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农村不少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由此带来的选人难、育人难、留人难成为农村基层党组织普遍面临的痛点问题。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
2022年,平利县开始探索实施人才“定向培优”工程,通过实名推、专人带、集中训、多岗练、定期考、及时用的形式,精准培养、动态储备一批优秀村级后备力量,较好解决了平时疏于管理、流于形式,换届急用现找、无人可选的问题。
“定向培”
高凤兰早早就起了床,开启了一天忙碌的工作。
高凤兰是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人,2017年嫁到平利县老县镇。2021年起,她在老县镇西关社区担任乡村振兴信息员,能用一口流利的平利方言与村民交流。
2022年年初,得知镇党委在各村(社区)征集“定向培优”人选时,高凤兰第一个报了名。被选上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儿,因为要试点,所以每个镇首批只有两个名额。
据悉,“定向培优”对象,一般是从大学生、致富能手、退役军人、返乡能人等群体中遴选,年龄30周岁左右、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符合村“两委”成员资格,并且要经村“两委”会议、镇党委会议讨论通过,村党支部书记、镇党委书记实名推荐后,最终报县委组织部审批备案。这样一来,就能从源头上解决人选识别不精准、质量不够高的问题。
像高凤兰这样的首批“定向培优”对象,全县共23人,都是各镇精挑细选出来的。有的是村上信息员、村委委员,培养方向是村“两委”副职;已经是村文书、村“两委”副职的,培养方向就是村“两委”正职。
问起高凤兰为何对“定向培优”如此看重,她说:“我本是外乡人,与平利有缘,很想通过锻炼,早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干部,为社区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
好干部不会自然而然产生,需要多维度打磨锻造。
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2022年8月10日,平利县“定向培优”对象主题班正式开班了,培训内容涉及党务知识、党风廉政、新民风建设等各个方面,并同步设置交流研讨、实地参观等环节,既有理论性,又有实操性,还有趣味性。
集中培训还不够,多岗锻炼也必不可少。一方面,探索跨镇跨村交流锻炼,安排他们到党建工作样板村、乡村振兴示范村、基层治理先进村学经验、拓思路。另一方面,因人制宜组织他们到县信访局、招商服务中心、应急管理局等单位进行岗位练兵,通过学中干、干中学这种立体式培训,促使他们在实践中历练成长。
“以前我在村上也处理一些信访矛盾,但面对一个小村感触不深。直到这次跟班学习,我才意识到,如果每个村都能正视群众诉求,合理解决矛盾,很多信访矛盾就不会恶化。”在县信访局跟班学习的三阳镇兰家垭村党支部副书记李见鹏感慨,“今后,我也会力所能及处理好群众的每件小事,防止小矛盾变成大问题。”
无论是集中学习、交流研讨,还是实地参观、实践锻炼,都让这些村级后备力量对当前农村工作有系统全面的认识,综合素质明显提升,达到了懂基本政策、会业务知识、能处理问题的标准。
“导师制”
为让“定向培优”对象平时有人管、发展有人帮、前进有方向,平利县建立了导师帮带机制,让镇联村领导当政治导师、镇驻村干部当业务导师、村党支部书记当实践导师。
广佛镇广佛寺社区党支部书记彭泽兵就是阮玉杰的实践导师,在农村工作31年了,平日里可没少带她。走访入户、调解纠纷、疫情防控……彭泽兵都是手把手教。
“我们社区有4000多人,全镇12个村都有搬迁来的群众,居住人员构成状况复杂,矛盾纠纷多、治安隐患大、社会治理难。还有一些人虽说搬进集镇、住进新房,但远离了耐以生存的土地,就近就业是个很大的问题。”彭泽兵总是边走边念叨。
为了强化社区治理、促进群众就业,这两年,广佛寺社区党支部费了不少心思,新建活动广场,推行“三单管理”,实施“十小工程”,兴办社区工厂……人心聚了起来,群众收入增加了,社区也越来越红火。
“我今年都59岁了,小阮是个好苗子,我得尽快把她带出来。”彭泽兵说。
广佛镇人大主席王媛是阮玉杰的政治导师,一个风风火火的“女汉子”,干起事来雷利风行、井井有条。
阮玉杰说:“除了工作上的指导,他们更多是在精神上引领着我。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镇村干部的踏实、敬业、实干和担当,我希望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
兴隆镇汝河村山大沟深、土地贫瘠、交通闭塞。村民大多收入来自茶叶、黄花、养殖等,主导产业不明显,年轻人基本在外发展,党员老龄化严重,班子青黄不接。
“定向培优”工程启动后,镇村意识到这是培养接班人的绝佳机会,白宇宣进入了他们的视野。
白宇宣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外工作。面对镇村的动员,她犹豫再三还是决定回来试一试。犹豫的原因,倒不是外面的高薪“诱惑”,主要是觉得自己一点儿农村工作经验都没有,要是搞砸了,对不起全村的父老乡亲。
很快,白宇宣发现担心多余了。由于底子扎实,又善于学习,从理论到实践,从镇村到部门,为“定向培优”对象量身定制的系列培养套餐,都使她很快成长起来。现在的她,面对村上大大小小的事务已经游刃有余,完全不见当初“门外汉”的样子。
2022年8月,鉴于培养成熟、表现优秀,白宇宣被任命为汝河村党支部书记、选举为村委会主任。她感动的说:“感谢组织和村民对我的信任,既然选择回来,我一定把村上的事干好。”
说起村子的发展,白宇宣信心十足、满怀期待。
“本土化”
由于是“带薪”培养,对“定向培优”对象的考核管理也很严格。县委组织部牵头制定了考核办法,季度考核合格的,补贴标准参照二类村副职待遇发放;季度考核不合格的,予以警示提醒,不予发放补贴。年度考核合格的,继续到原村挂职,落实待遇保障;年度考核不合格的,取消培优资格;通过优进绌退,保持“一池活水”。
平利县坚持备用结合,在村“两委”届中空缺或集中换届时,优先选用本村条件成熟的“定向培优”对象;符合公务员招录条件的,优先推荐参加招考;确保培育一批成熟一批,成熟一批上岗一批。
实践证明,“定向培优”对象大多都是农村子弟,毕业后回原籍工作,对所在镇村都很熟悉,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锻炼,能比较快进入工作状态。加上离家较近,情感上也有寄托,利于长期扎根农村,相比外来的高学历人才,本土化更为长久化,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当前一些村干部年龄偏大、文化偏低、观念陈旧的缺陷。
“当前,平利正在创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选优配强村级带头人是重中之重。实施‘定向培优’工程,我们可以每年培育30名左右优秀村级后备干部,5年时间内实现152个村(社区)全覆盖,既能立足当前充实村级干部队伍力量,又能着眼长远储备一批优秀的村级‘后备军’,从而形成边发现、边培养、边选拔、边使用的村干部成长链条,切实为建强村级班子、优化基层党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强大才智支撑。”平利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宁国良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