范风险能力普遍较弱。辖区工业企业绝大多为中小微企业,体量不大、实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弱,容易受到市场及其它因素冲击,加之受国内疫情冲击及国际形势复杂严峻等因素影响,普遍存在原材料价格上涨、物流成本高、产品销售困难等问题,企业运行举步维艰。全区88户规上工业企业中,31户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占比35.23%。外贸企业跨境海运不畅、出口退税周期长、资金回流慢等问题突出。

(三)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后劲。2021年,全区培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9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98家,但与西安、宝鸡高新区相比,高企、科技型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仅1.2%,远低于全省2.35%和全国2.44%的平均水平。工业企业创新意识不强,规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活动的占比42.9%,半数以上企业没有或极少投入新产品研究开发费用。企业创新型人才资源供给不足,关键领域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能力偏弱,缺乏核心技术和产品。

(四)产业协同融合效应不够突出。全区9条产业链中,除光电科技产业链招引聚集了轩意光电、维讯半导体、东芯恒科、中科启智等企业外,其他产业链建设相对滞后,秦巴医药、装备制造、富硒食品产业链布局项目相对较少较少,文旅康养、数字经济产业链尚在探索谋划阶段,产品关联度较低,上下游配套不完善,尚未形成上下游区域协同和链式聚集发展的产业格局,缺乏竞争力,品牌价值不强,亟需进一步优化提升和建链补链延链强链,支持产业链做强做优。

(五)要素保障瓶颈制约依然较多。工业增长与资源要素瓶颈制约之间的矛盾还有待进一步破解,主要体现为:部分园区运动健身、充电桩等基础配套还不够完善;大多数工业企业普遍存在融资渠道单一、流动资金短缺、转贷压力较大等问题,特别是一些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由于缺乏金融支持,难以在产业升级上迈出更大步伐;企业用工成本上升且缺少熟练产业工人和高技术领军人才,严重制约企业发展。

三、对策建议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面对新形势新战略新任务,必须保持信心定力,坚定工业强区战略不动摇,围绕当前工业经济运行存在的困难问题,提速项目建设、做强产业支撑、做实纾困帮扶、加快科技创新、优化发展环境,保障工业平稳运行,持续提升工业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提供重要支撑。

(一)坚持项目为王,夯牢扩投资稳增长坚实基础。牢固树立“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狠抓产业项目”鲜明导向,聚焦锂电新能源材料、光电科技、秦巴医药等重点工业产业链,锁定关键环节、多方搜集线索、获取有效信息,扎实开展领导带队招商、小分队区域招商、以商引商和“特色产品展销+重点项目推介”等精准招商行动,推动一批关联度高、互补性强、成长性好的优质工业项目接续落地。实行动态管理,强化跟踪服务,及时破解项目规划、土地、资金等问题,加快浙江台州先进制造产业园、医用物资生产储备及现代医药物流配送中心、年产40000吨锂电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研发生产等重点工业项目建设,争取早日竣工投产,形成源源不断的增量支撑。

(二)做强产业链条,积蓄工业后发赶超强劲动能。按照“育龙头、强链主、补链条、搭平台、保要素、建集群”总体思路,围绕装备制造、秦巴医药、钒材储能、锂电新能源、光电科技等5条实体工业产业链,聚焦产业链缺失和短板环节,发挥现有优势,加快建立龙头企业与中小微企业配套协作机制,放大“链主”企业引领、催化作用,引导中小微企业积极融入龙头骨干企业供应链,通过龙头带动、精准招商、项目布局,加大产业链垂直整合力度,在要素保障、市场需求、政策帮扶等领域精准发力,促进产业链扩容提质增效和上下游关联横向耦合发展,打造具有创新力和高附加值的产业链,构建优质工业产业生态,力争用1-2年时间,加快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和比较优势。

(三)深化创新驱动,厚植企业发展核心竞争优势。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联合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企业技术中心,填补上游基础研究和下游企业产品生产之间创新链的缺失,形成涵盖“重大项目-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产业化”的完整链条。加快秦创原安康创新飞地孵化园、秦创原安康孵化园过渡空间和协同创新基地建设,促推企业在高端科技、关键技术和研发供给、成果转化、人才引进等方面取得更大创新成果。全面落实创新人才引进培育激励政策措施,加大“高精尖缺”人才柔性招引力度,主动对接与产业链关联度较高的紧缺型产业人才、创新人才和创业人才,加速创新团队和高端智力资源汇聚,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四)注重抓大扶小,构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按照“培育龙头、做强骨干、扶持中小微”的思路,从重点培育、政策扶持、金融支持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政策,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梯度培育计划,持续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重点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持续创新能力较强、产品和服务在行业和细分市场占一定规模的小微型企业作为重点培育对象,重点帮扶和靶向培育,扶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培育形成集群化发展、产业链协同、梯队结构良好的“企业群”。力争到2025年,培育50亿元产值企业2家以上、10亿元产值企业10家以上,5亿元产值以上企业30家以上、优质产业链企业100家以上。

(五)聚焦数字赋能,推动数字化工业化融合互促。积极抢抓新一轮产业变革机遇,加快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推进5G技术在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物联网、现代物流及服务平台等多领域应用,大力发展“数据服务、信创工程、数字场景应用、数字产品制造”等数字经济产业,加速数字转型蝶变,催生核心产业裂变,强化数字融合聚变,推动工业化与数字化融合互促。充分利用好数字技术优势,推广运用“互联网+”“智能+”,大力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推进企业实施物联网、机器人、智能生产线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和车间数字化改造,推进企业实施工业互联网等数字化平台建设,实现协同化产品开发、精准化生产管控和智能化企业管理,促进企业降本增效、绿色安全发展。

(六)优化发展环境,全力护航工业经济行稳致远。持续完善园区水电气暖及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配套吃住行游购娱医教等生活设施,做好“筑巢引凤”强基工作。开展常态化企业纾困帮扶行动,倾力解决企业发展实际困难和问题,深化政银企对接,鼓励银行金融机构增加对工业企业中长期贷款和研发创新、设备更新的投放力度,解决企业融资难题;深入开展产业大招工活动,并与安康学院、安康职业技术学院建立定向委培和订单输送机制,解决企业用工难问题;发挥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作用,盘活出口退税资金周转池,解决外贸企业出口难题;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在生产许可、项目投资、审批事项、行业监管等领域推行流程再造、平台整合、时限压缩、服务改进等改革创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全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安康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